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听过这样的传言,“降压药会成瘾”,“一吃上就不能停”。这背后显示的其实是一种对药物使用的典型误解。——是吃药导致上瘾?还是疾病本身就有持续性,需要坚持吃药保护身体平衡? <font color="#167efb"><b>降压药真正的作用不是治疗是预防</b></font> 像一列驶离站台的火车,高血压状态一旦形成,如无干预难以自行逆转,并且会随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加重等因素不断发展。高血压无法根治。<font color="#ed2308"><b>降压治疗的目的不只是数值上的追求,而是保护长期处于 “高压”威慑下的重要脏器,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b></font>。 一般来说,为有效降低风险,须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这个标准也因人群而异。今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发布的《高血压实践指南》中指出,65岁以下人群的最佳标准为130/80毫米汞柱。对同时有血脂血糖异常、高血压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标准也须更严格。而老年人常合并脑供血不足,血压标准则可适当放宽 低盐饮食等生活习惯是降压治疗的基础,能改善轻度的血压增高。但仅靠这些不足以使血压达标时,就需要药物的保驾护航。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各有侧重:有的减缓心律,减弱收缩力,让心脏泵血不那么气势汹汹;有的通过利尿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减少整体负担;有的则擅长放松紧张的血管。但遗憾的是,没有一种药物能完美照顾每个环节。 <font color="#ed2308"><b>严格来说,降压治疗的成功与否,不能以短期内血压值的高低来论断,只有当患者终其余生都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才能说治疗有效</b></font>。如果无视血压高低,最终导致身体功能偏废或需要机器辅助生活,此后再积极控制血压,也不过是亡羊补牢,身体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font color="#167efb"><b>降压药的 “上瘾”假象</b></font> 药物上瘾的专业说法是“药物依赖”,是在反复、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一种病态的强迫行为。药物的使用不再是出于医疗需求,而是为了躲避因戒断引起的身体不适,并且对用药行为的开始或结束,以及药物剂量无法控制。<font color="#ed2308"><b>不管怎么看,降压治疗与药物依赖都有本质不同</b></font>。 首先,<font color="#ed2308"><b>血压升高的原始诱因与降压药无关,药物降压是为了预防高血压持续状态下的并发症,长期的健康收益远远超过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确切地说,须终生坚持的是血压管理,不能只片面地看到“药不能停”</b></font>。人的精神、身体状态、季节更替等都会引起血压波动。比如夏天,血管舒张,血压整体水平可能比冬季低。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建议原本服药剂量较少的患者暂停用药。但每天监测血压、低盐饮食、治疗基础疾病却不可松懈。总之,一切以血压稳态为主,降压药的剂量和处方策略是可以灵活调整的,这也与药物依赖的失控不同。 降压药“上瘾”的另一个假象是联合用药,似乎“药越吃越多”。事实上,仅用一种降压药就把血压控制得非常理想的情况是很少的。目前临床上更推荐将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进行组合。研究表明,中国约81.5%的高血压患者只服用一种降压药,高血压控制率仅6%,而同年龄段的美国患者超过60%都服用了两种以上的药物,其控制率达到60%以上。联合用药的好处在于,每一种药物的剂量都能减少,相应地,副作用也更小。联合用药的原则是:降压效果协同促进、副作用互相抵消。比如扩张血管的降压药可能引起面部潮红、心悸,而配合减缓心率的降压药,患者就会比较舒适。总之,联合用药能以更小的剂量和风险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是性价比更高的治疗策略。 其实换个角度想,我们每天洗完脸抹润肤霜来保护环境和岁月摧残下的脆弱皮肤,但这并不能算是上瘾行为。反观抽烟喝酒、熬夜、外卖宵夜……这些明知费钱又对身体没有好处的行为,很多人却因为一时的痛快,多年如一日地乐此不疲。人们对于“上瘾”的多重标准,着实耐人寻味。 <div><font color="#ed2308"><b>总结:</b><font color="#333333">降压药并不会使人上瘾,</font><font color="#333333">这是对医药的典型误解。还请大家按照医生规定,认真执行。</font></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font color="#333333">本文由美篇小智综合整理,文章内容素材来源:科学辟谣平台</font></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