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美篇 告别纸质版《遵义晚报》

太阳

<p class="ql-block">遵义晚报刊头</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0年12月31日,再有几小时,笔者便结束第六个本命年,跨入第七个本命年。网友们都在发文,竞相议论并惋惜从2021年元月1日起,再也看不见纸质版《遵义晚报》的身影了。</p><p class="ql-block"> 笔者与遵义晚报有着不解之缘,感情笃深,以至于总觉得今天心情也好似极其悲催,有几次都忍不住老泪欲滴。</p><p class="ql-block"> 遵义晚报从1987年5月1日正式创刊至2021年1月1日起纸质版停止发行,共走过33载又8个月,刊出11715期。据称7个月前,她就已经失去灵魂,丧失了思维和独自存活的能力,徒剩躯壳,只是死而未僵。且不说全体晚报人曾经为她奉献青春、激情与汗水,就是一般读者和作者,也好似失去了一片精神家园,除了伤感,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笔者1992年5月从黔东南州调回原遵义市,被安排参与筹建已有机构编制,尚虚位以待的原市旅游局。</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遵义旅游尚未起步,又值“中国贵州首届酒文化节”正密锣紧鼓筹办中。为满足酒文化节接待需要,也为创办旅行社准备专业人才,笔者牵头举办了遵义市首期导游培训班,并于同年7月,代表市旅游局携遵义晚报社共同推出“遵义旅游杯”征文大赛。</p><p class="ql-block"> 这两项活动,标志着遵义旅游业的开始。借用晚报资深编辑潘是家的话说,这也是遵义晚报面向社会经营广告业务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关注栏目</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1992年,笔者代表市旅游局携遵义晚报社共同推出“遵义旅游杯”征文大赛。</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同年8月2日,《遵义晚报》第三版“霜晨月”副刊开始刊出遵义旅游业的相关文章。笔者带头撰写了《临时导游员征聘始末》和《乌江览胜》两篇文章,其中前者斩获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摘录获奖文章中几个小段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7月16日上午8点刚过,应试的考生陆续到来,不多时,便发出80多个序号。遵义晚报记者的摄像机镜头一次又一次扫过他们;声频接收棍指向一张张红润俊洒的脸孔;记者的笔在纸上飞快划过,记下了一串串包含生动意义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考官问:</p><p class="ql-block"> “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何时建成?简述这个建筑群的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 考生答:</p><p class="ql-block"> “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1985年落成。它由碑体、四尊红军头像和悬空环三大部分组成。在空环内壁上,有四幅巨型浮雕,分别是:强渡乌江、迎接红军、四渡赤水和娄山大捷。”</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面对没有获得任何复习资料,考试内容随机性极大的口试,考生们有如此高的应变能力,如此广博的知识面,伴之以潇洒的社交能力和花容月貌,考评组成员相视点首,欣慰地笑了。本次导游培训和征文活动,对遵义旅游业的起步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后来,遵义晚报又牵头增办了《遵义旅游》杂志。</p><p class="ql-block"> 笔者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涉足贵州旅游业的资深旅游工作者,于2009年,受邀为第四届贵州省旅发大会撰写了《准确定位 做深文化 推出亮点——对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的长篇专文,刊载在《遵义旅游》杂志第4—5期合刊本上。</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2012年仲春四月,笔者携妻偕朋故地重游,4月6日下午参观郎德苗寨后到达雷山县城。当晚,在当地朋友们带领下夜游县城后又驱车赶到西江苗寨,被主人安排下榻在名为“西江月”的木楼宾馆。想当年曾参与谋划建设朗德和西江,常常要在大山深处转悠近170多公里往返,从青春(黑发)走到暮年(灰尘染白头)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意境撩拨心扉,辗转反侧难眠,于是作《西江月•看雷山之变》八首刊载在遵义晚报上。</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发其中描写西江的3首如下:</p><p class="ql-block"> 之一,30年前看西江</p><p class="ql-block">玉体深掩山瘴,几人得识真容?</p><p class="ql-block">八十公里崎岖中,险象环生心重。</p><p class="ql-block">素面尘污玷染,冰肌羞卧芳丛。</p><p class="ql-block">浊水一任太阳烘,垃圾山风吹送。</p><p class="ql-block"> 之二,重游西江苗寨</p><p class="ql-block">分明重回山寨,哪来万家灯火?</p><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上臆想多,难道繁星坠落?</p><p class="ql-block">舞蹈引来高朋,飞歌唱醉心窝。</p><p class="ql-block">主宾共宴摆长桌,自古苗家好客。</p><p class="ql-block"> 之三,夜宿“西江月”</p><p class="ql-block">巧遇西江朗月,凭栏俯瞰西江。</p><p class="ql-block">两山灯火夜未央,花桥人影浮荡。</p><p class="ql-block">早已米酒喝醉,更加心神激扬。</p><p class="ql-block">表演场上银铿锵,曲曲笙歌高亢。</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初,遵义晚报开始连载笔者的长篇纪实小说《家之梦》,直至2017年2月25日结束,日历天数270天,共38.5周。除法定节假日外,共连载191期。</p> <p class="ql-block">家之梦连载开始</p> <p class="ql-block">家之梦连载集本</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晚报的有关栏目</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有如此等等缘份,所以当听说再也见不到纸质《遵义晚报》了,不免心生几多伤感。</p><p class="ql-block"> 当然,纸质晚报虽然再也看不到了,但电子晚报还在。笔者更相信,晚报的精气神也依然还在,并且会永远持续下去。为此,特以诗的语言寄望《遵义晚报》网络版一如既往,越办越好!恭祝报社的哥兄老弟姐妹们,打起精神,让《遵义晚报》在网络天地中矗立得更加伟岸高峻,影响力不减当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纸质晚报数十年,一朝停刊确堪怜;</p><p class="ql-block">新潮无情催故旧,网络驰骋更超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