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民间俗语

夏荷丽影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都记得一些民间俗语。那时没手机没电视,听老人们讲个民间俗语或故事就觉得饶有兴趣。</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曾听邻居婶子说过这样一句俗语:“能要讨饭的娘,不要做官的爹”。意思是母亲疼爱孩子胜过父亲,母亲即使讨饭也不会饿着孩子。是的,世上只有一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它不要回报,那就是母爱。相反,孩子如果没有了母亲,父亲即使是做官的,往往也保证不了孩子的幸福,更何况是再给孩子娶个后妈那就更受罪了。当然父爱也是不可缺少的,父爱如山嘛。既拥有母爱又拥有父爱的孩子才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我还听父亲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父亲讲,过去那些要饭的(乞丐),只要讨到一口吃的,饿不死,就照样乐呵呵的。父亲的意思是说,连要饭的都那么乐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父亲就是个乐天派,我很赞同父亲的人生观。是呀,人活着就要有个好心态。一副好心情胜过十副保健品。那就让欢笑声伴随着我们度过每一天吧!</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世时,也经常念叨一些俗语。每逢冬至夏至,母亲必然会念叨:“过了冬,一天长一葱;过了夏,一天短一耙”母亲还会给我们做简单的解释:大意是,过了冬至,昼就会一天比一天长,夜就会一天比一天短;过了夏至则反之。虽然每年母亲都会重复一遍,但我一点也不烦,反而听着母亲的念叨感到很温馨,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小时候,母亲边做针线活,边讲故事,唱民谣:“小白菜呀,渐渐黄呀,俺从三岁就没了娘啊。娶了个后娘三年整啊,生了个弟弟比俺强啊,弟弟吃米俺吃糠啊,弟弟上学俺放羊啊……”“鞭打芦花闹扬扬,不知闺女遭后娘……”唱到这里,母亲就停下来解释说,后娘用芦花给闺女絮棉袄,看着挺厚实,实际根本不暖和,不知情的父亲听了后妈的谄言,用鞭子抽打女儿时,棉袄破了,芦花纷纷扬扬的飞向了天空,父亲这才知道女儿受了后娘的虐待……听到此处,我就会两眼含泪,母亲接着说:“南山顶上轱辘车,有后娘就有后爹”。</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个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只是有点多愁善感。记得每当夏季遇到干旱天,母亲就会为田里的庄稼担忧。到了阴历六月份,母亲就念叨开了:“初八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半年干”。我问母亲是什么意思?母亲说,阴历六月初八是李龙爷的生日,这天大家都给他蒸饽饽,该下雨;六月十三是“雨节”更该下雨,如果这两天都不下雨,干旱的时间就会持续很长。看母亲那认真的样子,说明这句俗语很灵验。那时我就会对母亲说些宽慰的话让她开心。</p><p class="ql-block ql-block">母亲去世已经四年了,我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她,而她说的这些俗语我又会传给我的下一代,只是我说的时候,孩子们可没有我当年听的那样认真,更别说宽慰我了,这便让我每每有些酸楚,更多的是思念母亲……</p><p class="ql-block ql-block ql-block">民间俗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既富含哲理,又风趣幽默,更是耐人寻味,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我爱民间俗语,更爱创造这些俗语的劳动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