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山河锦绣,国泰民安!”2021悄然而至,满圈里都是对新年的祈福和祝愿!回顾2020,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坚强和幸运的,无论经历什么都是对人生的历练。未来我们依然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乐观的去面对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2020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收获很多,有家人和挚友的陪伴,并依然寻迹在自己心之所向的边墙上,这一年足矣。</h3> <h3>腰铺九号敌台 明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军门王一鹗、行参将谷成功建。台上原建有两层敌楼,一层为九联砖拱劵门,东、南、北三面外墙各设三个箭窗,西墙中下部设门,上部有两个劵窗。二层设铺房,四周围以垛墙。两层间设木质楼梯以供上下。此台敌楼部分砖砌墙体,砖拱劵门劵窗残留。 长城学者称其为“现存最美的敌楼”。</h3> <h3>千军万马前,与君并肩立。九曲黄泉中,陪君闯生死。功不分,祸不记,苦不言,称之为兄弟!</h3> <h3>明边军闲时用来消遣,刻在石头上的棋盘。</h3> <h3>“镇虏台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孙应元主建。 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精心修建并定名“镇虏”台。镇虏台是山海关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烽堠。它对于研究古长城建筑、明代烽制都很有价值。这种独立式的高台建筑,看上去分布散落,无一定排列规律,与长城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结关系,实质上却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最基层组织,烟气、烽火、旗、炮等形式传递军事情报,成为长城防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h3> <h3>京东第一楼在《长城志》编号162号敌楼,原名“大尖楼”,为板厂峪长城制高点,山顶海拔880米,是北京以东最高敌楼,故名“京东第一楼”。</h3> <h3>板厂峪的“石林楼”。</h3> <h3> 转: “明朝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渐危急,破败的辽东边墙急需整修,而现有的规模也略显不足,所以万历三十七年(1598年)在辽东巡抚熊廷弼的主持下,明军在从山海关西锥子山起,东经开原南至宽甸的鸭绿江的广大区域内重新整修了辽东长城两千一百余里。总体来说,根据其行径的地理环境及其修筑时间等因素,辽东长城一般分为三部分即辽河西段长城、辽河套段长城、辽河东段长城。 其中位于燕山余脉的辽西明代边墙,更是因为其险峻的山区,让长城的修筑于蜿蜒的山脉,具有“第三八达岭”之称的西沟长城就位于此。 辽东镇作为明代九边之首又是京师肩背,对防御蒙古、女真和保卫京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辽东之得失关系明朝兴亡,而辽东总兵作为辽东最高军事长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辽东总兵的设立是明初统治者对辽东镇守体制不断探索的结果,永乐以前辽东是部设总兵的,明廷通过都司、大将、辽王镇守辽东,结果都没能有效地解决辽东的防务问题。成祖即位后总兵镇守体制替代塞王都司的制度;但这也有其他的原因,他不能允许京城附近存在藩王,尤其是塞王,他自己就是靠叛乱取得皇位的,当然不希望靖难再来一次。仁宗即位后总兵制度得以最终确定,随着副总兵、参将、游击等职官的陆续设置,辽东总兵镇守体制不断完善,到嘉靖末年辽东总兵镇守体制最终形成。在总兵镇守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辽东总兵的权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被削弱的。永乐至宣德时期辽东总兵权力最为显赫,除执掌军权外,还兼管民政、经济以及司法等事务。正统以后,随着明朝统治政策由尚武向崇文转变,辽东总兵的权力逐渐被文臣分割或剥夺,失去了军事自主权,必须接受督抚的调遣、节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个人就是例外,他就是李成梁。 在蓟辽总督谭论手下有两员大将,蓟州总兵戚继光和辽东总兵李成梁,戚继光不用说了,是一位公认的民族英雄,而李成梁就比较复杂了,他是一个不能够用一句话来描述的人,甚至不能用一句话来定义。 李成梁(1526年-1615年),铁岭卫人。因家贫,四十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辽东边患严重,十年间三员大将相继战死。隆庆四年(1570年),李成梁接替战死的前任任辽东总兵,开始了征战的旅途。他的战绩是很让人吃惊的,从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九年的二十五年间,他彻底击败了蒙古插汗部、泰宁部、朵颜部;建州女真王杲部、海西女真叶赫部、哈达部。尤其是在万历年间,师出必捷,威振绝域,更拓疆七百里,建宽甸六堡。 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李成梁镇守辽东期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两百年来前所未有。明廷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增秩受禄数次。十九年李成梁去职后,辽东并无可胜任之人,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李成梁长子李如松接任辽东总兵,他是一员良将猛将,可惜李如松一年之后便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不容乐观的局势使李成梁被迫再度出山,这时的将军已经七十六岁了。 他老了,不能骑上战马出征了,复职后,李成梁以抚为主,倡导对北方各部的官方民间贸易往来,“诸部耽市赏利,争就款。”此后的将近九年的时间,辽东安定无战事。因为此时的辽东,已经不是彼时的辽东了,建州女真部在努尔哈赤领导下日益强大,已令四方各部畏服,难以撼动。李成梁只得改变策略,转攻为守,放弃宽甸一带,将当地居民迁入内地,目的一为坚壁清野,二是辟出一片利于攻防的缓冲区,遏制女真的入侵。此举在战略上并无过失,但京城里的言官们却闻讯哗然,纷纷指责李成梁放弃国土,丧权辱国。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死了,画生说他是矛盾的传奇,原因有二:一是他腐败的的治军方式,二是他和努尔哈赤特殊的关系。 李成梁镇边的辉煌战绩令“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进封宁远伯,又加太子少保,太傅,世廕锦衣指挥使等荣誉职务,“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皆为总兵官;如梓、如梓、如桂、如楠,亦官至参将。”一时功盖当世,权顷辽东。但权力带来的是腐败,李成梁的显赫让“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他个人则是“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明代的政风到万历年已经相当衰败,士大夫们结党营私,贿赂公行,凡事全靠讲人情,攀关系,钻营有方。李成梁虽位高权重,这方面也不含糊,他以金银“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即便张居正,专权时也受过他的贿赂。《明史》责李成梁“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这话当然有些夸张,不过李成梁当时不仅掌控着辽东军事,也控制着东北经济,“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没不赀”。他是一方军阀,家资当然百万,这就像国民党了,腐败必定失败。李成梁治军与戚继光不同,戚继光靠制度带兵,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靠允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故而到了后来,“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战之事,而后又传出掩败为功,杀良冒功的行为,这些虽都是部下所为,但李成梁难辞其咎。 他和戚继光都是总兵,都担当边疆防卫的重任,但他们的经历和政策全然不同。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立下赫赫战功后,就被调到北方戍边,扼制来自蒙古的威胁。戚继光采取一劳永逸的策略,力求进行毁灭性肃清,使敌军不敢再犯,防守的时候,则大修长城,研究开发各种兵器与军事战术,以求长期巩固防线。戚继光因这两手而威名远扬,北方平乱之后,竟十多年不见烽烟。对于一个帝国来讲,这是好事。但对于个人来讲,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长久没有战争,戚继光无战功可立,从而无法封侯晋爵,他就不再重要了,慢慢被人忽视、遗忘。而李成梁则完全不同,在其镇守辽西的时候。他对付女真族的策略是: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一方面给敌人留下后路,以便自己随时有仗可打,有功可立。结果,关外烽火不断,他的战功一再累积,爵位竟升至最高,成了朝廷不可或缺的栋梁,没有人不敬他三分。 但这就有一个疑问了,他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但就是不打努尔哈赤,所以后金的崛起,他有着不可低估的“功劳”。因为李成梁把努尔哈赤所有的敌人都打到了,努尔哈赤也就轻松的统一了女真诸部。 一切事情还应该从万历元年(1573年)说起,在这一年,张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态登上大明帝国的舞台。由于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开始修筑宽甸六堡。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环山堡于张其哈制佃,险山堡于宽甸,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这就是著名的宽甸六堡。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六堡成后,李成梁又以此开市,和少数民族做生意。这样做,首先是缓和了当时明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开市带来的可观收入也给辽东士兵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修建宽甸六堡其实就是重新在边境上修建了一个镇。这也正是李成梁的愚蠢之处,这就像是一道大墙,完全阻隔住了明帝国与墙另一面的努尔哈赤。任努尔哈赤在墙那边疯狂地发展,这面始终得不到太重要的信息。可是他最愚蠢的还在后面,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这个地方已经有住户六万多。也正是这一年,二次出任辽东指挥官的李成梁又废除了六堡。因为他看到了努尔哈赤的崛起,他跟朝廷说,这个家伙太厉害了,六堡是孤地,很难防守,撤了它。于是宽甸六堡被撤,六万多户人家从那里撤进辽东。有的人因为不愿意离开就被李成梁像杀猪一样地杀掉。宽甸六堡废除时正是努尔哈赤快要有实力向明帝国开战的时候。我们现在无法猜透,李成梁怎么会和努尔哈赤这么有默契,他就像是努尔哈赤肚子里的蛔虫,努尔哈赤想要崛起,他就修一道墙不让明帝国看到,努尔哈赤想要与明帝国开战,他就立即把墙拆除。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首辅沈一贯的建议下,李成梁以七十六岁高龄再次出任辽东总兵一职,在辽东又镇守了八年。当他第二次出任辽东总指挥官时,彻底破坏掉明帝国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合可能,他实行暴力征伐,先是对泰宁部速把亥,然后是叶赫女真的清嘉奴、扬嘉奴。而这一时期,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蚕食海西女真,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他另一个举动某种方面也给努尔哈赤扫清了道路,他建议朝廷封努尔哈赤官职,让努尔哈赤在众少数民族中有了帝国冠名的威望。然后是自己冒功敛财。李成梁当时已近八十,为了弥补四十岁前的穷困岁月,疯狂地在辽东敛财。钱财从哪里来?当然是辽东人民那里来,他用尽最后的生命把辽东人民逼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逼得百姓把大明帝国骂了一百辈祖宗。百姓们无法生存下去只有逃跑,胆子大一点的就闹事。 在萨尔浒之战前,努尔哈赤的情报大部分都来自汉人,原因已不用明说。他甚至连士兵都不放过,画生无法想象,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经过他几年的折腾,辽东的士兵,甚至连马匹都软了。士兵们哪里还有心情打仗,天天在祈祷自己能有吃的,能不被盘剥。当努尔哈赤向明帝国宣战、杨镐来到辽东挑选士兵时才发现,这是一群根本就不能打仗的士兵。而让他们成为这样的士兵的就是李成梁。 这就是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关系,传说努尔哈赤曾在李成梁手下当职,又有说他们之间是亲戚,这些画生不是很了解,也没有考证过。但李成梁的确帮助了努尔哈赤,没有他很难有后来的清太祖高皇帝和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国。读《明史.李成梁传》就像是读一部传奇,但这个传奇是矛盾的。他是明朝的不世之功臣,又是万恶的罪臣,他的功过是非就让后人继续评说罢。”</h3> <h3>一段记载“夜不收”行迹的石刻,就在吾名口“七眼楼”附近。</h3> <h3>★椴木冲楼题名记★钦差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张学颜。钦差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李成梁。钦差整饬辽东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副使李松。钦差广宁前屯等处游击将军杨绍勋。钦差左营游击将军杨玉典。钦差广宁右营游击将军王大璋。前屯卫备御章应选。 各项修防委官:游击中军张箴。千总刘恩、慕成勋。备御中军陈邦。把总亢用恭、盛守廉、任忠秀、王访、杨国玺、高承恩。监运钱粮委官:指挥李思乔、祝光诏、叶万钟。经历张承谐。镇抚蓝廷武。万历五年润八月吉旦立碑后面:管匠经委百户王承祖。石匠刘三汉、刘真。泥水匠魏国仕、傅仲仁、蓝守玉。</h3> <h3>第一次见到这种“七眼楼”,就在吾名口的附近就有一座。</h3> <h3>转:★“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坐落在辽西走廊最狭窄处的山海关关城及其附属城堡长城,占据着地理形势上的最佳位置,7座城堡有主有辅,有正有奇,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组配成军事功能各不相同、相互协同、互为犄角的关城建筑群落。山海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长城关隘或关城,是一个中外罕见的古代军事关防体系。这个科学严密、布局合理的关防建筑体系,是明代200多年时间内,根据地位及形势的需要而陆续修筑完成的。它的建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天顺、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等八朝,终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基本贯穿了明王朝的始终。从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在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倡议主持下,包括山海关长城在内的蓟镇边墙,普遍按规定加高加厚,重要地段墙体包砖并以条石为基。长城墙顶海墁铺面,外设垛口,内设宇墙。垛口墙下设“悬眼”(也称“望孔”),要冲地段还开有射孔和雷石孔。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主持、山海路参将吴惟忠具体负责,筑山海关南海口“入海石城”七丈,从此长城高墙修入大海,彻底解决了山海关长城防守上的一个“软肋”环节,粉碎了敌骑涉海绕关的梦想。这个圪立海中、被称作“老龙头”的海中壁垒,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道亮丽奇观。在这个时期,山海关长城建设有一项创举,这就是长城的空心敌台建设。空心敌台是长城建筑以及长城防守上重要设施改进,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戚继光创设的长城空心敌台,使戍守长城的官兵从此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平时可遮风蔽雨,贮存粮草武器;战时“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长城的军事功能得到空前提高。与空心敌台结合在一起的明代长城,是长城这个古代军事建筑顶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h3> <h3> “三道关长城是山海关附近10大关隘之一。修建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由当时的蓟辽保定总督、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谭纶亲自指挥行参将莫如德筑成。三道关一带在明初修筑长城时就设有关隘,但使长城在此凌空壁立,连设三重险关把守,当是军门谭纶的杰作。三道关是利用山中峡谷建成的险塞,是古“以隘谷通道立关置塞”的典范,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角山与寺儿峪是对峙的两座险峰,陡峭壁立,险要异常。两峰夹成了一道峡谷,此谷是进入后角山的主要通道,明朝驻军在隘口及其上、下谷口连接峭壁处,建有三道关隘。三道关隘上下呼应,珠联璧合,将峡谷紧紧锁住,这就是有名的三道关。从山峰背脊处衍生出来的长城,宛如巨龙咆哮而下,直插谷底,又昂首奔腾,直上云霄,形成一个大写的V字。两段长城,又如两把利剑,顺着山势斜插谷底,让来犯之敌,望之胆丧。因两侧山峰异常陡峭,砌立在陡峭崖壁上的长城,自然形成倒挂之景,令人叹为观止。头道关,如拦洪大坝,横遮峡谷;二道关,是长城的正关,地处山腰,设在头道关之上155米处。两侧的城墙直攀山崖,顺山爬行,与长城主线相接。第三道关,设在二道关之北152米的高处,为堵截峡谷上端而建。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在三道关据险而守,谷设铁丝网与地雷。奉军以马踏雷,以手榴弹炸开铁丝网,一连攻破直军三道防线,打通到二郎庙最短路线,以图对山海关形成合围之势。整个直奉战争双方共投入42万人,伤亡惨烈,最终以“倒戈将军”冯玉祥惊天一叛结束。”</h3> <h3>疫情当前,假期有限的情况下能走完这些地方也是非常知足了。未来可期,期待未来,坚持一切终将实现,逐梦,万里寻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