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作·2020

三樂居🕊孟樸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释文:</p><p class="ql-block">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p><p class="ql-block">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p><p class="ql-block">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p> <p>日课之作,四尺斗方,(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释文:</p><p>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 <h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首字“一”取自《中山王壶铭文》,其“鼠”字形为饰纹。</h3><h3>“庚”通“赓”和“更”。<br></h3> <h3>今日“立春”,书宋人晁说之《新年》诗句,祝伟大祖国新春安康,并向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英雄们致敬!附全诗: 何事重新作此年,身无疾病意欣然。 春风莫但开桃李,吹落妖星静九天。<br></h3><h3>2020年2月4日</h3> <p>今天是上元节,我只想对亲爱的你说一声:别来无恙!</p><p>年初以来,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紧急,“别来无恙”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你别来,我无恙”,用以表达亲友之间最为真实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宋同兰《白衣天使赞》,释文:</p><p class="ql-block">江城厉疫举国惊,白衣天使献真情。</p><p class="ql-block">临危不惧初心守,誓斩瘟神热血倾。</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浣溪沙》五首</p><p class="ql-block">《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这组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在题材上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具有开拓性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原文】</p><p class="ql-block">浣溪沙1</p><p class="ql-block">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2。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3。</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4。黄童白叟聚睢盱5。</p><p class="ql-block">麋鹿逢人虽未惯6,猿猱闻鼓不须呼7。归家说与采桑姑。</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旋抹红妆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篱门9。相挨踏破茜罗裙10。</p><p class="ql-block">老幼扶携收麦社11,乌鸢翔舞赛神村12。道逢醉叟卧黄昏。</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麻叶层层檾叶光13,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14。</p><p class="ql-block">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捣麨软饥肠16。问言豆叶几时黄。</p><p class="ql-block">其四</p><p class="ql-block">簌簌衣巾落枣花17,村南村北响缫车18。牛衣古柳卖黄瓜19。</p><p class="ql-block">酒困路长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敲门试问野人家22。</p><p class="ql-block">其五</p><p class="ql-block">软草平莎过雨新23,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4。</p><p class="ql-block">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25。使君元是此中人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句注释】</p><p class="ql-block">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p><p class="ql-block">2徐门:一作“徐州”。</p><p class="ql-block">3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4乌:乌鸦。</p><p class="ql-block">5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suī xū):喜悦高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6麋鹿:鹿类的一种。</p><p class="ql-block">7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p><p class="ql-block">8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p><p class="ql-block">9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p><p class="ql-block">10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p><p class="ql-block">11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p><p class="ql-block">12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p><p class="ql-block">13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p><p class="ql-block">14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p><p class="ql-block">15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p><p class="ql-block">16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p><p class="ql-block">17簌(sù)簌:纷纷下落的样子。</p><p class="ql-block">18缫(sāo)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p><p class="ql-block">19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p><p class="ql-block">20欲:想要。</p><p class="ql-block">21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p><p class="ql-block">22野人:农夫。</p><p class="ql-block">23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p><p class="ql-block">24耦(ǒu)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p><p class="ql-block">25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p><p class="ql-block">26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p><p class="ql-block">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村姑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p><p class="ql-block">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p><p class="ql-block">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p><p class="ql-block">其四</p><p class="ql-block">簌簌枣花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p><p class="ql-block">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恹恹欲睡,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便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p><p class="ql-block">其五</p><p class="ql-block">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p><p class="ql-block">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这组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是时苏轼43岁,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晴窗净几,写宋人刘子翚《临池歌》以遣兴,原诗前有长序,今未录,现一并附于此:</p><p class="ql-block">临池歌(并序) 刘子翚</p><p class="ql-block">刘致思倦游,复卧故庐,有意学书,来求石刻。因慨然念昔径行秦、洛、赵、魏间,未尝不回骖驻轸,搜访古迹,故宫遗址,丰碑断碣,历历相望也。吹埃剔蘚,考年代之所志;订古验今,识兴衰之所自。至乃坏垅荒榛,微阳雾雨,虽暴露沾沐,僮仆色难,而余踌蹰不忍去。奇踪伟笔,多致墨本。甚者缺裂模糊,不可辨了,亦皆模脱以归,登登之声,殷乎山谷。积归所获,车载牛负,不可胜计。丧乱以来,泛扫焚书何止七厄哉!今披箧视之,十得一二。有副本者,辄以与致思。致思明爽,尝留心字学,运笔流快,风行草偃,固足以轩轾流辈。然未能窥前人藩域者,功亏一篑耳。夫洞石仆木,非蹶张挽强者所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梓庆削鐻,痀瘘承蜩,皆此道也。致思充是而学焉,余不知其所至矣!因作《临池歌》,以坚其志。切切偲偲,亦朋友之义也。</p><p class="ql-block">君不见,</p><p class="ql-block">锺繇学书夜不眠,以指画字衣皆穿。</p><p class="ql-block">当时尺牍来邺下,锦标玉轴争流传。</p><p class="ql-block">又不见,</p><p class="ql-block">鲁公得法屋漏雨,意象咄咄凌千古。</p><p class="ql-block">断碑零落翠苔封,直气英风犹可睹。</p><p class="ql-block">元常独步黄初际,清臣后出今无继。</p><p class="ql-block">风神迥处(出)本天资,巧力亦自精勤至。</p><p class="ql-block">羡君好尚何高奇,寒窗弄笔手生胝。</p><p class="ql-block">向来失计堕尘网,锐气直欲摩云飞。</p><p class="ql-block">男儿舌在心何怍,却拟临池寻旧学。</p><p class="ql-block">要须笔外见锺颜,会自蛟龙生掌握。</p><p class="ql-block">银钩石刻余何爱,劝以短歌君勿怠。</p><p class="ql-block">他时八体妙有余,此歌傥可君绅书。</p><p class="ql-block">【说明】此诗内容为朋友之间切磋学书技艺,鼓励朋友学习书法“坚其志”,因而直言不讳,情词恳切。诗前长序主要叙说所以创作《临池歌》的原因,指出学习必须“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诗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以钟繇、颜真卿两大书家为例,指出学习书法既须独具天资,也不可缺少精勤。第二层针对刘致思学书存在的“未能窥前人藩域”的不足,指出学书刻苦是一个方面,更应重视字外功夫,重视个人修养,要于“字外见钟颜”。可见刘子翠对书法的认识是很深刻的。</p> <p class="ql-block">《钱本草》系唐朝名臣张说仿古传《神农本草经》体式与语调撰著的一篇奇文。此文乃作者总结人生七十年之阅历,苦心孤诣而成,用不足200字便把钱的性质、利弊、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以钱喻药,诊治时弊,利害之论,颇富哲理,寓教深刻,堪称奇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以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效果明显。可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污损贤达,只是害怕清廉。贪婪之人服用以不过分为好,如果过度,则冷热不均,引发霍乱。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的使人精神损伤。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一积攒一发散称为道,不把他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这七种方法精炼此药,才可以长久地服用,可以使人长寿,如果不这么服用,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关解读】</p><p class="ql-block">“本草”,即是药材,把钱作为药材来论述药理,不敢说后无来者,起码也是前无古人。张说首先给“钱”这种特殊的草药的药性定位为“味甘、大热、有毒”,准确生动,入木三分。“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言道出了钱的不可或缺,钱能让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证人们的生存,所以“味甘”。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超出了度和道,便会让人变得疯狂,挖空心思往钱钻,导致“大热”,成了金钱的奴隶。钱是有药性的,服过头便会产生副作用,会“中毒”,使一些贪婪的官员最终锒铛入狱,命断黄泉路,这印证了丁俊辉的话:“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p><p class="ql-block">张说接着分解钱的药理。小钱能“疗饥”,解人燃眉之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大钱则能“利邦国”,让国家富强起来。钱能“污贤达”,但亦“畏清廉”,如果人人都能正气浩然、拒腐防变,钱害就不存在了。“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钱财多占者,最好将多余的钱财用于社会,否则祸害无穷,社会就不太平了。“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钱要取之有道,不能乱捞,不然神灵便要降罪下来。“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钱要会积攒,又要会花到实处,否则会有灾难至;如果只会花钱而不会挣钱,那就只有受贫困饥饿之份了。</p><p class="ql-block">张说最后告诫世人,获取钱财要讲“道、德、义、礼、仁、信、智”,此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讲究“七术”的基础上获取的钱财就可以“久而服之,令人长寿”,不然就会“弱志伤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评价】</p><p class="ql-block">在《钱本草》这篇文章中,张说以钱喻药,针砭时弊,用短短的不足200字,把钱的性质、用途、利弊、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张说指出,钱“能驻颜,善疗饥,解困厄”,“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要想驾驭金钱,不为所迷,不为所害,应当精炼“七术”,即“道、德、义、礼、仁、信、智”七种方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积存使用要有度,这就叫‘道’;不把钱看做珍宝,这就叫‘德’;获得与付出相适应,这就叫‘义’;不求非分之财,这就叫‘礼’;乐善好施,这就叫‘仁’;交易不违约,这就叫‘信’;不让钱伤害自己,这就是‘智’”。如果不能做到上述七术,金钱就会令人“弱志伤神”。</p><p class="ql-block">今天看来,《钱本草》对于那些盲目崇拜金钱者仍是一剂灵丹妙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洛阳人。武则天时曾授太子校书,后任黄门侍郎等官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为助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玄宗)监国,唐玄宗继位后受到重用,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当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时有“大手笔“之称谓。曾任朔方节度使。张说为官时好物贪财,敛钱好利,排斥异己,事发后被贬到岳阳做了一个地方官。这时,张说才有所醒悟,认识到人虽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也能害人,于是就写下了奇文《钱本草》,张说经历了60多年的人生道路,事业可谓一帆风顺,青云直上,且有40多年的做官经验,积17年的修史功底,为了财物和金钱栽了个大跟头。张说痛定思痛,写下这一奇文,在后世仍有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节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向广大仁心仁术兼备的医务工作者致敬,释文:</p><p class="ql-block">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p> <p class="ql-block">姚崇《口箴》(1)</p><p class="ql-block">君子欲讷(2),吉人寡辞(3)。</p><p class="ql-block">利口作戒(4),长舌为诗(5)。</p><p class="ql-block">斯言不善(6),千里违之(7)。</p><p class="ql-block">勿谓可复(8),驷马难追(9)。</p><p class="ql-block">惟静惟默,澄神之极(10)。</p><p class="ql-block">去甚去泰(11),居物之外(12)。</p><p class="ql-block">多言多失,多事多害(13)。</p><p class="ql-block">声繁则淫(14),音希则大(15)。</p><p class="ql-block">室本无暗(16),垣亦有耳(17)。</p><p class="ql-block">何言者天(18),成蹊者李(19)。</p><p class="ql-block">似不能言,为世所尊。</p><p class="ql-block">言不出口,冠时之首(20)。</p><p class="ql-block">无掉尔舌(21),以速尔咎(22)。</p><p class="ql-block">无易尔言(23),亦孔之丑(24)。</p><p class="ql-block">敬之慎之,可大可久。</p><p class="ql-block">敬之伊何?三命而走。</p><p class="ql-block">慎之伊何?三缄其口(25)。</p><p class="ql-block">勖哉夫子(26),行矣勉旃(27)。</p><p class="ql-block">书之屋壁,以代韦弦(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此文选自《全唐文》(卷206)。</p><p class="ql-block">(2)讷(nè):说话迟钝。《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p><p class="ql-block">(3)吉人:善人,贤人。寡辞:话少。《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p><p class="ql-block">(4)利口:能言善辩。《书·周官》:“无以利口乱厥官。”《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p><p class="ql-block">(5)长舌:多言,好说闲话,播弄是非。《诗·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高亨注:“维厉之阶,是灾祸的根源。”(《诗经今注》)。</p><p class="ql-block">(6)斯言:这句话。</p><p class="ql-block">(7)违:违碍。</p><p class="ql-block">(8)复:返,还。</p><p class="ql-block">(9)驷(sì)马:古代一车套四马,所以称一车所驾之四马为驷马。是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10)澄神:使心神清静。</p><p class="ql-block">(11)去甚去泰:去其过份。谓事宜适中。语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p><p class="ql-block">(12)居物之外:超脱于尘世之外。物外,即世外。汉张衡《归田赋》:“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p><p class="ql-block">(13)语本《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p><p class="ql-block">(14)淫:过度,无节制。明杨慎《升庵经说·论语·淫声》:“郑声淫。淫者,声之过也。”</p><p class="ql-block">(15)音希则大:语本《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p><p class="ql-block">(16)古代讲究不欺暗室,即在幽暗无人的地方也不做坏事。《梁书·武帝纪下》:“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又《简文帝纪·题璧·自序》:“弗欺暗室,岂况三光?”</p><p class="ql-block">(17)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p><p class="ql-block">(18)何言者天:语本《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p><p class="ql-block">(19)蹊(xī):小路。《史记·李广列传·赞》:“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p><p class="ql-block">(20)冠时之首:处于当时的首位。</p><p class="ql-block">(21)掉:弄。掉舌,鼓舌,弄舌。</p><p class="ql-block">(22)速:招致。咎:灾祸。</p><p class="ql-block">(23)无易尔言:你不要轻易说话。语本《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p><p class="ql-block">(24)孔:大。</p><p class="ql-block">(25)缄(jiān):封。三缄其口:封口三重。指言语谨慎,少说话或不说话。</p><p class="ql-block">(26)勖(xù):勉励。夫子:犹言先生。</p><p class="ql-block">(27)旃(zhān):“之、焉”的合音。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旃又为之焉之合声。”</p><p class="ql-block">(28)韦弦:韦,皮带。弦,弓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他们佩带韦弦的目的,是用以随时警戒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君子说话要迟钝,善人话少。古人就警戒那能言善辩的小人,把长舌妇写进诗中。如果你的这句话不好,到处都会碰壁。不要说说话可以收回来,那是驷马难追的。只有静默,才能使心神极度清静。办事不要过分,要置身于尘世之外。多说话,过失就多。多事,就多害。乐声繁密就会过滥,听不见的声音反而声音最大。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暗室,到处都有人看着你,隔墙也有耳朵。天说什么话呢?而有四季产生,百物生长。桃李不说话,树下也能形成一条小道。它们都似不能说话,但为世人尊重。话没有说出口,却处于当时第一的位置。不要耍弄你的舌头,以致招来灾祸。你不要轻易说话,轻易说话也会成为大丑事。严肃谨慎,紧紧闭住口。先生要勉励自己,努力去行动。写在屋壁上,以代替韦弦。</p> <p>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180x50cm。</p> <p class="ql-block">《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p><p class="ql-block">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原文】</p><p class="ql-block">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p><p class="ql-block">吾资之昏1,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2;屏弃而不用3,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4。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p><p class="ql-block">蜀之鄙有二僧5: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6,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7?”曰:“吾一瓶一钵足矣8。”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9,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p><p class="ql-block">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0?</p><p class="ql-block">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句注释】</p><p class="ql-block">1.资:天资,天分。之:助词。</p><p class="ql-block">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p><p class="ql-block">3.屏:同“摒”,除去、排除。</p><p class="ql-block">4.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p><p class="ql-block">5.鄙:边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p><p class="ql-block">7.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p><p class="ql-block">8.钵:和尚用的饭碗。</p><p class="ql-block">9.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p><p class="ql-block">11.自力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3] [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p><p class="ql-block">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p><p class="ql-block">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p><p class="ql-block">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p><p class="ql-block">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6] [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鉴赏】</p><p class="ql-block">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p><p class="ql-block">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p><p class="ql-block">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清朝官员、文学家。 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作品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曹植以下八家诗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秦亢宗.《中国散文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p><p class="ql-block">[2] 江西省教科所.《中华经典诵读·初中篇》.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118</p><p class="ql-block">[3] 江西省教科所.《中华经典诵读·初中篇》.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119</p><p class="ql-block">[4] 青于蓝考试研究室.《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附录)》.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90</p><p class="ql-block">[5]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p class="ql-block">[6] 金华,安茂波.《国人必读古文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433</p><p class="ql-block">[7] 李俊伟.《中医经典国学名篇选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4</p><p class="ql-block">[8]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p> <p class="ql-block">庚子端午前二日,硬笔书《楚辞·渔父》心祭屈子,释文:</p><p class="ql-block">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p> <p class="ql-block">宋人赵蕃《端午》诗二首云:</p><p class="ql-block">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p><p class="ql-block">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p><p class="ql-block">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p><p class="ql-block">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p><p class="ql-block">余读之情不能已,遂以金文篆《楚辞》之《渔父篇》遣兴。释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nbsp;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nbsp;</p><p class="ql-block"><br></p> <p>撫古習作,臨《甲骨文合集補編》第4923片正反面,並録前賢集契文對聨四則。</p> <p class="ql-block">撫古習作,臨《甲骨文合集》第137片正反面。</p> <p class="ql-block">《商頌·玄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此詩是宋君祭祀商代祖先殷高宗武丁的頌歌。 全詩一章,共二十二句,通篇寫商的“受天命”治國,寫得淵源古老,神性莊嚴,感情純真,氣勢雄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頌·玄鳥1</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鳥,降而生商2,宅殷土芒芒3。</p><p class="ql-block">古帝命武湯4,正域彼四方5。</p><p class="ql-block">方命厥后6,奄有九有7。</p><p class="ql-block">商之先后8,受命不殆9,在武丁孫子10。</p><p class="ql-block">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11。</p><p class="ql-block">龍旂十乘12,大糦是承13。</p><p class="ql-block">邦畿千里14,維民所止15。</p><p class="ql-block">肇域彼四海16,四海來假17,</p><p class="ql-block">來假祁祁18。景員維河19。</p><p class="ql-block">殷受命咸宜20,百祿是何2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詞句註解】</p><p class="ql-block">1.玄鳥:黑色燕子。 傳說有娀氏之女簡狄吞燕卵而懷孕生契,契建商。</p><p class="ql-block">2.商:指商的始祖契。宅:居住。 </p><p class="ql-block">3.芒芒:同“茫茫”,廣大的樣子。</p><p class="ql-block">4.古:從前。 帝:天帝,上帝。 武湯:即成湯,湯號曰武。</p><p class="ql-block">5.正(zhēng):同“征”。 又释为修正疆域。方:遍,普。 </p><p class="ql-block">6.后:上古稱君主,此指各部落的酋長首領(諸侯)。</p><p class="ql-block">7.奄:擁有。 九有:九州。 傳說禹劃天下為九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南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有,“域”的借字,疆域。</p><p class="ql-block">8.先后:指先君,先王。</p><p class="ql-block">9.命:天命。殆:通“怠”,懈怠。</p><p class="ql-block">10.武丁:即殷高宗,湯的後代。</p><p class="ql-block">11.武王:即武湯,成湯。 勝:勝任。</p><p class="ql-block">12.旗(qí):古時一種旗幟,上畫龍形,竿頭系銅鈴。乘(shèng):四馬一車為乘。</p><p class="ql-block">13.糦(xī):同“饎”,酒食。 賓語前置,“大糦”作"承"的前置賓語。承,捧,進獻。</p><p class="ql-block">14.邦畿(jī):封畿,疆界。</p><p class="ql-block">15.止:停留,居住。</p><p class="ql-block">16.肇域四海:始擁有四海之疆域。四海,《爾雅》以“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為“四海”。或釋“肇”為“兆”,兆域,即疆域。開闢疆域以至於四海。</p><p class="ql-block">17.來假(gé):來朝。 假,通“格”,到達。</p><p class="ql-block">18.祁祁:紛雜眾多之貌。</p><p class="ql-block">19.景山,在今河南商丘,古稱亳,為商之都城所在。景,廣大。員,幅員。</p><p class="ql-block">20.咸宜:謂人們都認為適宜。</p><p class="ql-block">21.百祿:多福。 何(hè):通“荷”,承受,承擔。[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話譯文】</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鳥降人間,</p><p class="ql-block">簡狄生契商祖先,</p><p class="ql-block">住在殷地廣又寬。</p><p class="ql-block">當時天帝命成湯,</p><p class="ql-block">征伐天下安四邊。</p><p class="ql-block">昭告部落各首領,</p><p class="ql-block">九州土地商占遍。</p><p class="ql-block">商朝先王後繼前,</p><p class="ql-block">承受天命不怠慢,</p><p class="ql-block">裔孫武丁最稱賢。</p><p class="ql-block">武丁確是好裔孫,</p><p class="ql-block">成湯遺業能承擔。</p><p class="ql-block">龍旗大車有十乘,</p><p class="ql-block">貢獻糧食常載滿。</p><p class="ql-block">國土疆域上千里,</p><p class="ql-block">百姓居處得平安。</p><p class="ql-block">開拓疆域達四海,</p><p class="ql-block">四夷小國來朝拜,</p><p class="ql-block">車水馬龍各爭先。</p><p class="ql-block">景山週邊黃河繞,</p><p class="ql-block">殷受天命人稱善,</p><p class="ql-block">百樣福祿都佔全。[2] [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背景】</p><p class="ql-block">這是殷商後代宋國祭祀其祖先武丁的樂歌。 《毛詩序》云:“《玄鳥》,祀高宗也。”鄭笺云:“祀當為为祫。祫,合也。高宗,殷王武丁,中宗玄孫之孫也。有雊雉之異,又懼而修德,殷道復興,故亦表顯之,號為高宗云。 崩而始合祭於契之廟,歌是詩焉。”鄭玄的意思是《毛序》所說的“祀”是合祀,而他所講到的“雊雉之異”,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是這麼一回事:“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雊)。武丁懼。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據今人的研究,商是以鳥為圖騰的民族,“雊雉之異”的傳說與“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神話不無相關。 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則是關於商的起源的最珍貴的早期文獻資料。</p><p class="ql-block">傳說中商的祖先契是其母有娀氏之女吞下燕卵之後生下的。《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上古典籍中對此傳說有相當多的記載。《楚辭·離騷》:“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鳳鳥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楚辭·天問》:“簡狄在台,喾何宜?玄鳥致詒,如何喜?”《呂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成之台,飲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視之,鳴若嗌嗌。 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 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此外如《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尚書中候》,《史記·三代世表》褚少孫補引《詩含神霧》等緯書也記錄了這同一傳說。 更有意思的是:傳世的晚商青銅器《玄鳥婦壺》上有“玄鳥婦”三字合書的銘文,其含義表明作此壺者系以玄鳥為圖騰的婦人。 玄鳥是商部族的崇拜圖騰,“天命玄鳥”的傳說正是原始商部族的起源神話。</p><p class="ql-block">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審視這一神話,可發現它作為一種原型,有其典型意義。有關鳥卵生子的傳說長期流傳於東北地區,如《論衡·吉驗》:“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總統大選。 王欲殺之。 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我故有樣子’。”《清太祖武皇帝實錄》:“長白山,……有神鵲銜一朱果置佛古倫衣上,……其果入腹,既感而成孕。”高麗李奎極《李相國文集》中亦有鳥卵生子的傳說,與《魏書·高句麗傳》所記之事略同。而據傅斯年考證,商部族正是發跡於東北渤海地區。</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所謂的“雊雉之異”是為了顯示高宗武丁的中興而造出的神話,它正基築於商民族的玄鳥圖騰信仰。商至盤庚而遷殷,發展興旺,政局穩定。 盤庚死後,傳位二弟小辛,小辛不幸三年而亡,又傳位三弟小乙,小乙即位十年而亡。其時殷道又衰,小乙之子武丁立,用傅說為相,伐鬼方、大彭、豕韋,修政立德,終使國家大治。 詩云:“龍旂十乘,大糦是乘。”鄭玄笺曰:“交龍為旗,高宗之孫子有武功,有王德於天下者,無所不勝服。乃有諸侯建龍旗者十乘,奉承黍稷而進之者,亦言得諸侯之歡心。十乘者,由二王后,八州之大國與?”中原部族建立聯盟后,統以龍為標誌,“龍以建旗”。 商族在東北興起後,南下黃河流域,進而控制諸夏。高宗武丁時,中原各部族以車載稻米進貢。 詩云:“四海來假,來假祁祁”,則不但是中原諸夏部族,即使是氐、羌等四邊民族也紛紛進貢朝見。武丁功業之隆,於此可見。[2] [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鑒賞】</p><p class="ql-block">從文學角度看,此詩成功地應用了對比、頂真、疊字等修辭手法,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其成熟性令人驚奇。 先寫神聖的祖先誕生和偉大的商湯立國,目的是襯托武丁中興的大業,以先王的不朽功業與武丁之中興事業相比並,更顯出武丁中興事業之盛美。“宅殷土芒芒”畢竟虛空,不及“邦畿千里”之實在;“正域彼四方”只是商湯征伐四方事業的開始,而武丁時卻是“肇域彼四海”,四夷來歸,疆域至廣。這看似重複的語句,卻有根本上的差別,其妙用令人嘖嘖嘆賞。 詩中“武丁孫子”,重複一遍形成轉折,這是頌歌轉折的關鍵,把中心轉到了“武丁”身上,並表明瞭武丁是偉大的商湯後裔,中心開花,承上啟下,結構上極其整飭。最後幾句中,“四海來假,來假祁祁”頂針與疊字修辭並用,以補充說明四方朝貢覲見之眾多,渲染武丁中興事業之成功,也有曲終奏雅、畫龍點睛之效。此外全詩善以數位作點染,“四方”、“九有”、“十乘”、“千里”、“四海”、“百祿”云云,各盡其妙。</p><p class="ql-block">此篇為祭祀頌詩,整詩寫商的“受天命”治國,寫得淵源古老,神性莊嚴,氣勢雄壯。 由此來設想這一祭祀場面的話,當是何等的聲勢浩大,音調宏亮。[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家點評】</p><p class="ql-block">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 此亦祭祀宗廟之樂,而追敘商人之所由生,以及其有天下之初也。”“言商之先後,受天命不危殆,故今武丁孫子,猶賴其福。”“言武丁孫子,今襲湯號者,其武無所不勝,於是諸侯無不奉黍稷以來助祭也。”[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1] 朱熹. 詩經集傳.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7</p><p class="ql-block">[2] 王秀梅 譯注. 詩經(下)雅頌. 北京:中華書局,2015:816~819</p><p class="ql-block">[3] 姜亮夫 等. 先秦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722~724</p> <p class="ql-block">《心经》,释文略。</p> <p>从军行 李白</p><p>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p><p>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p><p>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p><p>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p> <p>七夕之日,书宋秦观《鹊桥仙》,释文:</p><p>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p><p>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p><p><br></p><p>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p><p>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p> <p class="ql-block">卜算子·自嘲(录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p><p class="ql-block">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p><p class="ql-block">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p><p class="ql-block">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自嘲的诗。本是后山人没见过世面的人,偶然的机会登上了大雅之堂;本是醉里看书只学了一点点知识就坐井观天说大话。纵然胸有大志却不屑功名利禄,用犹如大海广阔的胸襟来看到祸福。但说到自己口袋里的钱比别人少时,却生气地指着天骂世道不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是后面山野里下里巴人 </p><p class="ql-block">偶尔登上大雅之堂高弹阔论 </p><p class="ql-block">凭着肚里半瓶墨水 </p><p class="ql-block">明明是坐井观天却装作高谈阔论 </p><p class="ql-block">说自己有大志向,不屑功名 </p><p class="ql-block">说自己有海的斗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p><p class="ql-block">说道自己兜里没钱的时候 </p><p class="ql-block">生气的说是世道不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是后山人:没见过世面、没有学识的人。</p><p class="ql-block">偶做前堂客:偶然的机会登上大雅之堂。醉舞经阁半卷书:自我陶醉地卖弄藏经阁万卷之一的皮毛学问。</p><p class="ql-block">坐井说天阔:坐井观天的一孔之见。</p><p class="ql-block">大志戏功名:志向远大,戏弄功名,说淡泊名利。</p><p class="ql-block">海斗量福祸:以海之大斗量人生福祸,说胸襟博大。</p><p class="ql-block">论到囊中羞涩时:转折,发现兜里没钱的时候,说到自己平庸无为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怒指乾坤错:也只是万般无奈的指天怒骂,生错了世道呀! </p> <p class="ql-block">第36个教师节,书赵朴初先生《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纪念。释文:</p><p class="ql-block">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伦比。</p><p class="ql-block">幼苗茁长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真率铭》,释文:</p><p class="ql-block">吾斋之中,不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去。</p><p class="ql-block">宾主无间,坐列无序。真率为约,简素为具。</p><p class="ql-block">有酒且酌,无酒且止。清琴一曲,好香一炷。</p><p class="ql-block">闲谈古今,静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论官事。</p><p class="ql-block">行立坐卧,忘形适意。冷淡家风,林泉高致。</p><p class="ql-block">道义之交,如斯而已。</p><p class="ql-block">罗列腥膻,周旋布置。俯仰奔趋,辑让拜跪,</p><p class="ql-block">内非真诚,外徒矫伪。一关利害,反目相视。</p><p class="ql-block">此世俗交,吾斯屏弃。</p><p class="ql-block">(右宋贤司马文正公《真率铭》,公讳光,尝罢政在洛,常与王安石等故老集逰,相约酒不过五巡,食不过五味,号“真率会”,并作此文以自警。)</p> <p>欧阳修《诲学说》,释文:</p><p>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p> <p>《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p><p><br></p><p>水调歌头⑴</p><p>丙辰中秋⑵,欢饮达旦⑶,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⑷。</p><p>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⑸。</p><p>不知天上宫阙⑹,今夕是何年?</p><p>我欲乘风归去⑺,又恐琼楼玉宇⑻,高处不胜寒⑼。</p><p>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⑾?</p><p><br></p><p>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p><p>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⒀?</p><p>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⒁。</p><p>但愿人长久⒂,千里共婵娟⒃。[1]</p><p><br></p><p>【词句注释】</p><p>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p><p>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p><p>⑶达旦:到天亮。</p><p>⑷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p><p>⑸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p><p>⑹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p><p>⑺乘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p><p>⑻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p><p>⑼不胜(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p><p>⑽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p><p>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p><p>⑿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p><p>⒀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p><p>⒁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p><p>⒂但:只。</p><p>⒃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1] [2]</p><p><br></p><p>【白话译文】</p><p>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p><p>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p><p>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p><p>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p><p>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p><p>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p><p>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p><p>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p><p>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p><p>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p><p><br></p><p>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p><p>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p><p>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p><p>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p><p>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p><p>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p><p>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p><p>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p><p>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p><p>即便相隔千里,</p><p>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1]</p><p><br></p><p>【创作背景】</p><p>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2] [3] [4]</p> <p>庚子国庆恰逢中秋,以契文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以贺国泰民安,此语出自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p> <p>《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p><p><br></p><p>望海潮⑴</p><p>东南形胜⑵,三吴都会⑶,钱塘自古繁华⑷。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⑸。云树绕堤沙⑹,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⑺。市列珠玑⑻,户盈罗绮,竞豪奢。</p><p>重湖叠巘清嘉⑼。有三秋桂子⑽,十里荷花。羌管弄晴⑾,菱歌泛夜⑿,嬉嬉钓叟莲娃⒀。千骑拥高牙⒁。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⒂,归去凤池夸⒃。[1] [2]</p><p><br></p><p>【词句注释】</p><p>⑴望海潮:词牌名。双调一百七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p><p>⑵东南形胜:杭州在北宋为两浙路治所,当东南要冲。</p><p>⑶三吴:即吴兴、吴郡、会稽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p><p>⑷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p><p>⑸参差(cēn cī):高下不齐貌。</p><p>⑹云树:形容树木高耸入云。</p><p>⑺天堑(qiàn):天然壕沟,多指长江。此处指钱塘江。</p><p>⑻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p><p>⑼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一作“𪩘”,意为大山上之小山。</p><p>⑽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p><p>⑾羌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p><p>⑿泛夜:“夜泛”的倒文。泛,漂游。</p><p>⒀嬉嬉:和乐貌。莲娃:采莲女。</p><p>⒁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牙:军旗,竿上以象牙饰之。</p><p>⒂异日:改日。图将:画出。</p><p>⒃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3] [4] [5] [6] [7]</p><p><br></p><p>【白话译文】</p><p>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p><p>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5]</p><p><br></p><p>【创作背景】</p><p>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考证此词为至和元年(1054)柳永在杭州赠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孙沔作。孙沔向误作孙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杨湜《古今词话》: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1] [2] [3]</p><p><br></p><p>【作品鉴赏】</p><p>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p><p>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p><p>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p><p>《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全词二十一句,通篇用赋体作法,铺张扬厉,对偶排比,堪称一篇词体的杭城赋。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2] [8]</p><p><br></p><p>【名家点评】</p><p>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云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p><p>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承平气象,形容曲尽。</p><p>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前语也。自高庙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馀年,户口蕃息,近百万馀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p><p>王闿运《湘绮楼评词》:此则宜于红氍上扮演,非文人声口。此时风池可望江潮。</p><p>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柳永初与孙何为布衣交。及孙守杭州,门禁甚严,柳不得入见,乃作此词令名妓楚楚于孙宴会时歌之。孙问知系柳作,遂延与共宴。词皆铺叙杭州风景人物之富美。传金主亮见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与投鞭渡江之志。淳熙中谢处厚有诗曰:“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即咏此事也。末句祝孙他日内召也。[1] [2]</p><p><br></p><p>【作者简介】</p><p>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9]</p><p><br></p><p>【参考资料】</p><p>[1]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7~88</p><p>[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5~357</p><p>[3] 陆林 编注.宋词(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18</p><p>[4]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43</p><p>[5]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5~216</p><p>[6] (清)纪昀主编;鸿雁注解.图解四库全书精华[M]. 2016 :569</p><p>[7] 王昶著.诗词曲名句赏析[M]. 2015 :293</p><p>[8]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781~782</p><p>[9]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67</p> <p>《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1]</p><p><br></p><p>【作品原文】</p><p>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故15天将降大任16于是17人也18,必19先苦20其心志21,劳22其筋骨,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拂乱26其所为27,所以28动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p><p>人恒33过34,然后能改;困于心35,衡于虑36,而后作37;征于色38,发于声39,而后喻40。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43,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48。然后知生于忧患49而死于安乐50也。[8]</p><p><br></p><p>【词句注释】</p><p>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p><p>2.发:兴起,被任用。</p><p>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p><p>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p><p>5.举:选拔。</p><p>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p><p>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p><p>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p><p>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9] 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p><p>10.士:狱官。</p><p>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p><p>12.海:海滨。</p><p>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p><p>14.市:市井,集市。</p><p>15.故:所以。</p><p>16.任:责任,担子,使命。</p><p>17.是:代词,这,这些。</p><p>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p><p>19.必:一定。</p><p>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p><p>21.心志:意志。</p><p>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p><p>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p><p>24.体肤:肌肤。</p><p>25.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p><p>26.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p><p>27.所为:所行。</p><p>28.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p><p>29.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p><p>30.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p><p>31.曾:同“增”,增加。</p><p>32.能:才干。</p><p>33.恒:常常,总是。</p><p>34.过:过错,过失。</p><p>35.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p><p>3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p><p>3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p><p>38.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p><p>39.发:流露,显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p><p>40.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p><p>41.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p><p>42.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p><p>43.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p><p>44.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p><p>45.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p><p>46.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p><p>47.恒:常常。</p><p>48.亡:灭亡。</p><p>49.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p><p>5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10] [11] [12] [13] [14]</p><p><br></p><p>【白话译文】</p><p>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p><p>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p><p>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p><p>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15] [14]</p><p><br></p><p>【创作背景】</p><p>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16] [17]</p><p><br></p><p>【结构内容】</p><p>全文分两部分。</p><p>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p><p>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p><p>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p><p>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p><p>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p><p>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p><p>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8]</p><p><br></p><p>【文学赏析】</p><p>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p><p>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p><p>“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p><p>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p><p>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p><p>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19]</p> <p class="ql-block">【名家评论】</p><p class="ql-block">唐·柳宗元《敌戒》:敌存灭祸,敌去召过。</p><p class="ql-block">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p><p class="ql-block">清·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磔痕。[20] [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李冬梅.《初中文言文阅读与链接•九年级》.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49</p><p class="ql-block">[2] 韦少娟.《大学语文》.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97</p><p class="ql-block">[3] 韩素兰.《初中各科课堂知识点点通•文言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p><p class="ql-block">[4] 王庆芳,江胜清.《大学国文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7</p><p class="ql-block">[5] 陈文高.《新编初中古诗文译注评析》.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338</p><p class="ql-block">[6]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大学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p><p class="ql-block">[7] 原建平.《文言文全解》.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57</p><p class="ql-block">[8] 祝振玉,沈思.《中华千古名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11</p><p class="ql-block">[9] 颍上县情.颍上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0-04-02]</p><p class="ql-block">[10] 李顺.《初中文言文精解、精析、精练》.西安:西安出版社,2005:442</p><p class="ql-block">[11] 李秀梅.《初中古诗文观止——新教材古诗文评点释义》.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194~197</p><p class="ql-block">[12] 金蔚莲.《文言文导学同步对照译释与训练•第五、六册》.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9~22</p><p class="ql-block">[13] 课程教材研究所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民中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汉语•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0~161</p><p class="ql-block">[14] 本书编写组.上海市语文中考点击丛书1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点击.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1:87</p><p class="ql-block">[15]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文言诗文学习指导·八年级》.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80~81</p><p class="ql-block">[16] 申振贤.《初中生古诗文必背50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p><p class="ql-block">[17] 李方江.《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课标指定篇).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84</p><p class="ql-block">[18] 焦颖.《初中文言文全解》.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219</p><p class="ql-block">[19] 何功兴.《初中古诗文助学•八年级》.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35~37</p><p class="ql-block">[20] 余国庆.《孟子解读》.合肥:黄山书社,2007:149</p><p class="ql-block">[21] 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3</p><p class="ql-block">[22] 钟仕伦,李诚.《新编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3</p> <p class="ql-block">一张小斗方,节录《礼记•大学》句,释文:</p><p class="ql-block">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p> <p class="ql-block">听水当古曲,游山遇异人。</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释文:</p><p class="ql-block">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p><p class="ql-block">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p><p class="ql-block">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p> <p>《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p><p><br></p><p>【作品原文】</p><p>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p><p>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p><p>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p><p>长风万里送秋雁2,对此可以酣高楼3。</p><p>蓬莱文章建安骨4,中间小谢又清发5。</p><p>俱怀逸兴壮思飞6,欲上青天览明月7。</p><p>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8。</p><p>人生在世不称意9,明朝散发弄扁舟10。[1]</p><p><br></p><p>【词句注释】</p><p>1.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p><p>2.长风:远风,大风。</p><p>3.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畅饮。高楼:指谢朓楼。</p><p>4.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p><p>5.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p><p>6.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迈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p><p>7.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p><p>8.销:一本作“消”。更:一本作“复”。</p><p>9.称(chèn)意:称心如意。</p><p>10.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2][3][4][5][6]</p><p><br></p><p>【白话译文】</p><p>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p><p>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p><p>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p><p>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p><p>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p><p>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p><p>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3] [4]</p><p><br></p><p>【创作背景】</p><p>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5] [6]</p><p><br></p><p>【作品鉴赏】</p><p>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p><p>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p><p>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p><p>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具有“建安风骨”。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p><p>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p><p>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p><p>“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p><p>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p><p>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p><p>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6] [7] [8]</p> <p>虞美人·寄公度 宋代:舒亶</p><p>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p><p>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p><p><br></p><p>译文</p><p>荷花都已凋落,天连着水,苍茫一片,黄昏时秋风阵阵,涌起波澜。我独自在小楼东边倚栏观看,分飞的双燕各自东西,远远向寒云飞去。</p><p>短暂浮生真应该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又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时时登台把我怀想,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p><p><br></p><p>注释</p><p>芙蓉:指荷花。</p><p>涵:包含,包容。</p><p>沧:暗绿色(指水)。</p><p>背飞双燕:双燕相背而飞。此处有劳燕分飞、朋友离别的意思。</p><p>阑:栏杆。</p><p>合:应该。</p><p>尊:同“樽”,酒杯。</p><p>故人二句:用陆凯赠梅与范晔事。</p><p><br></p><p>参考资料:1、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245页</p><p></p><p>赏析</p><p>  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词作,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下片抒情,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借景寓情,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p><p>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p><p>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p><p>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p><p>  下片直抒念远怀远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p><p>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用典如此,可谓表里俱化了。</p><p>  全词构思精巧,首尾呼应,善于借景传情。</p><p><br></p><p>参考资料:</p><p>1、穆杰 .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 :第170页</p><p>2、林力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95页</p><p>3、兰东辉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1 :第68页</p><p>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历代友情诗鉴赏:海内存知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 :第142页</p><p>5、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9-760</p><p>6、兰东辉.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68-69</p><p><br></p><p>创作背景</p><p>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舒亶因与尚书省意见相左逐出京城,在家赋闲十年后,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后却已是物是人非,不由得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独和凄凉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于是创作了这首词并寄予一为字为公度的友人。</p><p><br></p><p>作者简介</p><p>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p> <p>《明日歌》是明代诗人钱福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自己为例劝告世人要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明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全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明了,富有说服力和震撼力。</p><p><br></p><p>【作品原文】</p><p>版本一:明日歌</p><p>明日复明日⑴,明日何其多⑵。</p><p>我生待明日⑶,万事成蹉跎⑷ 。</p><p>世人若被明日累⑸,春去秋来老将至。</p><p>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p><p>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1]</p><p>版本二:明日歌</p><p>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p><p>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p><p>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p><p>晨昏滚滚水东流⑹,今古悠悠日西坠。</p><p>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2]</p><p><br></p><p>【词句注释】</p><p>⑴复:又。</p><p>⑵何其:多么。</p><p>⑶待:等待。</p><p>⑷蹉跎(cuō tuó):光阴虚度,一事无成。</p><p>⑸若:一作“苦”。”累(lěi):带累,使受害。</p><p>⑹晨:一作“朝”。[1] [2]</p><p><br></p><p>【白话译文】</p><p>总是在等待明天,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地多啊!</p><p>我每天都在等待着明日到来,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白白浪费了时间。</p><p>世人如果和我一样都受到“明天”的连累,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p><p>只有活在当下,才能体会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的快乐。</p><p>一百年的明天,又能有多少呢?请您听听我的《明日歌》,不要再浪费今天的光阴了。</p><p><br></p><p>【创作背景】</p><p>《明日歌》作者钱福,是个怪人。他特别爱喝酒,还喜欢“撒酒疯”。他常常借着酒劲数落别人,以至于好多人就不喜欢他。可他为人却特别仗义。不光人品好,钱福的诗文也很有名气。他自小就是个神童,七岁就会写文章了。后来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诗文雄视当世。不过才三年时间,钱福就厌倦了官场生活。假托重病,不再出仕。虽然才名俱得,也没有官职之累,钱福却从来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明日歌》就是他对自己的鞭策和要求。</p><p>此诗收录在《鹤滩稿》(明万历三十六年沈思梅居刻本)中,曾被误以为是钱福仿照文嘉的《今日歌》而作。[3] [4]</p><p><br></p><p>【作品鉴赏】</p><p>这首诗的意思简单直白,没什么隐喻的内容,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从古到今大家一直想要杜绝的一种弊病,即很多人都将“明日”当成一个借口,逃避眼下应该立刻解决的问题,而放任自己的懒惰,直到“万事成蹉跎”时才后悔不已。其实就像作者所说“百年明日能几何”,最重要的不是明天,而是好好把握现在。</p><p>诗名为“明日歌”,“明日”是很多人懒惰的借口,更是放任自我的理由。人生有多少“明日”,如果事事都推给“明日”,那么整个人生就这么白白度过了。“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是非常痛彻的领悟。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其实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没有那么多“明日”,最重要的是抓住“今日”,这样才不负苦短的人生。</p><p>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它给人们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天的事今日毕。”诗人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p><p>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很浅显,所要阐述的道理亦是人人皆知的,只不过,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将之表述出来,语言流畅,富有说服力、震撼力。[4] [5]</p><p><br></p><p>【名家点评】</p><p>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做则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4] [6]</p><p><br></p><p>【作者简介】</p><p>钱福(1461—1504),明代文学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门生。弘治年间状元及第。曾供职于翰林院,但由于未脱“吴中习尚”,最终被馆阁拒之门外。有《鹤滩集》。[1] [7]</p><p><br></p><p>【作者争议】</p><p>《明日歌》有人说是明代艺术家文嘉创作的,因为《四库全书》的记载和《文氏五家诗》表明《明日歌》作者是文嘉。其实这首诗是明代文人钱福创作的。又有人认为是续文嘉的《今日歌》而作,其实说反了。因为看两者的生卒年,钱福(1461—1504)大大早于文嘉(1501—1583),可知是文嘉续钱福的《明日歌》而作《今日歌》。[3] [7]</p><p><br></p><p>【参考资料】</p><p>[1] 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p><p>[2] 史习江 李守业.语文(三年级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18:124-126</p><p>[3] 王佳伟.《明日歌》的作者不是清代人.咬文嚼字,2013(11):43-44</p><p>[4] 杨晔. 为《明日歌》作者正名.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3(30):80-81</p><p>[5] 郭皓政.明代吴文化与馆阁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钱福《明日歌》谈起.名作欣赏,2010(17)</p><p>[6] 钱泳.履园丛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1</p><p>[7] 胡清.《明日歌》的作者有两个?[N].华商晨报,2009-03-11</p> <p>《今日歌》是明代艺术家文嘉所作。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p><p><br></p><p>【作品原文】</p><p>今日歌</p><p>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p><p>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p><p>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p><p>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p><p>为君聊赋《今日歌》, 努力请从今日始![1]</p><p><br></p><p>【白话泽文】</p><p>总是今日又今日,今日能有多少呢!</p><p>今天又没做事情,那么这件事情何时才能完成呢?</p><p>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今日,今日不做事情,真是可惜啊!</p><p>假如说姑且等到明天到了再去做,但是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啊!</p><p>现在为诸位写这首《今日》诗,请从今日就开始努力工作吧。</p><p><br></p><p>【作者简介】</p><p>文嘉,公元1501年生,1583年逝世,字休承,号文水,文徽明之子。湖广衡山(今江苏苏州)人。吴门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次子。兄文彭,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师。文家后来还出了位名气极大的人:文震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嘉精于鉴古,临古之功也深,画风传乃父衣钵,惟所闻古人名迹至多,故下笔能脱去习俗,颇不易得。</p><p>文嘉初为乌程训导,后为和州学正。能诗,工书,小楷清劲,亦善行书。精于鉴别古书画,工石刻,为明一代之冠。继承家学,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迳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兄,画得征明一体,善画山水,笔法清脆,颇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间仿王蒙皴染,亦颇秀润,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贞评:“其书不能如兄,而画得待诏(文徵明)一体。”詹景凤亦云:“嘉小楷轻清劲爽,宛如瘦鹤,稍大便疏散不结束,径寸行书亦然,皆不逮父。”然,文嘉一生一直在追求,王世懋在《跋文嘉书古诗十九首》后称:“休承晚年书奇进,几不减京兆。”</p><p>传世作品有嘉靖十九年(1540)作《山水花卉图册》十开,现藏广东省博物馆,二十年(1541)作《垂虹亭图》卷藏苏州市博物馆;万历元年(1573)作《寒林钟馗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江南春色图》卷藏沈阳故宫博物院;《水亭觅句图》轴、《设色山水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秋塘红藕图》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石湖小景图》轴、《夏山高隐图》轴、《琵琶行图》轴、二年(1574)作《溪山行旅图》轴藏故宫博物院;《沧江渔笛图》、《曲水园图》卷藏上海博物馆。著有《钤山堂书画记》、《和州诗》。</p><p><br></p><p>【总结】</p><p>《今日歌》,进一步说明了今日之重要。李大钊指出:“你能够把握的就是今天”。昨天已成历史,明天尚不确实,只有今日,才是属于自己的:昨日若有不足,今日尚可弥补;明日有何目标,今日也可谋划。“姑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光阴”。董必武同志的告诫,更为我们指明了“赶快做”的方向。</p><p><br></p><p><br></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词二首,谨以此作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7周年。释文:</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p><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p> <p>宋‧蘇軾《读书歌》</p><p>读得书多胜大坵,不須耕種自然收。</p><p>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p><p>日间不怕人來借,夜里不怕賊來偷。</p><p>水旱蝗虫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p><p><br></p><p>这里有个字要解释一下:坵=丘:分成块的水田,大坵即大块的田。“不須耕種自然收”大概就是古代的自然农法,随手撒点种子,或者收获的时候,留点种子在地里,明年连播种都省了。现在很多野生的谷物瓜果不就是这样。</p> <p>《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p><p><br></p><p>【作品原文】</p><p>岁暮到家</p><p>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p><p>寒衣针线密②,家信墨痕新。</p><p>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p><p>低徊愧人子③,不敢叹风尘④。[1]</p><p><br></p><p>【词句注释】</p><p>①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p><p>②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③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p><p>④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2]</p><p><br></p><p>【白话译文】</p><p>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p><p>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p><p>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p><p>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3]</p><p><br></p><p>【创作背景】</p><p>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此首诗就是描写蒋氏与其母团圆时惊喜中又含伤感的真实场景。[4]</p><p><br></p><p>【作品鉴赏】</p><p>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但古诗中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却不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与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p><p>诗中着意表现的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使之具体化、形象化。</p><p>“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母亲对儿子的爱心没有止境,儿子及时归来使母亲惊喜万分,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一个“喜”字,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无尽的关怀和怜爱、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脚。</p><p>三四句说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问候的家信墨痕尚新。这两句诗极力突出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和思念: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那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中蕴涵了多少慈母的爱心。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的思念和关怀。</p><p>五六句说一见面便心疼儿子的面容清瘦,叫着孩子问起一路上的艰辛。这里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p><p>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因此“不敢叹风尘”,自然也蕴涵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味。[5]</p><p><br></p><p>【名家点评】</p><p>西北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亦写慈母之爱抚,春晖之无尽者,可参观而三复之焉。”[6]</p><p><br></p><p>【作者简介】</p><p>蒋士铨(1725-1785),清代戏剧家、诗人。字辛畲、心余、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令属江西)人。诗与袁枚、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诗作比较平直,功力和影响不及袁、赵。有《忠雅堂集》。[7]</p><p><br></p><p>【参考资料】</p><p>[1] 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1,第145页</p><p>[2] 中牟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冉守岭主编,关爱青少年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08,第157页</p><p>[3] 许海山主编,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第282页</p><p>[4] 姜山秀,李桂廷主编,大学语文,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2,第74页</p><p>[5] 张承编著,经典诗词品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09,第63页</p><p>[6]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313页</p><p>[7] 刘艳丽,王清淮编著,国人必读古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01,第433页</p> <p class="ql-block">唐诗二首,寥寥数语,写尽世态炎凉。释文:</p><p class="ql-block">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p><p class="ql-block">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p><p class="ql-block">(张谓《题长安壁主人》)</p><p class="ql-block">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p><p class="ql-block">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p><p class="ql-block">(杜甫《贫交行》)</p> <p>朱熹夫子《劝学文》,释文:</p><p>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p><p>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p><p>日月逝矣,时不我延。</p><p>呜呼老矣,是谁之愆!</p> <p class="ql-block">《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节录,释文:</p><p class="ql-block">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p><p class="ql-block">【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孟子说:“子路这个人,一听到别人告诉他有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向人家敬礼拜谢。伟大的舜帝比他俩在这方面更伟大,他愿意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非常乐意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许多优点,没有不是从别人那里虚心学习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善事,其实就是赞许、帮助别人行善的好作风,所以君子的所作所为没有比和别人一起来做善事更伟大的了。”</p> <p class="ql-block">写一幅44x606cm手卷《孔孟二圣论“孝”语集录》为父母二老寿,释文:</p><p class="ql-block">孝乎唯孝</p><p class="ql-block">“孝乎唯孝”出自《论语》,应为古《尚书》之逸句。庚子秋月,孟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p><p class="ql-block">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p><p class="ql-block">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p class="ql-block">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p><p class="ql-block">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p><p class="ql-block">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p><p class="ql-block">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p><p class="ql-block">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p><p class="ql-block">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p><p class="ql-block">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p><p class="ql-block">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p class="ql-block">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孔孟二圣论孝语集录。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p class="ql-block">庚子九月既望于三乐居灯下,庆栋篆并识。</p> <p class="ql-block">日子过得忒快,嗖地又是一年。不知忙些什么,一刻不得清闲。</p><p class="ql-block">学校板脸教书,江湖装逼发言。入过几个书展,发过一些美篇。</p><p class="ql-block">没闯什么大祸,也未挣啥小钱。心情基本平稳,偶尔顾影自怜。</p><p class="ql-block">身体还算可以,严重缺少睡眠。年纪已过半百,不可任性如前。</p><p class="ql-block">来年痛下决心,过得尽量简单。少揽无聊破事,多些快乐时间。</p> <p class="ql-block">孟庆栋,字朴,号槐村,斋号三乐居。己酉(1969)年生,江苏沭阳人,祖籍山东邹城,亚圣孟子七十三世孙。晨读《大学》,昼教中学,晚习“小学”。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江苏省骨干教师,宿迁市、沭阳县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20岁始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任教高中毕业班16年,主编出版《高考零距离》等教辅用书十余种。业余研习儒学与古文字书法,先后得陈振濂、韩天雍、李啸、张业建、王登科、仇高驰、王友谊、曹锦炎、王蕴智、丛文俊等先生指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沭阳县书法家协会理事,宿迁市教育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1997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学习,2019年参加“全国第一期甲骨文书法研修班”学习。2010年毛笔、硬笔作品双获第四届江苏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展示赛教师组金奖,2016年入展“第十届江苏省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2016年9月获“微拍堂·我有匠心”书法大赛篆书金奖,2017年11月入展“江苏省首届经典家训书法展”。2017年12月获“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大展及论文与文献展”书法优秀奖。2018年8月入展“威海第二届中国古文字书法篆刻展”。2019年5月入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全国硬笔书法小品展”。2019年9月入展“大美中国古文字”——庆祝新中国70华诞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法作品捐赠展。2019年11月入展“2019扬州市书法双年展”。2019年12月,入展“纪念司马光诞辰千年全国书法册页展”。2020年6月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江苏 • 吉林硬笔书法作品联展”。2020年7月参加“中国硬笔书法名家篆书作品展”。2020年8月入选“‘劝学杯’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篆隶书法作品展”。2020年10月入选“中国大书法系列展——全国大书法正书作品展览”。2020年11月,受邀参加“第四回广岛国际艺术交流展”。2020年11月毕业于中国甲骨文网络学校,获“学习模范”荣誉称号。2020年12月参加“荣宝斋书法院•丛文俊导师工作室”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