<p class="ql-block">2021.1.1,循诗仙足迹游晥浙诗路D11,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但气温仍然较低在零下3度,风力2级,好在不是顶风。</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新的一天开始新的一年,以自己的热爱来祝自己元旦骑行快乐!</p><p class="ql-block"> 早8点从上虞市区出发,沿曹娥江第一站6km到曹娥庙及中华孝德园,继续沿曹娥江19km到上浦镇东山景区:谢安“东山再起”及国庆寺。近下午1点从景区往嵊州市,沿曹娥江至章镇,后沿剡溪(剡溪是曹娥江的上游)经谢灵运故乡三界镇:浙东唐诗之路剡溪起点,从东山41km到嵊州市,今天早早收工不到4点就住下。下午没听导航错行往返8km,骑74km,总里程1001km。</p> <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从绍兴来到上虞,上虞是浙东唐诗之路士文化的中心地,其山水美景更是别具一格。既有孝女曹娥的传说随着曹娥江传承至今,又有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东山,谢安隐居东山再起。</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魏晋之风?</p><p class="ql-block"> 魏晋之风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魏晋之风,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浙东的王羲之、谢安、谢灵运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p><p class="ql-block">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的演讲。晋人名士“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由于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p> <p class="ql-block"> 曹娥江:</p><p class="ql-block"> 来到上虞必知曹娥和曹娥江。原叫舜江,因曹娥投江寻父而改为曹娥江。这是一条风光秀美且充满传奇的江。</p><p class="ql-block"> 曹娥(130年-143年),上虞(在今浙江绍兴)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一名巫师,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端午,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尸。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遂投江而死,三日后曹娥尸抱父尸出,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p><p class="ql-block"> 曹娥江,为浙江省第四大河、钱塘江最大的支流。浙东唐诗之路就主要在曹娥江流域,尤其是在上虞区境内的曹娥江两岸。贯穿上虞全景的曹娥江,被唐诗之路完整涵盖。诗人们到上虞必到曹娥庙,到曹娥庙必触摸、诵读曹娥碑文,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瑰宝。</p><p class="ql-block"> 而所谓曹娥景区,其实是指贯穿于上虞市的曹娥江两岸的风景名胜,以位于上虞市曹娥江中华孝德国、曹娥庙为核心段,''一江两岸'',即以曹娥江为轴心,曹娥江以西和以东两岸的广阔区域,面积达4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曹娥江畔偏安江南一隅。躲过了数次战争的摧残,而且交通便捷、安定富庶,逐渐积累孕育了深厚的文采风流。</p><p class="ql-block"> 东晋以后,王、谢、何、庾等世族大家迁居浙东,他们于此纵意丘壑,优游林泉。从魏晋至隋唐,众多名士高人纷纷到来,在山林间隐居修炼,如谢安、王羲之、都超、阮裕、孙绰、支遁、许询、戴逛等,给这方土地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由此,在诗歌的盛唐,400多诗人来到曹娥江畔的浙东。除了山水朝圣之外,也是一次寻幽访古,敬拜追慕魏晋风度与名士风尚。</p><p class="ql-block"> 而诸多诗人的纷至沓来,又进一步酝酿出了新的诗歌氛围,有唐一代,整个浙东包括曹娥江流域,诗坛佳话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第一站是曹娥庙:</p><p class="ql-block">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东汉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令度尚为孝女曹娥造墓建庙,并立石碑,由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p><p class="ql-block">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中郎蔡邕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p><p class="ql-block">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右军王羲之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于庙,并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成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曹娥庙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基调。曹娥庙近二千年的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颇高,以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曹娥庙,有“曹操问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传说曹操一行数人路过曹娥碑下,曹操等人驻足观看,曹操问一行人等,石碑背面蔡邕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众皆愕然。</p><p class="ql-block"> 只有随行学识渊博又好卖弄的杨修向曹操解释碑后的这八个字: “黄绢是有色的丝织品,色丝合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合起来是'妙字’;外孙是自己的女儿所生,女儿就是女子,女子合起来就是'好字’;'齑臼’是用来捣辛辣菜的,是受辛之器,受辛合起来是古体的’辞’字。这八个字隐含了“绝妙好辞”之意。</p> <p class="ql-block">李白曾乘游船剡溪到曹娥庙观碑,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写道: </p><p class="ql-block">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p><p class="ql-block">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p> <p class="ql-block">上虞东山:</p><p class="ql-block"> 上东山是今天的第二站,因着《东山再起》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进入东山景区,可从北山或南山门进。南山门,沿小方块石铺筑的盘山小道拾级而上;而北山是公路直至国庆寺。我从北山骑行上去,还有点陡,幸好距离不远,首到“太傅祠”,跨进太傅祠的一刻,首先映入眼帘是“东山再起”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上虞东山,位于浙东四明山麓,在曹娥江中段的上浦镇境内。这里环山临江,被誉为古越会稽的“风水宝地”。东山风景旖旎,更因为两位历史人物而举世闻名,一位是曾在此隐居20年而“东山再起”的东晋宰相谢安,一位是曾屡次称疾归隐东山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p><p class="ql-block"> 东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枢纽之地,古时的这里水上交通非常便捷,当时这里可谓文人荟萃,东山就是李白最心仪的地方,谢安更是李白崇拜的偶像,由此留下了:“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东山再起”的典故是关于东晋时期的谢安的。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受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后来,“东山再起”之地成为有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乃至文人学士的瞻仰圣地。</p><p class="ql-block"> 古有“谢安隐居之上虞东山,犹如诸葛亮隐居地南阳卧龙岗”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关于“东山再起”这句成语,现在常用的,是指失败后重头再来。而东山再起最初含义的,则指的是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所以,古人出来做官,又称为“出山”。</p><p class="ql-block">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说的是东晋名士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晋书·谢安传》)。”</p><p class="ql-block"> 谢安是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家是当时最著名的士族之一,其父是太常,其从兄是镇西将军。谢安是东晋的名士,是东晋政治家,非常有才华,年轻时不想为官,朝廷屡屡征召,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辞了,一直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现浙江绍兴)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p><p class="ql-block"> 谢安虽然一直不愿出山做官,但是,当国家遇到重要大事时,他还是放弃了安逸的隐居生活,选择承担起治国安邦的大任。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只有谢安才能力挽狂澜,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将谢安请了出来,封他为征讨大都督。</p><p class="ql-block"> 在国家存亡之际,谢安也没有在故作姿态了,而是坚定的接过了重担,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才敢将一国之兴衰成败,担于一己之身。情况危急,谢安将子侄兄弟,全部派往前线,东晋总共只有八万军队,但是在谢安的运筹帷幄之下,东晋凭着这八万军队,打败了苻坚的前秦军队,这场战役,史称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因此谢安成为了东晋的救世主,淝水之战后,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他们一家四人被封为公爵,而谢氏也成为东晋顶级豪族,和琅琊王氏并列,刘禹锡有首诗作叫《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谢安的家族。</p><p class="ql-block">因为谢安之前隐居在会稽东山(今绍兴上虞区),闲居以后又出来指挥了一场惊天动地,影响历史走向的战役,后世人们都称他再次入朝为官是“东山再起”。后来,谢安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p> <p class="ql-block">谢安墓:</p><p class="ql-block"> 东山景区拥有太傅祠、谢安墓、国庆寺等景点。从太傅祠出来后便直接来到了谢安墓,去往谢安墓的途中环境格外幽静。谢安墓坐落在东山之巅、头枕峰峦,一旁与著名千年古刹国庆寺相邻,为一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谢安慕前半部分由牌坊、神道、照壁、神兽等组成,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花岗岩牌坊,坊额题刻的是“晋太傅谢文靖公神道”及“晋代名贤”四个大字,石牌坊后为一条神道直通向谢安墓。穿过牌坊即是神道,为东湖石砌而成,神道旁有许多的神兽掩映在松柏之中,在神道中间位置建有一座花岗岩碑亭,石碑之上题刻有“庐陵郡公”四个大字,为谢安死后所追封。穿过碑亭,即可看到谢安墓,墓前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晋太傅谢公墓”六字,墓园为绛红色岩石砌筑而成,碑前置有香炉石桌,墓后翠柏幽篁相拥,环境幽静且庄重。</p> <p class="ql-block">在墓园旁还有一块石碑,为《重修谢安墓碑记》,大致记载的就是:谢安墓最初时在南京梅岗,后遭到破坏而被后人重葬在上虞东山。</p> <p class="ql-block">东山国庆寺:</p><p class="ql-block"> 谢安公盘桓东山约20年光景。谢家大宅院在东山山麓,住宅附近修建两处亭堂,名白云堂、明月轩,有东、西二眺亭等零星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谢安出山后,把自己的住宅“舍宅为寺”,现在的国庆禅寺。后裔在寺旁修“太傅公墓”,建太傅祠。南朝宋以后,又改“三谢祠”,立谢安、谢玄、谢灵运三尊塑像。</p><p class="ql-block"> 谢安公在东山的遗迹,折射出昔日的辉煌画面,犹如磁石般地吸引着诗人墨客纷至沓来,访古探幽,抒发情怀。如李白到东山作忆东山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p><p class="ql-block">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p><p class="ql-block">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p> <p class="ql-block">在从东山景区往嵊州市的途中,经过谢灵运的故乡——剡溪三界镇:剡溪唐诗之路起点。</p> <p class="ql-block">剡溪:</p><p class="ql-block"> 在浙东唐诗中,“剡溪”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名词。如崔颢·《舟行入剡》:“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p><p class="ql-block"> 剡溪是曹娥江上游的一段,位于会稽山、四明山和天台山三山交会处,主要范围在今嵊州-新昌盆地一带。由于这条河流声誉极高,有时也用它来指代地理范围更大的曹娥江,如唐.韩翃的《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山阴苏少府》:“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剡溪中的“剡”字在唐诗中也可泛指浙东,如唐.孟郊的《送淡公》:“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问人。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p><p class="ql-block"> 流淌于盆地中的剡溪为什么拥有如此盛誉?因为,整个浙东唐诗之路的点睛之笔,就是沃洲和天姥山,它们都在剡溪一带。</p><p class="ql-block"> 一条剡溪,不仅将唐诗之路上最炙手可热的鉴湖、沃洲、天姥山以及三大名山联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又与更广阔范围的水网陆路彼此勾连交错。因此,吸引那么多的诗人徘徊流连于此便也不难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李白与谢灵运:</p><p class="ql-block"> 上虞东山另一位是曾屡次称疾归隐东山的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p><p class="ql-block"> 李白很早怀着对谢灵运的仰慕,一直就有游浙东的理想。公元724年24岁的他在《秋下荆门》中告诉友人:“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人剡中”。</p><p class="ql-block"> 公元726年的夏天,他在扬州写下《别储邕之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p><p class="ql-block"> 李白推崇谢灵运的原因,不光是因为文风。士族出身的谢灵运生于会稽,少年成名。诗书二绝名重朝野。却因皇帝妒贤嫉能,而不得重用。深感失望之余,谢灵运以游山玩水放浪形骸。据《宋书》所载,谢灵运自始宁(今嵊州市三界镇)南山伐木开道,直通临海。也正是这次开道,让谢灵运发现了天姥山。一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让天姥山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李白曾三次入游剡溪口,寻访谢灵运遗迹,并留下多首关于剡中的诗。</p> <p class="ql-block">纵观李白这一生,对24岁的李白而言,盛唐之势如日中天,他亦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谢灵运是他的榜样,他慕其清新自然的诗意,更敬其劈山开道的豪举,也因此他打定主意,要去谢灵运游过的山水,走他走过的路。</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46岁,入世一遭后的李白,已然看到了盛世之下的隐忧,在远离人寰的古道上,诗仙仍心系国运。他一心向道,却也无法忘掉红尘。在李白的胸腔中,始终跳动着一颗报国济世的心。</p> <p class="ql-block">嵊州:</p><p class="ql-block"> 嵊州市,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秦汉时已建县称“剡”,至今已有2100多年,北宋始名嵊县,1995年撤县设嵊州市。嵊州市四面环山、五江汇聚,中为盆地,气候宜人。“诗仙”李白曾经赞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瞧瞧,浙东哪里都有诗仙。</p><p class="ql-block"> 嵊州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穿城而过的剡溪水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夕阳余晖。久墩剡溪边,抬头向北方望到鹿山山清水秀,才能体会到当年诗圣杜甫提笔《壮游》中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并不是随便夸下的。游走于当年的山水间,漫步于嵊州老街,时间更替,岁月变迁,曾经的繁华不复,唯有那缕烟火气是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