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感恩节刚过的那个周六晚上,向来都很平静的小学同学微信群里忽然有一条消息蹦出: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李济元老师走了。看到消息,就像是一个隐隐的希望一下破灭了,丝丝缕缕的悲伤情绪就像藤蔓一般悄无声息地爬满了身心。儿子刚好从楼上下来,看见我涨红了的双眼,诧异道“What happened?” 我听见先生轻声地在解释“mom’s elementary teacher just passed away”. 是啊,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小学时都是一年换一个老师,初高中更是一门课一个老师,他们恐怕很难理解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几年时间的朝夕相处跟老师们建立起来的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的微信头像,他抱着的孙子孙女,多像当年的大毛二毛啊</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年少时期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在潜移默化之间,对自己的人格塑造以及之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当年我们这一班学生遇到的那些非常优秀的老师们,他们就是我们人生道路开端的引路人。小学时期的语文老师陈锡珍老师,数学老师李济元老师,音乐老师高丽丽老师,以及其他很多老师都令我毕生难忘。而李济元老师无疑是其中无可替代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回忆起当年李老师刚接手我们这个班时,应该是刚刚三十出头的年纪。对于我们这帮小学生毛孩子来说,他既有老师应有的威严,又不乏年轻人的活泼和亲和力,很受大家欢迎。</p><p class="ql-block">一个老师讲课的水平如何,无非就是看能不能把枯燥乏味的东西讲的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否把晦涩难懂的东西讲得让人一听就明白。李老师的数学课恰恰都能做到这些。至今仍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常常在给我们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手表从手腕上摘下来,放到讲台上,对大家说,让我们在五分钟内把这个问题解决。然后,很神奇的,这些知识点就好像是原本繁复的一道大餐,真的只在几分钟之内就被他分解成极易消化的小块,一块块地递到我们面前,迅速地被吸收。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李老师会换位让我们学生来当老师,邀请学生到黑板前来讲自己解题的方法,他来点评。尤其是一些应用题,当不同的人上去讲,我们会发现,哦原来这道题还可以这样解,不知不觉中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李老师教数学,很多时候都是围绕着一个“巧”字。他从很早就开始教我们一些数字上的小窃门,比如说怎样一眼看出几位的数字能不能被三、九整除啦,怎样在几秒内心算出两位数的相乘啦,怎样一下子写出个位是5的数字的平方啦,这些都是几十年前他教给我们的细小的一点一滴,在我脑海里却如此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我们数学课的气氛永远是轻松愉快的,(其实有赖于各位老师,我觉得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氛围都是轻松愉快的),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除了让老师讲授知识之外还总是有的多。李老师总是喜欢趁热打铁,用课上的时间就让我们把作业习题也做了。这样放学之后我们基本上都是没有作业的一群孩子,那时候我们的幸福日子恐怕是现在天天喊着要减负的孩子们不能想像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课,李老师在课外也是很能跟我们打成一片。我特别记得那时候因为我们这个班是个重组的新班级,学生人数不是很多,所以教室里排完了课桌椅后面还能空出一大块空间。李老师就利用这个空间,用四张不用的木质课桌给我们拼起了一张简易乒乓球台,让我们班的同学课后可以在教室里打乒乓球。这样一来我们不用到操场上去跟学校其他班的同学抢台子,二来也不用受任何天气的影响,天天可以练球。(我记得那时候学校里公用的乒乓球台是露天的,有四个水泥砌成的台子在两幢教学楼之间)。从那时开始每天去学校我的书包里就多了一只乒乓球拍,每当下课铃一响大家就都迫不及待地挨个挤着坐在教室最后面的长条凳上,轮流上场打球。李老师规定场上的同学只用一分来定胜负,输了的人下场到长条凳的最末端再次排队,而赢了的人可以继续在台上跟下一位打,这样长条凳上的队伍移动得非常快,保证课间休息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能打上几回。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乒乓球水平最高的时候也就是小学时代了,我妈那时都经常唠叨说自从我每天背着乒乓球拍去学校,原来动不动就感冒发烧去医院报道的我病历卡都不像以前那么厚了。这些情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不仅是我的数学老师,他也是我音乐上的启蒙人。那时候李老师在小学里教数学,同时也在市少年宫里任手风琴老师。他从一开始就竭力说服我父母让我加入手风琴小组。还记得李老师拉琴的时候大都喜欢站着,最羡慕他修长的手指可以在琴键上恣意地翻飞,而他根本不用低头去看键,悠扬琴声就从他控制自如的风箱里流淌出来。他那潇洒自如意气风发的样子至今还深深印在我脑海中。李老师对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和蔼可亲,偶尔也会跟我讨论一下边听轻音乐边学习会不会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话题,但是他也还是有着严师的那一面。记得那时候刚开始练琴时我年纪小,沉重的琴带一绑在身上,别说站着了,就是坐着也是挺累,一到夏天练琴的时候腿上都是被风箱压出来的一堆红印,难免也有想偷懒混水摸鱼的时候。特别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下来的曲子在家没有好好练,去回琴的时候终于无法蒙混过关,拉得那叫一个磕磕巴巴。李老师这个时候就毫不留情地斥责我是”溃不成军”。一向被老师们认定是好学生的我,这样的评语已经是极限。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头低得恨不能钻进地缝,唯恐“溃不成军”这四个字印在我的脑门上,一抬头就会被所有人看见。有了李老师这样的鞭打,什么样的付出才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些事情走不得捷径这个道理我才能在那个年纪的时候深刻体会。</p> <p class="ql-block">可惜找不到太多当年跟李老师一起拉琴的照片,这是尤为珍贵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这一班的学生念的是六年制小学。其实按照我们班的进度,小学五年级结束就差不多学完小学要求的内容了。我记得李老师说小学六年级一年的时间也不要荒废了,他向我介绍那个时代非常有名的《数理化自学丛书》(那时候我爸还真的把全套17本都给我搞到了),并鼓励我开始自学一些初中代数,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我记得就是在那一年我开始了解什么是代数式,学着解二元一次方程,并对将来的数学学习充满了期待。(后来我十分幸运地遇到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堵亚平老师和高中数学老师顾林暄老师,他们都是我非常喜爱和敬重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之后再见到李老师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偶尔见到,他也总是说有空就来练练琴,少年宫那里随时都欢迎你。可那时的我,只是一心想着快点长大,急切地想要跟自己的童年说再见。长大之后才明白,童年的那些时光才真的是泡在蜜罐里面。最后一次见到李老师应该是在我的婚礼上吧。然后接下来的这么多年,我和绝大部分的普通人一样,在生活的漩涡中随波逐流。直到几年前通过当年的同学才找到李老师的微信,辗转联系上。</p> <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2019年,人生总算是进入了新阶段,以为从此之后可以全世界乱跑,也可以去见见这么多年都不曾见面的故人了,不想惊闻李老师在19年上半年发现病情,下半年已经做了手术。心里只盼着通过治疗李老师的病情不会加重,我也能在2020年初回国去看看他。谁知世事难料,2020如此魔幻,一切的计划又泡了汤。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跟李老师的聊天记录,他也是盼着我能回去见他一面的吧。可直到他离我们而去,我都没来得及回去,不知道他心里有没有怨我这个当年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真希望如果现在给这个微信发个信息,依旧能得到李老师的回复</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在我们这个班的每一个同学心里,肯定都有着很多关于李老师的不同的故事。如今他的微信头像还依然留在我们小班的微信群里,就好像他从未离我们远去。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生命终结的时候,一次是当所有人都忘记你的时候。只有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也将他遗忘,那时他才是真正离开了。而此时,李老师还如此鲜活的在我们的记忆中,他还并没有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