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如果说运动之于人最明显的在于外表,那么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的区别,却是更多体现于内在。</b></p><p><b>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会为人沉淀下来优雅的气质和睿智的力量。</b></p><p><b> 唯有知识让我们免于平庸。</b></p><p><b> 请相信,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b></p><p><br></p><p><b></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傅雷家书》</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傅雷 朱梅馥 傅聪 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傅敏 编</b></p><p><br></p> <p>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p><p>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1934年3月10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并于次年获得“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1958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p> <p> 摘录几句傅雷先生的话:</p><p><b> “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b></p><p><br></p><p><b> “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b></p><p><br></p><p><b>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b></p><p><br></p><p><b> “一个人太容易满足固然不行,太不知足而引起许多不现实的幻想也不是健全的!”</b></p><p><br></p><p><b>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b>——这句话后来作为傅雷朱梅馥墓碑文。</p><p><br></p><p><b> “自己先要锻炼得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朋友们喊 ‘加油加油’ ”</b></p><p><br></p><p><b> “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b></p> <p> 今年的春节,因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国进入居家隔离状态,没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成了2月份的生活常态。既然宅家了,少了出门浪费的时间,那就趁此时机多读几本书吧。家里书橱里各种书都有,家务之余挑几本感兴趣的书翻一翻读一读。说实在的,《傅雷家书》很有名,我却一直没读过,今年,读第一本书就是它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格致南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薛冰 著</b></p><p><br></p> <h3> 薛冰,曾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担任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已出版《旧书笔谭》《版本杂谈》《拾叶集》《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城市史》等四十余部著作。</h3><h3><br></h3><h3> 《格致南京》是一部了解南京的工具书,是薛冰老师呕心多年的一部扛鼎力作。但是,我读这本书还是比较吃力,可能因为从小到大都居住在城中城东一带,又不太往城南去,对老城南的小街小巷非常陌生,所以对书中记载和研究的古代南京就更加对不上号了,即使如此,我还是饶有兴味地看完了全书。</h3><h3><br></h3> <h3> 这本书是2018年象甲书店搞活动时限量送的,有薛冰老师的亲笔签名。我喜欢收藏作者签名的书,于是发动朋友助力,终于如愿以偿获得这本书。书拿到手一年半了却一直没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宅家不能出门,翻出此书把它看完,不负朋友的支持。</h3> <p> 这是一本限量的毛边书,读书时,备一把裁纸刀,边读边裁,很有趣。有一天夜晚躺床上看书,书页没裁翻不过去了,而床头柜上又没备刀,只好合上书熄灯睡觉。心想,这样也不错,让我不要熬夜。</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烟雨凝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小群 主著</b></p><p><br></p><p><br></p> <p> 这是一本子女们为纪念父亲母亲诞辰100周年共同努力收集、整理、编撰的家庭回忆录,所有回忆文章、图片都表达了对父母的绵绵思念和深深的感恩之情。</p><p> 主编李小群是我的好友,5年前小群姐特地赠我一本,回家很快就翻阅完毕。今年整理书架再次阅读,为她们的大家庭成员特别是主编小群姐所倾注的心血而感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群姐在书上签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务间隙正在看《烟雨凝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华作品全集》</b></p><p><br></p> <p> 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中读(听)书📖,这样可以解放双手,充分利用时间,边做家务边听。刚开始选了一本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可能有代沟吧,听得没劲,果断删除。然后找到这套《余华作品全集》,第一章《活着》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每天在线读(听)书📖时间不少于两小时。</p><p> 陆续听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因手机重新恢复出厂设置而暂时中断。</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随园食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 袁枚</b></p><p><br></p> <p> 第一次见“随园食单”文字,是在一友人的书法展览上,不仅娟秀的小楷吸引我的目光,文字内容也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边欣赏一边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留给了我们最好的饮食体验,这本书一定要读一读。</p><p> 淘宝店搜索,一家书店5元特价区有这本书,但是要买5本特价书才免运费,找来找去只找到三本我想要的书放进购物车,之后买书暂时搁浅。</p><p> 一日,又网上搜索,看到此书的全部内容,随逐一复制下来,给我的美篇早餐秀配文字。经常是做好早餐拍好照片放进美篇后,就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了,每次看几小段,甚至反复看,没办法,现在记忆力不行了。</p> <p> 美篇《读随园食单,秀每日早餐》一共做了三期,也方便我日后需要调出随园食单的内容。</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0年邮票看中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近朱 著</b></p><p><br></p> <p> 李近朱,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电视及音乐两个领域中多有建树。曾在《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伏尔加日记》、《大京九》、《感受交响音乐》和《再说长江》等大型电视节目担任编导、总编导,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及"五个一工程"奖。</p><p> 他还是一个资深集邮家,自1952年起开始集邮,1980年后,专攻音乐专题集邮,曾有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在国内、国际邮展中获金奖、镀金奖及大银奖。</p><p> 这本厚厚的书,作为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作者将70年的中国邮票归整在7本邮册中,每册都置放了10年中最富有特色的邮票。从第一本到第七本邮册,分别命名为“纯情岁月”“坎坷时刻”“转折年代”“躬耕季节”“春日辰光”“希望朝旭”和“新的征程”。</p><p> 7册70年,展陈出的正是一部邮票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成长和发展的路程,从邮票上看到了中国悠远而深厚的历史积淀。</p><p> 爱好集邮40年的我,读这本书对于了解新中国早期邮票很有裨益。</p> <p> 李近朱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到:如果说,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总体艺术风范,那么,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也会留下不同的艺术印痕。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纯情岁月”“坎坷时刻”“转折年代”“躬耕季节”“春日辰光”“希望朝旭”和“新的征程”。在《70年邮票看中国》中,这个历史演变进程得到了深刻真切生动的反映。</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心归处是敦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樊锦诗 口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顾春芳 撰写</b></p> <p class="ql-block"> 在医院陪护老爸期间正读着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摘录樊锦诗的话:</p><p class="ql-block"><b> “我应该成为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我应该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他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经过了突如其来的很多事情,经过了与莫高窟朝朝暮暮的相处,我已经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b></p><p class="ql-block"><b>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