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24年了。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内心对父母的那份情怀丝毫没有改变,如烟往事仍不时在眼前浮现。 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却有理由珍藏永久。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母双亲在1985年</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母亲百年诞辰。仅以此文献给母亲,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用母亲的故事激励后人,让好家风得以世代传承。 </p> <p class="ql-block">1962年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但母亲温情脉脉又细水长流的大爱,惊艳了时光,更温暖了岁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8年父母和姑姑姑父在老宅</p> <p class="ql-block">1976年夏回家探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吕凤云于1921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二)诞生在延边头道沟四世同堂的吕家大院,大院鼎盛时期达108人。大院专门请了私塾先生,母亲没进过正规学堂,只是和院里的兄弟姐妹一起跟私塾先生学习。小时候,长辈们要给母亲裹脚,因为嫌疼,只好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母亲三岁就没了爹爹,姥姥吕张氏年轻守寡,孤儿寡母甚是可怜,由此深得老太爷的疼爱。母亲晚年精心保管的玩物中,都是老太爷送的。后来,老太爷看破红尘出家作了道士,成了远近闻名的“吕老道”,这是后话。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姥姥(右一)、两位姨姥与母亲、大姨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太爷送结母亲的玩物</p> <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轻时手特别巧,尤其擅长刺绣。历经80余载,母亲当年的作品依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83年前母亲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模仿能力极强。人物特点抓得特别准,模仿的声音极可乱真。 </p><p class="ql-block"> 通过老照片,可一睹母亲年轻时的靓丽风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母亲年轻时</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前半生很不幸。虽出身富家,但幼年丧父。婚嫁后,丈夫又被国民党抓壮丁病死军中,留下一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后经人介绍,1949年4月4日带着五岁的儿子与带着一子一女的父亲孙宝明重组新的家庭。走进家徒四壁的孙家,整天面对两位老人(奶奶与小奶奶)和四个孩子学文哥、忠文哥、丽琴姐和亚琴姐(四伯母去世后,女儿亚琴姐由奶奶照料)。从未得到过父爱的母亲,就这样由富家千金变成了贫穷村妇。</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巨大反差,磨练了母亲坚韧顽强的品格,慈悲能容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学文大哥回家探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心地特别善良。将孤儿“小猪倌”认作干弟弟,百般呵护;把卡西莫多似的“叶哑巴”视为亲人,细心照料。每遇谁家有为难事,母亲总是跟着着急上火,寝食难安。</p><p class="ql-block"> 当年母亲给仲兴小学校家居外地的老师做饭时,有一对单身的年轻教师相爱了。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被认为是“作风不正派”,学校准备开这对情侣批斗会的前夜,校长把看管女教师的任务交给母亲。陪伴无助的姑娘熬了一夜,实无良策,最后牙一咬,把人放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私自放人,母亲被校长狠狠批评一顿。</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一天,当年的那对恋人怀抱着孩子专程看望母亲,年轻的母亲只说了一句:“是您成全了这个家,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就哽咽地说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患有牙疼病,一上火就痛得受不了。这个病也是为别人操心落下的。</p><p class="ql-block"> 当年母亲曾给年轻教师孙吉太介绍对象,俩人情投意合,可女方父母嫌男方是外地人且家里贫穷,横加干涉。眼看这门亲事就要泡汤,姑娘甚至在大年三十也跑到家里来哭求母亲。母亲费尽心思,磨破嘴皮,终于说通姑娘父母,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可母亲却因此事落下了牙疼病。</p><p class="ql-block"> 打这以后,每年的大年初一,孙吉太夫妻都会带着三个子女来给母亲拜年,其乐融融的场景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5年在老宅</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善良远近闻名。一个数九的寒冬,天还没亮,母亲被微弱的婴儿啼哭声惊醒。披衣出门,只见门口的地上,放着一床小棉被,里面裹着一个刚出生的女婴。母亲赶紧把弃婴抱上热炕头,并熬来米汤喂婴儿。慢慢地,婴儿的啼哭止住了,冰凉、苍白的小脸也渐渐地红润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母亲东奔西走,最终为孩子找了户家境较好且没有孩子的家庭,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乐善好施之人。当年仲兴学校建校,校址就选在我家旁边。学校没有提供学生饮水的条件,我家就成了义务供水站。每到下课时,都会有许多口渴的学生蜂拥前来饮水,厨房的地面被搞得泥泞不堪。母亲从不厌烦,每天都要早早地压满一缸水,将水瓢和搪瓷杯备好,用煤渣铺好厨房地面,然后像对待子女一样招呼着每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母亲具有全局观念,设心积虑为他人着想。随着学生增多,学校需要扩建操场,我家正处在规划中的操场中央。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校长的请求,我家从仲兴供销社的东邻搬至其西侧。 </p><p class="ql-block"> 由学校负责兴建的土坯房质量自然比不上原来清算地主分得的三间大房。冬季在室内,可以明显感觉到四面透来的冷风,清晰可见从口中呼出的哈气,照明用的煤油灯也被风吹得直忽闪,可母亲从未向学校提过任何要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宅紧邻供销社,一些来供销社买油打醋的乡亲,时常会到我家去借空瓶。久而久之,母亲养成了拣空瓶的习惯。她把那些四处搜集来的空瓶子刷洗干净,放在筐子里。此举大大地方便了忘记带空瓶的乡亲们。</p><p class="ql-block"> 慈眉善目的母亲人缘特别好。乡亲们都愿意来家和母亲分享新闻。母亲灵通的信息让见多识广的父亲叹服,称赞母亲:“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p><p class="ql-block"> 母亲具有超人的胆魄。60年代初,时值三年困难时期,我家养了几只兔子 ,兔笼就放在窗前,那时野狼特别多。一个深夜,独自带着孩子的母亲被屋外发出的异常声响惊醒,借着月亮地儿,只见两只野狼正一前一后抬着兔笼朝野外走,这可是家中一笔不小的财产。望着满炕未成年的孩子,母亲顾不上多想,鞋都没来得及穿好,随手拎起个木棒,边喊边追了出去。撵出几十米才追上野狼。这两只饿狼放下兔笼,与母亲对峙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被母亲的气势所慑服,极不情愿地一步三回头走掉了。此时,母亲才感觉到双腿发软,浑身冷汗。</p><p class="ql-block"> 母亲当年在生产队干农活,收工都很晚。一天收工后,与母亲同路的一个中年汉子突然惊恐地指着前方不远处移动着的黑影喊:狼,狼。随后把赤手空拳的母亲推到了前面。大胆的母亲慢慢靠近一看,原来是一头猪。</p><p class="ql-block"> 此后,这个胆小如鼠的汉子便成了全家人茶余饭后用来解闷的笑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宅和门前的老柳树</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懂朝鲜语,却与比邻而居且不懂汉语的“阿兹妈尼”、“阿迈”们相处得十分融洽。每次我家做点儿美食,邻家孩子都会和我们一样,特别兴奋地期待着,母亲总会在我们自己享用前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碗。邻居们改善生活,也纷纷效仿母亲。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让古朴和谐的民风,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灵魂深处。</p><p class="ql-block"> 母亲有超越世俗的博大胸怀。早些年,我家下放到农村,父亲带着我们在宅基地边界栽了许多杨柳树。后来,新邻居李阿迈紧挨我家宅基地建起了新房。</p><p class="ql-block"> 爱占小便宜的李阿迈每年都要挤占一些我家的宅基地,久而久之,将原本笔直的分界线,硬是变成了以邻居住房为中心的半圆形,李阿迈在本属于我家宅基地的半圆里,陆续建起了仓库、猪圈、厕所。 年幼的我们对此都愤愤不平,总想去找李阿迈理论一番。</p><p class="ql-block"> 念过私塾的母亲告诫我们:居家过日子,免不了要和左邻右舍打交道,远亲不如近邻。人生在世,想成就大事,要有“吃亏是福”的好心态。母亲用她博大的胸怀,化解了我们心中的积怨。</p><p class="ql-block"> 记忆犹新的是1992年春节。已过古稀之年、体弱多病的母亲在儿孙的陪伴下,从城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老宅过年。初一饺子上桌前,母亲依照老规矩,亲自给为邻四十余年从未红过一次脸的李阿迈送拜年饺子。两家前后相距不过二十米,母亲在我们搀扶护送下,歇了几歇,走了二十多分钟。当母亲叫开李阿迈房门的时候,身患重病已卧床数月的李阿迈竟然奇迹般站了起来,拥抱了母亲。多日滴水未进的李阿迈破例咽下两个饺子。</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让在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两天后,李阿迈与世长辞。她腹内最后的食物,是相邻几十年的老姐妹亲手送去的拜年饺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92年父母回老宅过春节</p> <p class="ql-block"> 时隔24年的2016年春晚。当荧屏打出《六尺巷》字幕时,我周身的热血瞬间沸腾起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母亲当年“吃亏是福”的谆谆教诲又一次萦绕在我的耳畔。</p><p class="ql-block"> 年届花甲的我突然意识到:这封流传300余年的家书,是赞美母亲胸怀最贴切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经历过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你能时常往别人的行囊里添几缕暖意,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1972年送二哥参军在老宅前</p> <p class="ql-block">1976年四兄弟在老宅前</p> <p class="ql-block">1978年二哥结婚日</p> <p class="ql-block">1980年暑假回龙井与父母家人</p> <p class="ql-block">1981年春节</p> <p class="ql-block">老儿媳初次见公婆</p> <p class="ql-block">四姐妹与亚琴姐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孙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母亲搬家来龙井摄于1985年</p> <p class="ql-block">给姑姑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吹生日蜡烛</p> <p class="ql-block">父亲六十六寿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