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作业三)

诗涵

文:诗涵<div>  图:诗涵</div> 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先生的哲语。《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本书就是讲看见未必有物,心见才能有物。<br><br><div>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有似乎看见这样的感觉呢?<br><br></div><div> 明明常常从单位旁边的那条街上走过, 我们往往会因为匆匆赶路,或者看着手机,不曾留意到店铺的转换,店主的更换。<br><br></div><div> 小区的花园,因为生活繁忙,我们常常不能细赏春天桃花的明艳,夏天荷花的美丽,秋天菊花的多彩,冬天腊梅的风姿。<br><br></div><div> 这样的视而不见,甚至熟视无睹,虽是生活常态,却也无伤大雅,倒也不必放在心上。<br><br></div><div> 可是,有关时代发展的现象和生活变化的景象,我们如果只是眼见,而没能心见,那么,就将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br><br></div><div> 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如果没把这个信息与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么,这些人就坐不上知识化的列车,自己的人生就少了开挂的机会。<br><br></div><div> 再如本世纪初,房地产的热潮初露端倪的时候,有多少人只看到当时的房价难以承受,没想到以后的房价一飞冲天,那么,家庭财富的增长就进入蜗牛时代,与大胆购房者甚至疯狂炒房者之间的经济鸿沟越拉越大。<br><br></div><div> 因此,如何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如何借助本质预见未来,是看见最本质的特征。<br><br></div><div>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所著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看见我们平常看不见的内容,从而既能“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br></div> 巴斯夏是十九世纪法国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他强调消费者的需求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开端,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先驱。巴斯夏对于经济学发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经济决策只有在考虑到“全盘结果”时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br><br><div>  要读一个人的著作,有必要先了解这个人的生平。巴斯夏是这样度过一生的:年仅9岁,痛失双亲。17岁时,离校从事贸易事业。25岁时,继承家族产业,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包括了“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旅行、诗歌、经济学和传记。”去世前6年起,担任公共职位以实现他的经济理念。这样一位从苦难里成长起来,在实践中深化研究,在公职上展示才华的经济学家,自然有“事上练”的优势与冷静。了解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你是不是会和我一样,会更加信任他在著作中得出的结论和阐述的观点呢?<br><br></div><div>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篇是巴斯夏的临终遗作,是北大执教经济学的著名教授薛兆丰先生第一本向学生推荐的书籍。<br><br></div><div> 哪怕像我这样一个喜欢文学的人,这是第一次阅读经济学家写的著作,却没感觉到有什么阻隔。<br><br></div><div> 原因何在?因为著作三易其稿,浅显易懂。<br><br></div><div> 作品发表于1850年7月,是巴斯夏最后写作的一本书。之所以三易其稿,耗时一年多:<br><br></div><div> 第一次是因为在搬家时丢失了手稿,且寻找未果。<br><br></div><div> 第二次是全部重写后觉得太过严肃,付之一炬。<br><br></div><div> 第三次重写,才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这本书。<br><br></div><div> 书很薄,仅3万余字,如果我们有暇的话,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能读完。而且,经过三易其稿之后,作者把我们带进严谨而不失诙谐的逻辑之中,会让我们读之有味,思之有得。<br></div> <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巴斯夏像三国时的关羽,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手起刀落,把一个直击要害的观点以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而,他补充说:“于是,事情经常就是,坏经济学家总是为了追求一些当下的好处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坏处,而好经济学家却宁愿冒当下的小小的不幸而迫求未来的较大的收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篇文章就用非常耐心的笔触,循循善诱地地引导我们既要考量看到的,也要考量看不到的,从而使自己在思考经济问题时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透过经济问题的表象和近象,去触摸其本质,预想其远方。虽然,有时候,看不到的部分显得缥缈,需要加入我们的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譬如在阐释破窗理论时,巴斯夏说:“好人”先生的窗玻璃被打破,让玻璃工人有了赚钱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假如窗玻璃没破,“好人”先生就不必花这笔修补窗户的钱,或许就可以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给自己的书架上再添一本新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有些东西被毫无意义地毁灭了,社会损失了某些价值。”得出的公理是:“破坏、损坏和浪费,并不能增加国民劳动力。”或者更简单地说:“破坏并不是有利可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否动用国家或政府补贴对文化类的产业进行保护?在以前,你也许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地以为,这是必须的,因为非遗和艺术一旦消失,以后要想恢复就非常困难了。而在《剧院与高雅艺术——国家应该补贴艺术吗?》这一篇章中,巴斯夏给了我全新的解释:“公共支出无非是私人投资的一种替代而已,其结果也许会很有力地支持一位工人替代另一位工人,但却不会让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人阶级的总体收人增加一丁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坦白承认,我也认为选择和刺激应该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来自民众而不是立法者;而与之相反的理论,在我看来,将导致自由和人的尊严的毁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给予补贴,“我要说的是:你拿走纳税人的6万法郎,提高了歌唱家、发型师、装演工和服装师的收入,那么,庄稼汉、挖沟工、木匠、铁匠的收入就相应减少了同等数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前一个阶层就比别的阶层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当然,这只是在没有意外时出现的情况。“肯定有不少会在路上就被人截留。如果仔细地进行追究,我们甚至可能会发现,馅饼的大部分都落入了别人的手中。”智者的话是在一个半世纪前说的,现实却不断地在提供这样的正例,“雁过拔毛”屡见不鲜,随意截留更是猖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几年前,当我们为打车软件推广时的免费坐车、方便叫车欢呼雀跃的时候,我们是否没有看到这样毫无理由的砸钱,目的是垄断整个打车市场,从而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已经无可选择,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当然,同样成为羔羊的还有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司机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区团购一经产生,我们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而我们看不见的是,那些菜农渐渐失去了可以摆摊的摊位,那些菜场老板渐渐失去了可以养家的利润。我们更看不见的是,随着垄断市场的形成,蔬菜还是那些蔬菜,价格已经不再是那个价格,寡头们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牙齿,而我们已经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巴斯夏在书中告诉我们的结论那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它似乎创造出了一点点就业机会,并且搞得大张旗鼓,这是可以看得见的;但它却掩盖了一个事实: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却因此而被排挤掉了,这是看不见的。”</p> 巴斯夏用同样的耐心,同样的严谨,对公共工程、贸易管制、机器换人等经济现象都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与抽象,让我们在看到的和看不到的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去审视这些耳熟能详的经济现象,去深切体悟作者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一个行业中的节约会有利于所有行业。重要的是清楚地认识到:永远,永远不要以就业和工资为借口来干扰经济。”<br><br><div>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常都直指人类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分辨是非,作出个人的选择。在《节俭与奢侈》这一篇章比较了兄弟俩对待财产的不同态度和做法,10年后,一个玩完,一个增长。<br><br></div><div> 斯夏在结论中不无欣悦地说:“节俭从道德上要优越于奢侈。这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欣慰的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节俭也同样是优越的,不管是谁,只要他不是仅仅考察事物的直接效应,而是深入探究其深层效应,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br><br></div><div> 让我们来看看节俭派代表的每年五万法郎的支出用途: <br><br></div><div> 1.个人花销2万法郎;<br><br></div><div> 2.慈善事业1万法郎;<br><br></div><div> 3.帮助朋友1万法郎;<br><br></div><div> 4.储蓄1万法郎。<br><br></div><div>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储蓄不是存银行,而是“会用这笔不用的钱来购买一块地、一栋房子,购买政府债券、购进一家工业企业,他也可能把它委托给一个经纪人或是某位银行家打理”。<br><br></div><div> 巴斯夏一生都在竭力证明两个要点:<br><br></div><div> 1. 所有的经济决策都必须要以消费者的角度来衡量。<br><br></div><div> 2. 关税不会有任何正面作用,而只会抵销一切因为科技、劳动、创意、果决和进步所带来的利益。<br><br></div><div> 在文末,留下一句巴斯夏意味深长的话:“生命、自由和财产并不会因为人类制定法律才存在。相反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在人类最初制定法律前便已经存在。”<br></div> <p class="ql-block">  听了这本书的介绍,你是否也和我一样,仿佛长出另一双眼睛,能够主动地去思考看得见的现象所带来的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也会积极地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现象,从而使自己更加的敏锐而深刻,更加的系统而通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外无物,但愿我们都能像巴斯夏那样,“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同时做出最为恰切的选择,并开始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虽然很薄,也穿越了150年的时光,由于其直击人性,尊重科学,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彩,也必将照亮人类未来前行的道路。如果你还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本书,我会继续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交流。</p> <br>  衷心感谢您的来访与阅读!<br><br>  如您喜欢,请多多点赞转发;如欲采用,请事先联系本人。谢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