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安江农校

参.谋.长

<p class="ql-block">袁隆平与安江农校,安江游之一。</p><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地处湘西南原黔阳地区治所安江镇。</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因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人所共知。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则知者甚少,如今那儿成为一个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号,我们同学一行来到农校参观瞻仰。</p> <p class="ql-block">校园入口的林荫大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从空中俯瞰一下安江农校,农校占地310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校内建筑有民国时代纯木结构的红房子,也有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的苏式砖混结构两种,时代特征明显。</p><p class="ql-block"> 傍边百米处是高铁线路与沅江铁路大桥。隔河相望是距今78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高庙遗址,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前身为1939年始建于湖南省武岗县竹篙塘甫公祠(今属洞口县)的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翌年为觅农场,迁至黔阳县安江镇郊溪边村胜觉寺(为明代湘西三大古寺庙之一,解放前因火灾而毁)。</p><p class="ql-block"> 此后几经周折,1950年湖南农业厅接管,定名为湖南安江农林技术学校。1953年,袁农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及杂交水稻研究长达37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校门。</p> <p class="ql-block">设立纪念园后立的碑石。</p> <p class="ql-block">校园门口的实验田。12月已是冬天,田里黄多绿少。</p> <p class="ql-block">进到校园,教学楼科研楼校舍规则,林荫大道、池塘边树木参天,不算高大的试验楼与周边的实验田阡陌纵横,感觉一种深深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门口运动场傍袁隆平的题字及校训牌。</p><p class="ql-block"> 校训牌建于1966年,初为语录牌,后改作校训牌。牌下刻有安江农校历史沿革及杂交水稻发展简史。</p> <p class="ql-block"> 碑文上写到:杂交水稻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水稻品种。这一水稻的研究成功并走向世界,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消除饥荒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外学者把这项研究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把安江农校称为杂交水稻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白果树,学名银杏树,又名公孙树,为胜觉寺僧人所植。树龄已270多年,至今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为农校标志性树木,傍边操场为师生们集聚场所。</p> <p class="ql-block">胜觉寺留下来的残钟碎片,成了学校早期上下课号令的钟。</p> <p class="ql-block">红房子,抗日时,是抗战将士的营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雪峰山战役时是中美联合战役指挥部。</span></p> <p class="ql-block">学生捐赠碑石。后面是培训基地住宿楼(下图2)。</p> <p class="ql-block">地下机要室。</p><p class="ql-block"> 建于1966年,初为黔阳地委地下防空设施,设有机要室、保密室、地下指挥所,有多条隧道与外界相同,后改为单身教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校园悠静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印塘,极具禅意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 云影浮动,阒寂无人。印塘为胜觉寺得道高僧择风水而掘,祈佑众生的意愿。胜觉寺是大湘西闻名遐迩的古刹,安江农校就是建在古刹原址上。印塘四周有许多古老的侧柏,亦为僧人所栽,绿得夺目,不动声色。</p><p class="ql-block"> 下图2:<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梁老师带着乖乖孙女。</span></p> <p class="ql-block">印塘四周有许多古老的侧柏,亦为僧人所栽,绿得夺目,不动声色。</p><p class="ql-block"> 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内有各种珍贵名木:柏树、榉木、黄檀、枫木、罗汉松等随处可见,珍贵树木达100余种,最大的樟树、榉木围径达350厘米,有着数百年历史,多数树木为胜觉寺在明代所植。园内种植的各类橘、桃等名贵树达100余种,堪称珍稀植物园。</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树。</p> <p class="ql-block">对面印塘傍的实验大楼,80年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今天,仍承担农学、园艺、畜牧专业实训任务,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 :建于1966年,初为地革委办公处,后交还农校办公所用。</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现为水稻研究所与纪念园管理处。</p> <p class="ql-block">学校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老实验楼。</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研楼。教研楼为农校各学科教科研组办公室,袁隆平老师曾在此备课、批改作业。</p> <p class="ql-block">梁老师和聪明的小果果。</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教研楼的说明牌,下图右:教研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教研楼傍的柚子园,树上挂着的是无核蜜香柚。</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35, 35, 38);">&nbsp;无核蜜香柚、金秋梨等特色水果是农校最具特色的优秀品种,在果园内大片的种植地内每年都收获大量品系。</span></p> <p class="ql-block">穿过教研楼,出现在眼前的是当年的教学楼。 </p><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建于1950年,为当时黔阳行署最高建筑。在安江农校的这栋楼内,袁隆平等农校教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李必湖、尹华奇、邓华凤等两万多名农业科技人才。</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前园内的柑橘让童靴们垂涎三尺。</p> <p class="ql-block">下图1为教学楼后面的实验田。下图2为以前春天实验田的景象。袁隆平等师生为培育杂交水稻做了大量的实验。</p> <p class="ql-block">学校大礼堂(忘拍照了,借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傍的实验田。</p> <p class="ql-block">麦杆菊童靴在实验田傍留影。</p> <p class="ql-block">童靴们争相在袁隆平的实验田边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再到田里査看、摆一下姿势。</p> <p class="ql-block">咱也装模作样地到田里摆弄一下水稻。</p> <p class="ql-block">校园内左侧的实验田。</p> <p class="ql-block">童靴们右后的就是科研楼,她是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后由省政府拨款修建,当时有3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工作,杂交水稻的许多新成果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透过温室大棚铁架,后面就是袁隆平等居住的专家楼。下图2为专家楼着侧面照(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1984年以后袁隆平、李必湖一家在此居住的专家楼。此楼建于1980年,初为杂交水稻研究室。图1借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旧居紧挨杂交水稻温室和试验田,房前有一块水泥坪,坪外是一片竹林,竹林边有两棵古老的桂花树,桂花树下有一座水泥乒乓球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袁隆平住房边还建有一个供袁隆平游泳健身的游泳池,整个建筑小巧别致,环境宜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袁隆平一家1964年-1983年在此居住的房子(借用网络图片),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居住条件还是艰苦些。</p> <p class="ql-block">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从此开始了他的教书与科研生涯。</p><p class="ql-block"> 从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一直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p><p class="ql-block"> 1931~1936年,袁隆平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赣州、湖北汉口等地。1936~<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span>,袁隆平在汉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湖南弘毅、</span>重庆及南京的中央大学附中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学习。1947年暑假,袁隆平高一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 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毕业。照片左是少年时期的袁隆平。</p> <p class="ql-block">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p><p class="ql-block">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p><p class="ql-block"> 这位农校教师,面对当时的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此,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这让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更加充满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p> <p class="ql-block">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高度重视。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表示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同时,向国家科委党委书记聂荣臻和出了请示。不用说,聂老对这样的科研活动是支持的。这样,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开展了工作。 </p> <p class="ql-block">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在湖南省常德市召开了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的华国锋负责主持会议,他点名要袁隆平参加这次会议,并请袁隆平在大会上发言,介绍杂交水稻科研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水稻系的专家们,站在教室里,像教授;戴斗笠下田地,像农民!中秋过后,他们均下海南培育水稻种子,舍小家为国家,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p><p class="ql-block">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多才多艺,当年湖北省少年自由泳亚军,现在还能拉小提琴,打气排球。</p> <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在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了,亲本干净了,种子就干净了”。</p> <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在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p><p class="ql-block"> 人生永远要有目标,袁农平院士一直工作在岗位上。他说: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走过袁隆平故居,来到了校园内的柑橘园与柚子园。</p> <p class="ql-block">学校当年的水塔,现已未用。下右图为网络上原来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学生食堂,以及当天来参观学习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青年教工宿舍,建于1950年,为农校青年教工宿舍。1964年2月,袁隆平老师与邓哲老师在此二楼东起第二间结为伉丽。</p> <p class="ql-block">此楼抗战时是救护医院,后为学校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果树傍的学校运动场。</p> <p class="ql-block">校门旁的银杏树,俺也来张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欲乘龙高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银杏树下翩翩起舞的麦杆菊。</span></p> <p class="ql-block">活泼欢快的梁老师。</p> <p class="ql-block">珍珍与麦杆菊。</p> <p class="ql-block">珍珍与梁老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羊?</p> <p class="ql-block">温和地看着它们吃草。</p> <p class="ql-block">好漂亮的羊!</p> <p class="ql-block">安江农校,农业技术与农林作物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珍珍童靴与梁老师。</p> <p class="ql-block">童靴们在纪念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校门口的大垅实验田。</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校门口照张相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看看农校后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宽阔的沅水与新发展到</span>傍边的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  2001年,考虑到安江镇交通不便,学校将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区域整体搬迁至怀化市新校,升格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为了发挥安江农校的科研优势,保护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重要文物,怀化职院决定将安江农校老校区全部用于科研培训和学生实习,杂交水稻研究之用。</p> <p class="ql-block">曾经作为行署治所的安江镇。实际地说:地委与行署搬到怀化之后,安江镇慢慢的还是衰落了。随着高铁的开通,她还有机会再发展起来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