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日记

一帘幽梦

<h3>缘起:</h3><h3>早上,孩子们在极限挑战区活动,忽然,正在垫子上的翁子宇趴在了地上似乎发现了什么,旁边的洋洋和一诺也好奇的凑了过去。“这是什么东西呀?”“一个虫子,还是绿色呢!”翁子宇兴奋极了,边回答边准备用手去抓这个“不速之客”,洋洋着急的喊“不能用手摸,可能有毒的。”他找了一个小棒挑起虫子,孩子们都好奇的围了上来。“这是什么虫子呀?”“不知道呀,没见过。”“我见过这样的虫子,不过它不是绿色的”。无独有偶,结束户外锻炼回教室途中,眼尖的一诺一眼看到了趴在纱窗上的灰褐色“小家伙”,“这两个虫子模样长的一样,都有六只脚,可是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好奇怪呀!”大家开始议论纷纷......</h3> <h3>虫虫探秘:</h3><h3>看到孩子们对这两个“不速之客”争论不休,我想何不就借助这一契机,生成我们的班本主题,以此开启探秘虫虫之旅......</h3> <h3>1.这是什么虫?</h3><h3>首先,孩子们迫切的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虫子,名字叫什么。于是我鼓励他们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调查一下,第二天将答案带到幼园。陈子欣说:“爸爸和我一起查的手机,这个虫子叫放屁虫。”“不是的,这个虫子叫臭大姐,也叫椿象。”翁梓豪很肯定的反驳道。“到底叫什么呀老师?”听了他俩的争论,其他小朋友更疑惑了。于是,我们在班级电脑上搜索到虫子图片和资料,大家一起观察了解,原来,这个小虫子有三个名字:放屁虫、臭大姐和椿象。</h3> <h3>2.绿色and灰褐色?</h3><h3>确定了小家伙的名称后,大家又对看到的椿象</h3><h3>颜色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何雨昊说:“我知道,绿色的椿象肯定是吃了绿色的果汁,然后身体就变颜色了。”孙梦涵反驳道:“那其他颜色是哪里来的?我觉得它是吃了好多种颜色的豆子,然后想变什么颜色就变什么颜色了。大家把各自的猜测画下来,孩子们的想法五花八门。可是椿象到底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呢?我和孩子们通过百度查找,才解开了谜团:原来椿象有很多种类,常见种类有稻黑椿、稻褐椿、稻绿椿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绿色和黑褐色的椿象,它们是不同品种的。</h3> <h3>3.臭臭揭秘</h3><h3>自从有了这两个小家伙,一有机会孩子们总是围着自然角转,那天何雨昊在观察时忍不住用手去抓了,结果马上就嚷嚷着“好臭啊,好臭啊!”其他小朋友纷纷捂住鼻子往后退。“它这是放屁了吗?怪不得叫放屁虫。”何雨昊悻悻的说道,看来他是被放屁虫的臭味给吓到了。“放屁虫为给吓到了。“放屁虫为什么这么会放屁啊,它的臭味有毒吗?”孙梦涵估计刚才也闻到了臭味,提出疑问。朱哲宇说:“应该是吃了臭豆腐了,臭豆腐也很臭的。”许梦涵说:“可能它吃了大便了,所以会放臭屁。”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我笑着问:“为什么放屁虫一直都没有放屁,而何雨昊去抓它了才放屁呢?”“不想让我们抓它呗!”何雨昊说。“它想保护自己。”朱哲宇</h3><h3>回答。“对呀,放屁虫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才会释放臭气的,这是它的自卫武器,</h3><h3>并没有毒。”听到我这样说,刚刚散开的孩子们又围拢来看了。</h3> <h3>识别:</h3><h3>孩子的眼睛是会善于观察生活、发现自然的,这不,偶然发现的一只小小的椿象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从小朋友热烈地讨论、猜测中可以明显得发现,大家对于昆虫的兴趣非常大,探索欲望强烈。在自主观察中,他们发现椿象有六只脚、颜色不同,且在无意触碰后对它发出的臭味也有诸多猜测。虽然最后的正</h3><h3>确答案都需要教师协助和语言引导后才能找到,但探索猜测的过程是最为重要的,孩子们在讨论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思维,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h3> <h3>虫虫饲养:</h3><h3>既然留下了这两只小家伙,自然要考虑怎么养好。吃、住是首先要考虑的问</h3><h3>题,这不孩子们纷纷献计献策,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大伙的赞同。</h3> <h3>1.虫虫之家</h3><h3>本来刚抓到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放在了塑料盒中,也没有盖上盖子,可是孩</h3><h3>子们怕这两只小家伙会飞走,于是打算盖上盖子,又担心盖上盖子会把它们闷死。</h3><h3>怎么办?于是找来一小块布,打算盖在上面,这样既透气又安全。随着气温的逐</h3><h3>渐下降,大家又开始担心小家伙们被冻死,于是又从角色材料超市中拿了些棉花</h3><h3>垫在了盒子底部,这样暖暖柔柔的就不怕天气变化啦!</h3> <h3>2.吃什么</h3><h3>解决了住,自然也要为虫虫的吃想办法。它们喜欢吃什么呢?孩子们觉得放屁虫可能会喜欢吃一些水果的,也会喜欢吃饼干蛋糕之类的食物,也许还会喜欢吃点小碎肉。但真的如此吗?孩子们把这些想到的能弄到的食物都放到了虫虫之家,隔不久去看看吃了没有,但三天过去了却失望的发现直到食物变质,都没有被</h3><h3>动过。可是小家伙们也没有被饿死啊?它们到底吃了什么?用放大镜再仔细观察,发现水果干瘪了,有被吸食的痕迹。哦,原来放屁虫是要吸食果汁的呀,孩子们恍然大悟,以后就专门投喂水果粒、树叶等物了,同时也明白,如果放屁虫放回到大自然会危害果树的,它是害虫。</h3> <h3>识别:</h3><h3>在饲养放屁虫的过程中,遇到一个个问题,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h3><h3>的,我所做的就是持续的观察,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发现他们新的兴趣点,</h3><h3>必要时给予基本的支持。比如:孩子们打算用布来蒙在塑料盒上面,我便及时提</h3><h3>供纱布给他们,至于剪、盖,则完全放手。又比如:将下午的自选活动定为幼儿</h3><h3>观察探索活动,给予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做、去验证猜测。我们不追求幼儿说出</h3><h3>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h3><h3>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可以悟到但说不出来的,也可能是在成人看来是</h3><h3>幼稚的、童话般的,但幼儿却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的精</h3><h3>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h3> <h3>感悟:</h3><h3>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新奇的发现会成为孩子们兴趣的推动点。兴趣的支持,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热情,也逐步感知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懂得要保护自然环境。环境和材料的支持,能够帮助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生活中无时无刻幼儿都在探索,他们对世界好奇,喜欢多观察、多感受、多提问,正是这些科学探究行为,激发着幼儿不断去探索、了解、认知整个世界。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创造这样的空间、机会,耐心地给与幼儿时间去探究,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到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