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旧址西侧,有两座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一座是庐山抗战纪念馆,一座是庐山大厦。它们同属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分别建设于1937年、1935年和1936年。而它们原来的名字,分别是庐山大礼堂、庐山图书馆和庐山传习学舍。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牯岭东谷长冲河畔、掷笔峰麓的火莲院。这座建筑原名庐山大礼堂,为传习学舍会议礼堂。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耗资二十万元。“宫殿式,复琉璃瓦,内分二层,上作膳厅下为礼堂,可容数千百人,并可放映电影”。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道道奇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们训话,当年这里成了蒋个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 当年模样在,物是已人非。 <div>本意神开会,谁知天发威。 </div><div>狂风吹叶落,暴雨送舟归。 </div><div>因何成叛逆,心系众生肥。</div> 占用了原庐山图书馆的庐山抗战纪念馆,为三栋联立的中式宫殿式建筑,入口处挂着一块由开国上将吕正操亲笔题写“庐山抗战”四字匾额。1937年7月17日,在这里,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馆内的展品依然以老照片和文字资料为主,重点介绍庐山抗战的历史和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 美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内,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的“美的房子”。美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它曾是一处“禁苑”,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烟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也曾居住这座别墅。 美庐始建于1903年,1934年,别墅主人巴莉女士(英国人)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唯一的主人。美庐之美着重体现在别墅周边的自然环境。它面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庭院里栽满了松树、玉兰和翠竹,一条小路在中间穿绕,一道矮墙围着美庐。矮墙上长满了藤蔓,藤蔓上有朵朵鲜花点缀。阳光从繁茂的枝叶间洒落,光影斑驳,绿意盎然。 “美庐”庭园,可谓荟萃庐山珍木异卉,满目葱茂,温馨扑面。庭院石拦旁400年的金钱松,高俊挺拔,树高30米,为庐山最高大最古老的金钱松。 参观完美庐后,中午回酒店吃饭,短暂休息后,下午14时多再到花径,因昨天看漏了白居易草堂,还有锦绣谷入囗就在花径对面。 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 这里的枫树红似火,吸引很多游人欣赏! 草堂侧的方塘幽趣。 白诗云:“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 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 白居易草堂位于庐山花径公园内。 草堂在1988年园中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1996年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制作的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期曾在庐山北麓香炉峰下建草堂隐居,并亲身到场了解草堂的选址、计划和营建。庐山草堂是白居易掌管修建的,并到处私园中情绪投入最多的一处,也是白居易林园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他还特地撰写了《庐山草堂记》一文,这篇闻名的文章至今依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模范之作 跨进白居易草堂的门槛,似乎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气息——空气的清新?书香?说不出来。历经茫茫岁月的侵蚀,那古色古香的地板仍没褪色。窗明几净的布置,使我感到一丝朴素。草堂里,正对着大门悬挂着《庐山草堂记》原文条幅,宽足三尺,高盈丈许。仰首轻诵:“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跟前一老先生正在挥毫,内蕴丰富、笔力凝练、功底深厚。 白居易草堂,让我感受到了古朴的纯真,惬意的清凉,自然的美妙,生物的活力,更欣赏了白居易字画诗文的精粹,以及他高尚的人格,真是不虚此行。 霜降过后,庐山昼夜气温差距加大,气温下降、白昼时间变短,有利于植物叶片花青素形成,而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中就变成了红色,所以树叶就变成了鲜红色,正所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金秋庐山,枫叶流丹,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正是踏秋好时节。花径、锦绣谷、芦林湖、植物园等庐山著名景点均是赏秋好去处。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div>秋醉寻觅待何处,此心聊与此山盟。</div> 园中遍植桃花和各种名花,白居易的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指此地。 花径园中的老树盘根 锦绣谷中有一块巨石悬空伸出,宛如悬在凌空中的一座桥,人称“天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之际,忽然从天降一金龙,横卧在深壑之上,化为一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顿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断后,云散日出,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潜凡有诗:盘岩对立冰川琢,维有残墩乍断桥。太祖借机抬圣驾,金龙传化上凌霄。 天桥览胜-----锦绣谷中的天桥,其实有天无桥,也堪称庐山一奇。 天桥之奇,尚不在桥本身。桥临绝谷,绝谷之内,多峭壁峥壑,层层刻剥,如堆如砌,蔚为壮观。或如雄狮长啸,或似猛虎跳跃,或如捷猿攀登,或若仙翁盘坐。此时不断有云雾从谷底涌起,恰似银浪翻滚,跃上桥头,使人如入蓬莱仙境,顿生飘然欲仙之感。俄顷,一阵山风由北而来,吹散云雾,锦锈谷、天桥又一一显现,重放她的奇异风采。 锦绣谷堪称庐山西线精华汇聚之处,也是整座庐山游客最多的地方。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著名风景点──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 好运石是第四纪冰山运动的产物,此石又称灵通宝石,为女娲补天之遗物,坠落凡间形成两块,一块落在黄山叫飞来石,另一块落在庐山叫好运石。传说拜此石许个愿,可求荣华富贵,美颜如玉。围绕转一圈官运亨通,转二圈财源滚滚,转三圈桃花朵朵。 黄云万里。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 满树红豆 谷中不仅花奇,而且石怪,垒垒巨石,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气象万千。有的如白发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双狮、扬鬃撒足的野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还有的象观音对台梳妆。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它们优美的传说,牵动了无数游人的思绪。 金锁关-----据说电影《庐山恋》在此取景。情侣们都在此挂锁盟誓 沿着依山小径而行,一座数十米高的石峰凌空拔起,竖在眼前。峰巅上有块巨石,酷似一个硕大无比的老人头,故称之人头石。其面容憔悴,形象逼真,连眉眼、皱纹都很清晰,维妙维肖。 锦绣谷属于庐山景观之一,庐山很多壮丽的景象是由于第四世纪冰川作用形成,锦绣谷便是其中之一。由于630年前第四世纪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山谷 庐山锦绣谷,四时花繁,灿若锦绣,怪石嶙峋,雄伟壮观。 加之谷中时有云雾聚散,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人孔武仲所吟咏;江城三月芳菲尽,浅紫深绯到谷中。最是庐山佳丽处,我来萧飒已秋风。 缘崖西行至未,闻风而动,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垒垒乱石中,一块巨石横卧在巨石之上,间成一洞门,这就是礼贤门。门窄且矮,仅容一个人俯首侧身而过。出礼贤门,挺胸抬头一瞧,顿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快。门外竹隐深翠,四壁云山,又是一番天地。 梵音泉-----因泉水下滴的声音很象敲打木鱼的声音,故名梵音泉。泉下一个小池子,投下一个硬币就能许个愿,求得好运。 谈判台是一处视野绝佳的观景平台兼休闲茶座。因为有了一段蒋介石与马歇尔曾在此会谈的历史,这个方圆不足40平米的石头平台突然变得波澜壮阔起来。抗战结束后,美国特使马歇尔曾八上庐山,多次在这里会晤蒋介石。一起商讨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的可能性。即由共产党统治北方,国民党统治南方,将中国变成南北两个政权,彻底结束中国内战的“马歇尔计划”。 观妙亭(访仙亭),访仙亭原为朱元璋派使者上庐山寻找周颠仙的遗迹,早被毁。亭前小路古称“仙路”。路端建筑为民国的石砌观妙亭。1946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两党冲突时,曾八上庐山,马歇尔和蒋介石曾在此休息。宋美龄喜欢在这里听钟声、松声和蝉鸣。江青则迷上了这里的夕阳和晚霞。 观妙亭三妙之说:第一妙,指这里景色美妙。第二妙,周颠为朱元璋定天下,出的计策高妙。第三妙,朱元璋借周颠,骗人骗得绝妙。 锦绣谷从花径对面的入口至仙人洞出口,地形是一路向下走,全程约1.8公里,全是山路。一路走来,分别有景点天桥、好运石、游仙石、观妙亭、老君殿、御碑亭、梵清泉、和著名石松等,最后到达仙人洞,爬得我们气喘吁吁,真累人,终于走到仙人洞入口处。 忽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 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堪称庐山匡山一奇景。松下石面镌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传为清末民初诗人陈三立所书。 仙人洞位于庐山天池山西麓,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这里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以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流苍苍,颇有远离尘世的感觉。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所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 伟人笔迹-----如果没有江青1961年的摄影作品《庐山仙人洞》,如果没有毛泽东为这张照片写的赞美诗——《七绝·为李进(即江青)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仙人洞、石松这三个景点,绝对不会有这么多游客在此停留。 仙人洞出口处,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 离开仙人洞,乘观光车到望江亭观看日落,因为酒店前台说观赏日落最好是到望江亭。在车上问司机看日落在那下车,回答是小天池看日落,那就到望江亭再上一个站的小天池下车。下车后看太阳的方位不对,前面有座山,根本看不到日落长江上,所以没有上小天池,而是等车回到望江亭。等了很久还是没有车来,决定步行到望江亭,其实距离一个车站。小天池坐落于庐山北部,公路中间有一座牌坊,上面“庐山”二字为彭真所书。 来到望江亭岔路口。入口处立着一道由三根条石搭成的石门,上写一联:“长江入海方无限,庐岳撑天始有峰”,横批“河山不二”。穿过石门,顺树林间的青石小道前行不远,看到路旁高台上耸立的一座纪念碑。碑体“庐山抗战纪念碑”七个字由吕正操题写。再往前走来到望江亭,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面就是长江。再看太阳位置还是有座大山,只能见太阳下山,可能是季节不同,日落的方位就不同。要是日落在长江上,望江亭是很好的位置。 望江亭看日落因季节不同,冬天是看不到日落长江的,非常失望!庐山日落时间是17.30时,离日落还有二十多分钟,快步离开望江亭,回牯岭昨晚看日落的位置飞奔。距离有几公里远,很可能赶不上了,还是心不死,一路小跑。沿途见太阳下到屋顶上了。 因我跑得快一点,终于在17.28时赶到牯岭昨晚拍日落的地方,拍摄到庐山日落,其它小伙伴就赶不上而拍不到了。今天的日落色温等都比昨天好,虽然从小天池到望江亭,再直奔牯岭这几公里,一路快步小跑,终于看到美丽的日落,值得!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范仲淹《苏幕遮》 晚上很冷,在酒店门口拍摄的牯岭街景。原计划在庐山住3-4晚,但游玩了两天觉得差不多了,主要景点和日出日落也看到了,其它远一点的地方如(三叠泉、五老峰等景区),因干燥防火原因封闭。再就是天气预报过几天会下雨,所以决定明天午饭后下山,下午从九江坐高铁到婺源。 <p class="ql-block">时间: 2020年11月1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 江西庐山</p><p class="ql-block">图文: 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