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几年前,就有了木心《文学回忆录》的电子版,在电脑上读了前几讲,颇有兴味。后来不知什么事情一打断,就再没有去翻,这一放就是好几年。心中却偶尔会挂念,想着什么时候再读起来。<br> 一个多月前,在闲鱼里淘了一套,连同补遗共三册,用去大洋43元,感觉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我又暗笑自己,也就这么点出息。收到书后,见是正版,更为高兴。却又想,这么厚这么沉的家伙,不知何时才会去读,又不知何时才能读完。<br> 要知道,我读书太慢,而想读的书太多。手头拆了塑封还没读的书不少,拆开塑封读了一半的书更多。为此,我常告诫自己,如不打算马上读,就先别拆开;拆开了却没有去读,简直是一种罪过。<br> 就在某一天,不知那根神经动了一下,竟然把《文学回忆录》拆开了,那就读下去吧。于是,用了两个星期,不知不觉读完了上册,读的时候不时击节叫好。</h3> <p class="ql-block"> 木心对听他文学史课程的陈丹青们说:“你们看书可惜太少。不但少,遍数也太少……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他说自己把《新约》读过一百多遍)我才看完了上册,却还是忍不住想说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让人吃惊的是,一个人竟然可以读这么多书,而且读得这么深入,这么细致。不仅如此,他还不时会发表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p><p class="ql-block"> 当然,木心在讲课前也要备课。他在备课过程中,无疑也会参考其他资料,比如郑振铎先生编著的《文学大纲》和另外一些别的著述。但从他的讲解中,我们还是能够窥及他的阅读量和阅读感受。</p><p class="ql-block"> 木心的讲述,会让我这样的读者惭愧,觉得自己似乎从来没有好好读过书,自己一直只是浅表层次的阅读,而缺少深入的思索,更难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p> <h3> 对于古今中外的大家及作品,木心如数家珍,却没有学究气。他讲述得很自然,深入浅出,不时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能够让人一口气读下去。<br> 木心谈《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而我认为,木心在讲述世界文学史的过程中,他那些个人见解和想法,也如《红楼梦》中的诗一样,如果单独拿出来看,有趣味和独到之处,但会如同名言警句集锦,读多了也显得乏味。而将其放入作家作品这个“水”中,才更有味。<br> 反过来,如果只有对作家作品的讲述,却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那么他讲的文学史,也便有些干瘪,如同树木有了枝干,却少了绿叶和花果,少了灵性和生命。</h3> <h3> 回想我读书时,接触的那些古今中外文学史教材,即是那种刻板、僵化、死寂的东西,渗透了诸多偏见,总结归纳出各种条条框框,让人感到乏味、反胃。<br> 由此我想,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别样的文学史教材。当然,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阅读目录看待,你可以从中发现自己中意的作家作品。<br> 当然,木心在讲述中有真知灼见,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有“与吾心有戚戚焉”之语,但我并不完全赞同木心的所有见解,对他的某些看法也有保留。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木心的见解,也有他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的主观判断。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敬。<br>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和感谢陈丹青先生。从1989—1994年,他竟然留下了五大本听课笔记。我难以想象,他是怎么边听课边记录下这样详尽的笔记。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细心,才让我们有幸读到了这样精彩的世界文学史讲述。我想,陈丹青先生日后有诸多精彩作品问世,也无疑与昔日得到木心先生的文学滋养有重要联系。</h3> <h3> 想起上次去乌镇,匆匆参观木心先生故居,已是六年前的事。而丹青先生在纽约听木心先生讲课,也已三十年左右。在新年的第一天上午,当我坐在阳台上,在手机上划拉出这些文字时,不由得有些感慨。<br> 就在几分钟前,我抽空查看后阳台上的空气能,才发现因为前几天冰冻,水罐破裂漏水,怪不得昨夜机箱一直工作,而水温一直不见升高。看来,我得想办法找人修理了。这样一来,这个假期《文学回忆录》下册的阅读,又要受到影响啦。<br> 此刻,阳光正好。我在想,我该找谁来修空气能呢?极有可能修不了,还得换新的,看来这几天要折腾完了。我把水管总阀门刚关了,中午饭还没有吃,怎么办呢。<br> 2021—1—1,1:2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