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2020年10月05日</span></div><font color="#b06f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禾木(自由活动)</div></font></h1> 在新疆美丽的禾木河旁,有一个小巧的山村——禾木村,它素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 禾木古村落原属于布尔津县红旗公社(现冲乎尔乡)牧业三大队,1984年成立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禾木村隶属禾木乡一个行政村,总面积1590平方公里,是蒙古族图瓦人聚居地,还一起居住着哈萨克族人。 禾木的图瓦人与哈萨克人聚居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非常相近,但他们却不似哈萨克族蒙古族居无定所,而是多依山傍水建立大大小小的图瓦人村落,拥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木楞屋,而且宗教信仰,婚丧礼仪却与哈萨克人有根本区别。 禾木是中国西北角阿勒泰上腹地的一个自然村落,位于阿勒泰山脉中麓,是旅游观光、摄影创作、休闲度假、研学康养、冬季旅游的圣地。先后荣获:1.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古镇;4.CCTV中国最美十大乡愁村庄;5.中国十大最美村落之一;6.中国最美的十大秋色之首;7.中国第八个摄影创作基地;8.全国生态文化村;9.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10.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h5> 我们到达禾木的当天晚上,天气就开始转阴了,我真是很感谢上天的恩赐,我们这趟旅程刚好在风雪天的间期完成,使我们尽享旅途的乐趣。</h5> 以下这组珍贵的照片记录了禾木发生翻天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加速发展,呈现出新的独具魅力的气息。 <h5> 40年前的禾木</h5> <h5> 30年前的禾木</h5> <h5> 25年前的禾木</h5> <h5> 15年前的禾木</h5> 从禾木的旧照片可以看到,禾木的发展是在中苏关系的改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 我们胜利达到禾木的当天晚上,举行了庆功宴,并颁发了证书与奖牌。 经历两天长途跋涉到达终点,洗了个热水澡,摆上一桌丰盛的晚餐,犹如凯旋的勇士酣畅淋漓! 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位于祖国最西北边陲,东与蒙古国接壤,边界线长105公里,北与俄罗斯为界,边界线长54.7公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为邻,边界线长22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禾木乡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边疆,立场坚定,勇于奉献,在艰苦环境下,克服层层困难,用忠诚和勤劳守护者和睦这片热土 1963年中蒙国界划定,1964年成立“禾木河边防派出所”。每年夏季在禾木边境夏牧场放牧的各县及兵团季节性人员有600元,牲畜1.3万头(匹、只)。<br> <br> 为了加强边境管控,在上级边防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禾木区域成立了“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联防组织,按村落分布和草场实行了边防分片包干责任制。 禾木的图瓦人,被称为“云间部落,林中百姓”,图瓦人与禾木相生相伴,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乐章,他们神秘的身世,遥远的历史和与众不同的生活习俗,正是禾木最珍贵的人文遗存。<br> 图瓦人,其实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相对集中的居住在阿尔泰山中部区域,中国的图瓦人支属于蒙古族,仅有2000多人,生活在阿尔泰地区的禾木、喀纳斯、白哈巴,禾木则是图瓦人聚居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村落。<br> 图瓦人属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图瓦人善骑射、滑雪,民风豪爽强悍。他们从历史中走来,与大自然相伴,与哈萨克人为邻,淳朴自然的民风正如清晨飘起的炊烟,将始终坚守、萦绕在禾木的山林之间。 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图瓦人身世神秘,有着遥远的渊源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当地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在此地的部分士兵,逐渐繁衍至今(我觉得这种说法缺乏历史依据,更多的是图瓦人对归依蒙古的情感体现);2.也有人说,历史上图瓦人最初居住在北海,即现在的贝加尔湖一带,从唐代开始进入中国版图。图瓦人可能是中国的史籍中所记载的“都波人”、“萨沿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晚清《新疆图志》所记载的“乌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3.元代图瓦人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的叶尼塞河流域。从500年前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迁移至此,直至清朝,我国境内的图瓦人始终处在蒙古族的统辖之下。在长年征战与历史更迭中,图瓦人也逐渐“散落”在漠北的浩瀚历史长河中。今天,图瓦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境内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另一部分在蒙古国境内。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中国阿尔泰地区喀纳斯湖流域。 图瓦人长期与蒙古族杂居,因此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收到了蒙古族的影响。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但他们的语言和蒙古语完全不同,图瓦语是中国现存的稀有语种,图瓦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古突厥语相关,直接再现了突厥语分化前很多语文现象,对研究古突厥民族的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禾木的图瓦人在家里使用母语图瓦语交流,与邻居哈萨克族相处则使用哈萨克语,小孩在学校学习蒙古语和国家通用语言。 苏尔(也叫“楚吾尔”) 是图瓦人用一种叫做“芒达勒西”的苇科植物的茎做成的乐器(“箫”),是新疆喀纳斯地区图瓦人独有的一件吹奏乐器,是目前民间遗存之一,是中国器乐的活化石,据说是唐朝就有的“胡笳十八拍”之一。 新疆喀纳斯地区具有世界上少有的且最完备的垂直自然带,属于寒温带气候。在这里生长着许多只有这种环境下稀有动植物。“扎拉特草”(图瓦语里叫做芒德勒施)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它生长在喀纳斯湖背阴坡地的松树林里。每年的10月,扎拉特草盛开着白色花朵,花谢之后的半个月内是图瓦人采集扎拉特草的最佳季节。<br> 图瓦人认为只有用扎拉特草制作的乐器才叫“楚吾尔”,而用木头、竹子之类制作的就不叫“楚吾尔”了。<br> 而制作“楚吾尔”是要根据演奏者的手臂长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具有“唯一性”。<br> <h5> 楚吾尔演奏。</h5><h5> “楚吾尔”具有三个孔,演奏时右手在下,用食指和拇指自下而上按住一孔和二孔;左手在上并用其食指按住三孔。神奇的地方是声音是从演奏者的喉咙发出并同时吹七带动管身发出音响,半米长三个孔可吹合音。所吹的乐曲苍凉悠远。</h5> 图瓦人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部落氏族观念和宗教信仰,他们虔诚地信奉藏传佛教,也信奉着带有自然神秘色彩的萨满教。 <h5> 喇嘛庙</h5> 元代,图瓦人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的叶尼塞河流域,明朝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迁移至此,这种文化迁移具有保存原来文化特色及形成文化孤岛的两个特点,图瓦人从而得以保存了原始的文化风貌。 禾木村最美的景色就是秋天的早晨,云雾缭绕,摇曳生姿… 清晨,虽然不见了阳光,但炊烟在秋色中袅袅升起,与飘浮在空中的晨雾混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缠绕在群山、松林、房屋,还有河流之上,形成了一层山、一层云雾、一层树、一层房屋,慢慢变幻,随意舒展,清新而悠远,梦幻如仙境! 禾木拥有独特的原始森林、壮美的冰川河流、迷人的草原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生态环境极其优美,被图瓦人称为“神的自留地”(“神的自留地”体现了游牧民族朴素的情感,而现代旅游资料把这句话改为“神的后花园”是为了让现代旅游者更能够理解)。 禾木村最出名的就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在禾木村子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从林间扬尘而过…… “禾木”意为“熊背上肥美的油”。传说一千年前,在这个河谷中有许多哈熊。两个打猎的图瓦人,追逐者哈熊的踪迹来到这里,他们把猎到的哈熊腰上最好的一块的膘油挂在树上,以彰显自己的战绩。游牧的图瓦人一路迁徙,在这里安了家。为了纪念先祖,他们以树上挂满了的膘油来作为这个村落的字。“膘油”,在图瓦语中发音是“hom”。这是一种熊崇拜。<br> 熊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最有神秘色彩的一种文化现象。<a class="link"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MGXX199003010.htm"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整个阿尔泰民族曾存在熊崇拜</a>。<br> 禾木的木屋,是禾木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木屋散落河谷,与山栏、院落一起构成了最美村落,木屋是由原木搭建,原木两头开槽叠加,中间夹着苔藓,保暖透气,屋顶加上“恰台尔”充满了原始的味道。 来自阿尔泰山上的雪水孕育的禾木河贯穿整个村庄,河水清澈见底,哗哗流淌,奏响着欢快的音符,一片祥和与安宁。 新旧禾木河桥的对比 今天,我们有一整天的时间在这里可以好好享受田园慢时光,到网红打卡店喝一杯咖啡,昏昏欲睡,慢悠慢悠的游览…… 整个早上都是阴天,漫步于清晨的禾木乡小道,远望薄雾覆盖下的美丽峰,山中的白桦林、西伯利亚落叶松、花楸树,随便一个场景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美丽的色彩,空灵的安静。 中午,太阳公公终于睡醒了,睡眼惺忪地和我们打了个照脸。我贪婪地享受着阳光的拥抱、清风的抚摸,当个闲暇的“图瓦人”。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动物随处觅食与休息,人与动物自然和谐,这也许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禾木承载着每一类人们对诗意田园的梦想<br>放下一切烦恼,去禾木……网友;<br>恨相机太差,恨技术太差……摄影发烧友;<br>独特的地质地理风貌,卓越多姿的多变天气……驴友;<br>禾木村是我见过最美的地方……古丽(“古丽”的维族语含义是“花朵”的意思。维吾尔女性人名经常有古丽结尾);<br>秋天禾木风景在路上……司机;<br>神的后花园……画家;<br>在禾木没有时间的概念……忙人;<br>一切文字都显得苍白……文化人;<br> <h5> 背景音乐是“禾木村之歌”</h5> 百年老屋,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木屋,有上世纪在此居住生活的俄罗斯人所建,曾经是三间教堂(也有说是白俄罗斯建造的小学教室),记录了禾木一段往事,也讲述着迁居至此的多个民族文化交融的故事。 <h5> 这就是“百年老屋”,当地的图瓦人介绍说,俄罗斯人建造老屋所用的木料十分坚固,用钉子都钉不进去。</h5> 百年老屋现为禾木民俗文化展览室,用来讲述禾木的故事,记忆禾木的过往,见证禾木新的发展。 百年老屋以生活器具等实物的陈列、图文及音视频的介绍,向公众和游客展示禾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村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历程,保留和传播禾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百年老屋,将成为禾木旅游文化的一扇窗户,一束亮光。 1917年,白俄罗斯流亡贵族为了逃避十月革命翻越高山来到禾木村,有40多户人家在此安家落户,住了45年,与当地的蒙古族图瓦人、哈萨克族人交往生活,后来由于中苏关系变得紧张,直至1962年离开。白俄罗斯人传递了一些西方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带来大麦种植、高加索黑蜂养殖技术(现已渐渐退化,在禾木渐消失。现销售的蜂蜜都不是纯种的高加索黑蜂蜂蜜),还带来了方体尖顶、颇具瑞士风格的木屋造型,还有禾木桥、白额牛及马的改良等改变了图瓦人当时以狩猎放牧为主的生活方式。 新疆俄罗斯族人迁徙历程:<br>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就有俄罗斯人通过中国伊犁边界进入新疆;到1871年,随着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大批俄罗斯人,主要是商人开始迁居新疆。这一时期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以俄国侨名的身份出现,享有特权不受中国官吏的管辖和中国法律的约束。<br>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国内发生内战,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大批战败的白俄官兵及难民涌入新疆,成为二十世纪俄罗斯人移居新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次。<br> 1930年前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同时与新疆相邻的地区出现饥荒,大量饥民和无法接受农业集体化政策的俄罗斯人携家带眷来到新疆;这一时期,苏联红军向中国工农红军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布尔什维克战士来到伊犁,他们中间有来自顿河的哥萨克军官,也有来自莫斯科的年轻女军医,战争后他们的后人部分留在了伊犁。另外,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遣返大批在远东务工的华工,华工携带俄罗斯妻眷家小返回中国新疆。这些俄罗斯人加入中国国籍,从而形成了新疆的俄罗斯民族。<br> 到1944年,新疆省政府统计全疆有俄罗斯人19392人,而伊犁地区,是俄罗斯人最大的聚居区。<br> 这些俄罗斯人积极融入新疆的社会生活,与新疆少数民族通婚,学习当地语言、文化习俗,并将新疆视为故乡。在百余年的民族演变融合中,目前有俄罗斯纯血统的人屈指可数。<br> 当晚约7点多,看见后一批的驴友拖着满是疲惫的身躯达到禾木村,他们今天在山上经历了暴风雪,活像电影里吃了败仗的“国军”。我真是感谢上天对我们的眷念,更感谢一直为我们全队开路的“女子突击队员们”。 夜宿:禾木(木屋多人间)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2020年10月06日 禾木-布尔津-北屯-乌鲁木齐</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行车距离:694KM)</font><br></div></h1> 今天,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了禾木,坐交通车到禾木景区换乘站。 路途中的达坂已是白雪莽莽。 午餐后包车返回布尔津,晚上赶到北屯乘火车硬卧返回乌鲁木齐。 北屯等北疆的地名都是蒙古语,而南疆的地名就不是蒙古语了,这与蒙古部落的征服历史有关的。<br> <a class="link"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w000064dwwe&cid=90nhrxxcdo4azsw"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被称之为“帝国”的有汉、唐、元、清,我国的现有疆域基本上是继承于清帝国的版图。</a>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w000064dwwe&cid=90nhrxxcdo4azsw<br> <h5> 清帝国的版图</h5> 在历史的长河中,包括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抗战最吃紧的时刻,国共两军分别派出部队护送成吉思汗的墓西迁,国共两党分别在延安、西安为成吉思汗举行公祭大会,上书:民族英雄成吉思汗永垂不朽。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更珍惜每一寸中华疆土。<br> 夜宿:火车硬卧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2020年10月07日 到达乌鲁木齐市</font><br></h1> 重新见到了乌鲁木齐市里缤纷的阔叶乔木,就像见到了久别的艳装少女一般,与泰加林的阳刚之气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之感! 今天,天籁极境的地理课堂敲响了下课铃,我也要离开这个教室了,但徒步穿越的每一幕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是那充满木香的房子;是那雪山之巅的蒙古包;是那遥手可及的星空;还有那丰富的地貌、空旷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林。这是用双脚寻探旅行的意义....这是亚欧腹地上体验度最高的徒步线路,最美景致、最佳时节,这是一条集冰川、湖泊、河流、森林、草原于一体的风光之路,五彩斑斓的色彩灵动而有活力,移步易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徒步经典! 我们这个团队加上领队,一共24人,带专业摄影器材长枪短炮的不下十余人,再加上有无人机的加持,妥妥的一个豪华的摄影团队,大家把拍摄的照片都无赏地发布在群里供大家欣赏与取用,感谢我们团队所有的朋友! <h5> 特别鸣谢这位来自深圳的小帅哥,全程重装沉重的专业设备,在清晨凌冽的雨夹雪的寒风中守候,为我们留下最具艺术性的作品。</h5> <div> 也有很多像这位上海的大哥一样,跑前跑后,为我们留下很多珍贵记录。</div><div> 还有,他虽然比我年长,但无需登山拐,健步如飞,真是牛人!</div> 2020年注定是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新疆两次疫情之间、在阿尔泰山临近的两次风雪间隙完成了这次史诗般的行程。我觉得值得记录下此次旅途的点滴,更立体地雕刻出2020年艰苦抗疫的大背景下、兼顾促进内循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保持经济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的历史画卷。 这次尽情享受天籁极境的美好时光,感恩全体24名队友们的互帮互助、互相蹭照;感恩以“大印”(深圳的帅哥)为首的“F4”、“女子突击队”,冲在前面为我们在厚厚的雪地里踩出一条路;感恩“味道” 领队奋不顾身跳进冰河探路;感恩所有摄影师们不惜耗费体力,跑前跑后的为大家拍摄;感恩新疆大哥的热情招待,是他们对建设新疆、宣传新疆的热情,感动我撰写这篇游记,共同为新疆“点赞”!<br> 这篇游记也是我近年来收听有声课程的一个汇报(可以利用行走等边角料时间听课,填补了我很多知识空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