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辈人 创办学堂 功不可没

有海,拒私聊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有了微信群,在群里听说村里为了扩建村庄,有人曾经提议要拆掉村小学的校舍和古老祠堂。我们这些在外侨民听了十分震惊!都不敢相信?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p><p class="ql-block">莫非提建议的人,为了自己的一时业绩让脑子进水了?</p><p class="ql-block">庆幸的是,此“建议”被村里的几位老前辈知道后,及时制止了。</p><p class="ql-block">在此我不由想起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高高兴兴搬迁到新建的教室里上课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一幢新建的五间新房子,两旁是小学教室。一、二、三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我们四、五年级在另一教室上课。学校里有2位教师,教的是复式班,有50多位学生。</p><p class="ql-block">房子的中间是一座大戏台两旁是走廊。教室的楼上,是教师宿舍,村委办公室和会议室。大戏台正对面是老祠堂,(礼堂),中间是天井,人们可坐在祠堂和天井里看戏和看电影,气派可大啦。</p><p class="ql-block">学校和大戏台建成之时,村里择日“开光”,在地点“操练坦”以佛教的方式求平安,隆重举行拔“九台”的祈福活动。</p><p class="ql-block">还从外地请来越剧团来村里,大唱三日大戏,热热闹闹摆大宴,大家同喝庆功酒。</p><p class="ql-block">当时,曾经轰动四周村庄,亲朋好友前来道贺和观光、看戏赶热闹的有六、七百人。几乎全村各户都住满了人,夜里戏散场时,临近的村民都回去,第二天再来欣赏。……</p><p class="ql-block">往后,每年春节和农闲季节,至少都有二次请越剧团前来演出,就连青田县剧团也来演过。还有文成的木偶戏,每年必定来一次。大家还喜欢听唱温州古词,唱古词先生来唱就是一个星期。那时候,像赶庙会似的十分热闹。村里十分重视文化和娛乐活动,我三叔父,他虽不识字,大多是他积极牵头主事。办的有声有色。不是吹牛,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的西天村,是附近山村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今天叙述的是,还不止这些。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上一辈那么有远大眼光,在那六十年代,刚刚战胜了自然灾害和经历过困难时期的他们,是如何建成西天小学新校舍和大戏台的?是什么精神鼓励着他们积极去创业?</p><p class="ql-block">原来,西天村很穷,可以说穷的出了名,也穷怕了。俗话说:“过去西天能,竹篾当灯草,火籠当棉袄,蕃丝啃到老”(地瓜丝)是“穷”字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穷则思变,穷人要革命。</p><p class="ql-block">因此,西天村在解放前,四十年代就是革命老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经常在洞宫山脉和金鸡山一带地区活动,曾派员前来西天建立革命根据地,父辈那一代,有很多人是中国共产党员(据二叔父回忆)。</p><p class="ql-block">1949年解放后在西天村成立了乡政府,即青田县西天乡(百度,青田县记有记载)。第二年时又办了西天小学,当年曾办在农户家或在老祠堂里上课。老师还是高中生呢。事实上,从解放后开始,西天村委和村民们十分尊师重教,给老师的代遇比别村高,小学生们特别尊敬老师。自从建了小学新校舍后,就是完小。那时候,村里的校舍是新的,全县还是不多,汤垟乡仅仅是西天村。大多数村的校舍,都在祠堂或庙宇里。就连仁庄乡中学,七十年代末,我师范毕业去仁中教书时,校舍还是在庙宇里。</p><p class="ql-block">如:山口镇中学、汤垟乡中学的校舍,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靠华侨和群众集资才建成。</p><p class="ql-block">因此,西天小学的新校舍,当时在青田全县的村级学校,应是首屈一指。名列全县前茅!(如结尾图,附件:95岁的二叔父的口述记录)。</p> <p class="ql-block">西天古老祠堂(叶家宗祠)</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有意思的是,那一代人为了改变西天的穷面貌,在1949年建造了祠堂前的照平墙,挡住门前墙的田水,据土话说:“太公见水面白,子孙穷困倒革”(意思穷到底)。</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自己动手,拿起撬棍和打岩铁凿,去离村较近“岗背”的石窟,将石头开采出来。</p><p class="ql-block">原来人们早已发现,这里的石头两面平滑似镜,光溜溜的平面,正是砌墙的好石料。大石头,四个人抬;小点的,二个人抬;再小的,一个人挑二块。就这样挑的挑,抬的抬,将石块弄来,再请石匠砌石墙。</p><p class="ql-block">你们看,这堵石墙,七十多年了,至今完好牢固如初,还不用水泥砌缝呢。奇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中期,村里的人丁特别兴旺,随着各家的孩子,都快到入学年龄,去汤垟的乡中心学校读书,路就太远(离村20里),还要跋山涉水。村里迫切需要一所学校,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年我父亲是党支书,他召集村干部经过多次商议,决定在老祠堂门前的空地上,利用照平墙作屋的后墙,在这里建造一幢五间的木房子,屋的两旁做教室,中间建一座戏台。玩就玩大点!</p><p class="ql-block">因为村里有大好的石料,村里还有大好的树木资源。</p><p class="ql-block">因此,大家说干就干,就以派义务工的形式投入,伐木的伐木,采石料的采石料,立即请来最好的木匠和石匠,择日动工,由于有材料和大量的劳力,一个多月,就建成了一所完美的学校和大戏台(如本文的开头,即举行庆祝活动)。</p><p class="ql-block">这一幢学校和戏台的房子,至今55年了,仍保持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它是西天村上一代人心血的结晶。它也是西天村重视教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才明白:父辈那一代人,他们的确是共产党员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敢于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精神就是团结一致,无所畏惧的精神。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不计酬劳的为改变家乡的穷面貌而努力!</p><p class="ql-block">既所以有他们重视教育和努力办学校,才有我们的这一代成为有知识走出山的人,因为他们自己没读过书(有的只上过几天私塾)却懂得知识重要。因此,连附近的村民都称赞说,西天人此举,真好。他们都羡慕西天村是革命老区,都是“是吃工作饭的人才有眼光,因而造就了大多数人的后代都是读书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辈那一代人,虽然,许多人已作古人,但是,他们那爱国爱家乡的情怀,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的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一一NED一一</p><p class="ql-block">感谢二叔父口述,叶建民兄弟记录(附件)。感谢叶建敏兄弟实地拍摄西天学堂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如果人的一生中能做一、二件有益的事了,足矣。</p><p class="ql-block">可是父亲那一代人,为村里做了四件事:修建西天岭;建造西天小学校舍和戏台;建造西天水电站;建造西天雲雾茶园。辛劳付出。功不可没!谨以此文为赞!</p><p class="ql-block">写于马德里。庚子年冬月十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