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最后一天,感谢领导、伙伴、亲友和贵人,在这里向您们致谢,感谢您一年来的关怀与支持!祝您们2021大吉大利、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17-19期 </p><p class="ql-block">李斯,生于公元前284年,卒于公元前208年,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p><p class="ql-block">李斯早年是一名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为官,经丞相吕不韦举荐,任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升任长史。嬴政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升任客卿,在秦统一六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前237年,进《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升任为廷尉。一统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嬴政为皇帝,并改革礼仪制度,升任丞相。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强化思想统治;制订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制度。</p> <p class="ql-block">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诛灭三族。</p> <p class="ql-block">仓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叫仓圣。 《说文解字》《淮南子》等著作中记载:他是轩辕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平日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得到启示。他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民间的记事符号,并根据事物特征分门别类地创造了象形文字。该创造革除了当时结绳记事之诟病,开创了文字记录之先河,奠定了文明传承之基础,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文祖仓颉”。《河图玉版》《禅通记》著作中记载,仓颉曾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一部落首领。也有史书记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p> <p class="ql-block">仓颉造字的方法有四种,即象形、形声、指示、会意。一是象形字,如“日、月”,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二是形声字,如“江、河”,以种类为形,再配以声调;三是指示字,如“上、下”,在上则为上,在下则为下;四是会意字,如“武、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所以自黄帝到夏商周三朝,两千多年的历程中,文字一直沿用,并基本未曾改动。《淮南子》中载有“天雨粟,鬼夜啼”的故事,即在仓颉造字成功之日,举国欢腾, 感动了天神,满天的粟谷像倾盆大雨一样哗哗啦啦地降了下来,使妖魔鬼怪惊悚得整夜整夜嗷嗷直哭。</p> <p class="ql-block">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生于公元646年,卒于公元691年,浙江人,也有说是河南开封人。他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等职。孙过庭辞官后潜心研究书法,但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p> <p class="ql-block">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水平直逼二王。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书谱》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细观《书谱》墨迹,全篇开始一段用笔沉稳,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中间写得兴起,点画相连,笔势放纵;到了后段,笔下生风,波谲云诡,逸兴遄飞,直至高潮。通篇达到了“意在笔先、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境界。看《书谱》运笔,流畅婉转,点画间映带俯仰,气脉贯通。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意趣盎然。《书谱》笔法虽源起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富于变化。</p> <p class="ql-block">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无拘无束,自然挥洒。其结构虽以平正为基调,但疏密聚散得宜,宽窄伸缩有致,在参差错落的章法中,更见浑然天成之妙。孙承泽做出了最为公允的评价:“唐初诸人无不摹仿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过庭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唐代第一妙腕”。</p> <p class="ql-block">孙过庭书论之精华集中在《书谱》中,历代研究书法者,无不奉为圭臬。在《书谱》3700字中,涉及到书法发展、学书师承、重视功力、广泛吸收、创作条件、学书正途、书写技巧以及如何攀登书法高峰等课题。首先,他回顾了汉晋四位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成就及的书风,指出了他们的总体特点是“古质而今妍”。二王父子的功绩,就在于他们走在了这条道路的最前列,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在书法上的集中体现,因此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师。要学书法,就必须取法乎上,钟、张、二王的生花妙笔,正是人们师法的最佳范本。</p> <p class="ql-block">《书谱》强调,一个学书者,必须掌握篆之“婉能”、隶之“精密”、草之“流畅”、章之“简便”,汇诸长于腕下,自然能成大家。《书谱》指出,书法创作中的核心问题是运笔(因此有人也称《书谱》为《运笔论》)。他告诫学者要在“执、使、转、用”的技巧上下功夫。他认为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即平正——险绝——平正。他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任何书法家都要遵循这个创作规律才行。《书谱》是他本人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其言之凿凿、鞭辟入理的论点论据,已成为世人公认的最普世、最实用、最经典的书法理论专著,指导着大家的书法实践。</p> <p class="ql-block">17-19期典故</p><p class="ql-block">【统一文字】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称也是为了尊崇大篆而卑称其“小”的。</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p><p class="ql-block"> 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全是李斯的功劳。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鲁迅曾经大力称赞李斯,被称为书法鼻祖。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其中李斯厥功至伟,他的刻石代表作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p> <p class="ql-block">【仓颉造字】 </p><p class="ql-block">相传仓颉最开始是用绳子打结的方法记事的,他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数目。但时间一长,就弄不清了。怎样才能不出错呢?一天,仓颉参加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位老人在为往哪条路走争辩。一位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位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追到鹿群;一位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忙问原委,原来他们都是看到地上野兽的脚印来认定的。他的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为啥就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种东西呢?他马上投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同意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些符号。就这样,符号的用法便慢慢传播开了,最终这些符号演化成了文字。仓颉创造了文字后,黄帝更加器重他了,群众都很夸赞他,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头脑便发热发涨了,眼睛开始向上移,长到头顶上去了,从此什么人也看不上眼,造字时也就马虎起来了。黄帝很恼火,他容不得臣子变得如此傲慢。但如何让仓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呢?便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位老人长长的胡须上打了120个结儿,表示他已经120岁了。老人沉吟了一会儿,便去找仓颉了。</p> <p class="ql-block">仓颉正在教各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到了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聆听。讲完后等别人都散去了,老人仍坐着不走。仓颉有些好奇,问其不走的原因。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如此尊重他,很开心,便催他快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牛也有四条腿,但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只有一条尾巴呢?”老人娓娓道来。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本造“牛”字时,是用“鱼”这个符号来表示的;造“鱼”字时,是用“牛”这个符号来表示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弄混了。</p> <p class="ql-block">老人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表示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才对,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念做重量的‘重’,你却教成了出去的‘出’了。这几个字真叫我费解,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已羞愧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傲慢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早已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全天下,已无改正的机会。他赶忙跪下表示忏悔。老人拉起他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文字,使我们老一辈的生活经验能记录传承下去,你做了一件厥功至伟的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功德的,但你不能骄傲自大啊!”此后,仓颉每造一字,总要反复推敲字形字义字音,还主动征求人们的意见,待大家一致同意后,方才确立下来再推广传播。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文祖仓颉无疑是一位神话人物或传奇人物,因为他系统地创造了承载历史、承载文明、承载智慧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遂良还笏hù】 </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预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很多大臣是坚决反对的,褚遂良便是其中之一,并打算带头劝谏。有人说长孙无忌应该先去进谏,褚遂良说:“长孙太尉是国舅,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向舅舅发怒的名声,这样不好!”还有人说应该李勣[jì]劝谏,褚遂良说:“李司空是国家重臣,一旦事情难办,就会让皇上背上一个治罪大臣的坏名声,这样也不好。我受太宗宠遇,才成就了如今的我。今天正是我报答太宗知遇之恩的时候,我若不去,何以面对先帝的在天之灵呀!”于是褚遂良入宫进谏,极力反对废黜[chù]王皇后。即便立后,也要立贵族之女,断不可立曾服侍过太宗的武则天为后。他把手中的笏板放在殿阶上,叩头至流血,说到:“若陛下执意立武为后,臣便立还此笏,即刻告老还乡。”高宗觉得褚遂良在要挟他,大怒,遂命人将他拉了出去。武则天则在帘幕后气急败坏地喊道:“为何不把这恶臣杀掉!”长孙无忌见状,急忙劝阻:“遂良受顾命,虽有罪但不可加刑。”于是褚遂良被远贬外地。此后,“还笏”这一典故,便代表了坚持原则而不惜丢官的寓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