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后山

等待黎明

<p class="ql-block">后山,故名思义就是山的后边,这里所说的后山是上世纪内蒙古人对包头市至呼和浩特市段大青山以北地区的称乎,其主要包括包头市固阳县,达茂旗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一带。提起后山,居住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人们就会联想到后山的三件宝,即山药,莜面,大皮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进后山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年冬天,听说后山下了大雪,很多农牧民因饲草料不足而要卖掉一部分羊,我就和我的朋友便结伴而行准备进后山收购羊。</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冬月月初的早晨,太阳刚刚露头我们便出发了,天气有些阴沉,时不时伴着刺骨的西北风飘来几朵雪花,汽车的轮胎碾压在已有了车辙的雪路上,发出吱吱的声响,由于路面有雪,所以车速极慢,从梁外出发沿柳沟川七扭八绕在昭君坟二沟湾过了黄河到了包头,在包头短暂休息补给后已是下午时分,我们不赶怠慢赶紧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纷飞的雪花似乎专门与我们做对似的,没有一点想停下来的意思,汽车驶入哈德门口,开始翻越大青山。原本蜿蜒曲折的进山路线再加上部分道路有结冰积雪,行走起来十分艰难,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终于翻过了山顶。放眼瞭望,后山大地白雪茫茫,虽说翻过了大青山但较我们鄂尔多斯梁外相比,山势还是比较陡峭。冬日的天气较短,过了沙德盖,民安太阳几乎落山我们一路向东北方向进发。俗话说:五月阳婆落砍一背材,十月阳婆落脱不拌鞋(鞋:方言,这里读hei)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离目的地还有几十公里远,就在这时,在一个急转弯处由于路面结冰车辆方向失去了控制,虽然速度很慢但还是滑下了路基。我和伙伴几经周旋想尽办法但终无济于事。后山冬季的夜晚零下二十几度,两人的鼻孔眉毛都有一层霜,嘴边和下巴挂上了冰渣,手脚发麻,那个冻人,简直无法形容,恨不得找个老鼠洞能钻进去避避风暖和暖和。无奈之下只好向当地的老乡求援,当地的地名很特别,都叫些“份子",有一份子,西二份子,三份子……还有九份沟。我们在附近的一个村庄向一户大叔求助,大叔听了我们的来意后,先让我们进家喝点热水暖和暖和顺便弄了点木材点旺了火炉,借着火炉里火苗发出的微弱的火光我似乎觉得此时此刻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寒冷无奈时身边能有一炉旺火则心满意足了。烤火间大叔从里屋拿出两领半新不旧的大皮袄让我俩穿上顺便说了句:你们这些年轻人,要风度不要温度,你们别看这皮袄看上去不咋气派,可穿上暖和,挡风,这天气没这衣裳还敢出门进我们山里收羊了?到多会儿也要记得:吃饭别忘了糜子,穿衣裳别忘了皮子。</p> <p class="ql-block">大叔开上他的小四轮儿车帮我们把车拽出来,其实陷的并不深只是轮胎打滑使不上劲,无奈当晚便在大叔家住下了。</p><p class="ql-block">大叔是个非常热心的人,看上去五十出头,中等身材,黑里透红的脸夹上已有丝丝皱纹,也许是长期干农活儿的缘故显得略有些驼背,但走起路来还是那么的矫健麻利。</p><p class="ql-block">回到家大叔继续点上炉子熬了一壶红茶,与我们攀谈起来。雪花还在零零星星飘落着,风似乎小了许多,夜静的出奇,只能偶尔听到大叔羊圈里的几声羊叫声,他脱下身上的大皮袄上炕盘膝而坐,每人倒了一碗红茶,他点了一锅汗烟叭嗒了几口,给我们讲起了他们后山大皮袄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说起后山的大皮袄,大叔的话匣子打开了。在解放初期,大皮袄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只有有钱的大户人家或有一官半职的人才有,一领大皮袄配上一条狐皮领子穿出门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有在参加红白事宴或出远门等大一点的活动才穿,平时都好好保存着舍不得穿,保存时还要在里面夹上几颗臭丹(卫生球),防止皮毛让蛀虫损坏。后来随时代的发展普通人家也会做上一两件,但大部分是白茬子(即没有布料面子的皮袄),皮袄在一个家庭里不是专属品,它是共用的,谁有事出门谁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后山的畜牧业也增长很快,皮张也不紧缺了才家家户户做个三件五件,后山人常说:皮袄暖皮袄耐,天阴下雨毛朝外。</p><p class="ql-block">大皮袄看似粗糙,其实做工非常细腻,在过去做皮衣专门有缝皮子的皮匠,做皮袄时尽量选择尚好的羯羊皮,首先要进行沤制,就是将糜子磨成比较粗糙的面放入大锅中熬熟倒入瓷大瓮中再加入适当温水然后放入羊皮发酵七日后捞出来晒干,下一步就是钩铲,钩铲是皮匠用专用工具将皮板儿上的油皮等杂质铲干净,羊皮经过钩铲后面积在原基础上要扩大许多且揉软了,象布一样不再僵硬,这样裁剪和缝合起来就比较方便了。</p><p class="ql-block">皮匠都有大小不同尺码的皮袄样子,将羊皮照着样子裁剪下来就可以缝制了。皮袄的缝合和布料的缝合不一样,要在两块准备缝在一起的皮子中间再夹一层剃了毛的皮子,皮匠叫”护缝”,等缝完这道针线后再从背面将夹在中间的皮子与缝合的两块皮子剪平,这样缝出来的皮袄结实,不宜开线。</p><p class="ql-block">听大叔讲的滔滔不绝,我俩都忘记脱下身上的皮袄了,屋里已经很热乎了,大叔又点上一锅烟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后山人也不咋缝皮袄了,现在都流行穿皮夹克,这咱们自己就做不来了……</p><p class="ql-block">时间不经意间已到十二点多,大叔让我们早点休息准备明天赶路。</p><p class="ql-block">这次进后山,收获满满。不仅收了几十只羊,而且领略了后山的白毛儿旋风和大皮袄在数九寒天的重要性,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大皮袄确实是一件宝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p> <p class="ql-block">二OOO年清明前夕,为了调运土豆籽种,我又一次踏上了进后山的路。</p><p class="ql-block">初春的后山虽没有市区的喧哗艳丽,但也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杨柳吐芽,桃杏开花,农民已开始忙碌,有送粪的,有掏茬的,还有平整土地的,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我们事先联系好的地方是固阳县下湿壕镇,去时正是清明节前一天,当地把这一天叫寒食节(在我们鄂尔多斯梁外地区,这个节日一般不咋过)。过得还比较正宗,他们要在寒食节当天吃寒食(即冷的食物)捏寒燕,像我们鄂尔多斯梁外人七月十五捏面人人一样,只不过个头较小,小巧玲珑,活灵活现,五花八门,栩栩如生,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具全应有尽有。到此日,各家各户禁烟火,只吃冷食。</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重耳励精图致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却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p><p class="ql-block">这种习俗在后山延续多年,不知现在还是否继续。</p><p class="ql-block">到了下湿壕镇,我们来到了一家姓张的农户家,热情好客的后山人便是热情的招待,为我们摆上了酒菜,主人兴致起来还为我们唱了一段山曲《回后山》:</p><p class="ql-block"> 白面烙饼烙了个干,</p><p class="ql-block"> 我跟上哥哥回后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交朋友要交后山汉,</p><p class="ql-block"> 天天能吃莜面窝窝山药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起山药蛋,外地的朋友一定不知道,其实就是马铃薯,也叫土豆。在我们内蒙古中部地区称之为山药。</p> <p class="ql-block">在后山,可能是由于土壤和气候的缘故,山药的产量特别高,且质量和口感在周边首屈一指。后山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储存山药的大地窖,每个窖能存放几千至万斤山药,地窖内冬暖夏凉,山药放进去不长芽不变质。后山的山药沙而略甜,且宜保存,每年的春秋两季都有大批量山药运往全国各地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听经验丰富的老人们讲,再好的山药品种连续种植几年后都会退化,但如果换个地方间隔一两百里地后又成了良种。这也是我来后山调山药籽种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山药是内蒙古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它可以单独做菜,比如山药介介,山药糊糊,山药片片,山药丸子,凉拌土豆丝,油炸土豆片等,也可以与其它肉食菜品配合做菜,例如过油肉土豆片,牛肉土豆条,猪肝土豆条等。还可以制成土豆淀粉做粉条吃,就连北方各地最有名的杀猪烩菜也离不开山药,常听内蒙古的婆姨们说没有山药就不会做饭。在我们家乡一带山药介介烙油饼,炒山药丸子,凉拌土豆丝,山药丝丝炒苦菜还算待客的特色菜哩!</p><p class="ql-block">山药不仅是后山的宝,更是我们塞外北方高原的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你在那半山坡坡朴哩哩朴啦啦刨———山———药,</p><p class="ql-block"> 我在那沟底下沙哩哩沙啦啦割 ———莜———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首优扬的鄂尔多斯民歌《割莜麦》让我不由的回想起了后山的另一宝:莜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道内蒙的莜面数后山,后山的莜面数武川,武川县隶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去年春天,我有幸去了武川县的朋友家,这是我第三次进后山了。不错第一顿上待客人的饭就是莜面,莜面以其独特的风味占据了北方食品的鳌头。尤其是后山当地人做出来的莜面配上羊肉哨子更是美味绝伦。</p><p class="ql-block">莜面的植物叫莜麦,生命力极强,耐干旱,成熟期短,适合山地和无霜期短的地区种植,一般在芒种节气的前三四天播种为宜。朋友介绍说,莜面要三熟,即脱粒后先要炒熟,和面时要用开水烫熟,最后再上锅蒸熟这样做出来的莜面才有独特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在后山个别地方还有正月初十必须吃莜面的习俗,民间传说这天是老鼠结婚的日子,吃莜面以示庆祝,祈求一年无鼠疫,田间无鼠害,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p> <p class="ql-block">在后山莜面的吃法多种多样,莜面囤囤,莜面条条,莜面鱼鱼,莜面炒面,莜面饺饺,莜面牙糕等等,莜面不仅可以热着吃,在炎热的夏季凉拌莜面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佳肴,莜面以其食后耐饿的特点故民间有“三十里莜面二十里糕十里豆面饿断腰”的说法。在后山当地人们还常说:莜面半肚饱,喝上一碗母子汤(蒸莜面的水)正好好。</p><p class="ql-block">其实后山不止这三件宝,如今后山遍地都是宝,有铁矿石,金矿石,而且后山的胡麻油,菜籽油也在周边赫赫有名。更让人敬佩的是后山人的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至今,我为后山人点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