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父亲 ---写在父亲百歲诞辰日 2021年1月1日

奔腾小溪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已经离开我们19年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中。往事历历在目......。</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父亲的理解与认识,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他那亲切伟岸的形象不断地完整和丰满起来,从小时候的敬畏到逐渐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尊重,对父亲的爱与敬佩也逐渐升华。人们说父母是儿女们的第一老师。是的,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人生影响至深。父亲的一身正气,父亲的勤奋好学,父亲的低调律己,父亲的节俭朴素等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随着年龄增长感受愈加深刻。</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严厉且充满爱心的父亲。</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严历,是我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看父亲永远挺拔的身体,坚定步伐,英俊而不苟言笑,除了忙工作,回到家就是伏案读书;很少与我们交流,偶尔询问我们的学习情况,带着一份威严,我打心里存着一份“怕”。我小时候调皮贪玩儿,父亲很少打骂,偶尔批评几句就吓得“屁滚尿流”;而母亲整天叨叨,却一点不怕。记忆中挨过一次打,八九岁时,父亲用旧报纸裁钉成本子,要我练习写毛笔字,每天一页。他出差多日我偷懒没写;那天学校作业没做完,又悄悄溜出去玩耍,让父亲发现叫回来,两错并罚,竹尺子伺候,屁股上着了几下,真的很疼,一次就长了记性,再不敢完成作业之前就跑出去玩儿。少不更事又贪玩儿,毛笔字终于没练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9年秋天,从兵团第一次回家探亲,父亲刚从牛棚解放出来,率工作队去庆安县。我在家住几天后,妈妈让我去庆安看看父亲,我心里发怵不大想去。母亲说,其实父亲最喜欢你,很想你(父亲进牛棚后再没见过面)。我感觉很意外,咋没感觉父亲对我有格外宠爱,但我还是去了。在农村陪父亲几天,睡在一条土炕上。父亲见到我很高兴,他白天很忙,只有睡前躺在炕上,才是爷俩儿聊天的时间,询问了我和姐姐在兵团工作与生活情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年不时回想起与父亲的一些小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儿时上的沈阳炮兵幼儿园,半年假期才让回家,平时都是炮校机关干部来沈出差顺便接送,只有一次是父亲开会顺便接我回家。 先带我去动物园,水壶灌满汽水,让我欢喜的不得了。园里游人如织,父亲脱下军装,让我骑在他的肩头上,看得尽兴,玩儿的开心,傍晚一起高高兴兴乘火车回营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刚上小学,一天莫名其妙就不想上学,母亲“弹压”不住,父亲不在家,竟逃学一天。晚上父亲回来,我想“完了”,一顿“胖揍”免不了了。尊父命,我忐忑不安的坐在他的书桌旁,父亲却很平静的和我谈心,一番道理我似懂非懂,但我知道逃学不对,向父亲承认错误,从此再没有逃过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十年代我院孩子们都开始集邮,同龄的孩子里肖黎斌最阔,可以常去邮局买新票。我只有剪下信封上的旧票,收集的很少。正为此着急,母亲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人事厅有信访办,你可以去求爸爸。晚饭后我和父亲说了,他只说了三个字,“我问问”。过了一段时间,我以为没戏了。一天父亲下班回来,给我一个半截的信封,一看里面有几十枚带邮戳的记念票,高兴极了。母亲说,真不容易,你爸最不爱求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5年底,我上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家长会,小学时都是母亲参加开家长会,这次我突发奇想:我都上中学了,为啥不能请父亲去参加一次。没把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到父亲卧室书桌旁,对他说学校要开家长会,想请父亲去。父亲抬头看了我那期待的目光,他笑了,“晓曦是中学生啦,好!我去”。父亲的一句话,我心里乐开了花儿。家长会的那天,我站在学校门前,踮起脚尖四处张望。&nbsp;&nbsp;当看到父亲那挺拔熟悉的身影,我飞也似的跑到他身边,高兴地陪着上楼走向我们班教室,班主任李洁老师也很吃惊,没想到父亲会来,家长会后老师又简要向父亲介绍了我的情况。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说,老师对你评价不错,学习有进步,还写了入团申请书。看得出来父亲很高兴,他嘱咐我继续努力,我向父亲保证一定好好学习。就在我开始发力起跑时,十年动乱打碎了我的读书梦。更没想到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我的学校家长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年动乱的苦闷与压抑,在78年和83年两次入军校学习得以爆发,我均以全优成绩毕业。如果那时有机会,我一定会读到博士,这辈子就是没读够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几岁时,看父亲时常在晚饭时小酌一杯,我总想尝尝,父亲严肃地说小孩不能喝,影响大脑,成年之前真就滴酒未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后来我结婚,儿子出生。父亲对孙子表现出的喜爱和耐心大大超出对待我们兄弟姐妹。这就是隔代亲。父亲有我们这代儿女之时正是年富力强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他一心扑在事业上,难有精力顾及子女,家务都交给了母亲。加之父亲还有些父道尊严的思想影响,因为父亲出生在一个儒家思想比较浓厚的家庭,家境虽不宽裕(贫农),但父亲的爷爷(我的曾祖父)和父亲(我的爷爷,写一手漂亮的小楷毛笔字,打一手好算盘,给商号打工挣钱养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家里规矩多。听奶奶讲,爷爷脾气急,但在老太爷面前只有唯命是从;从父亲那儿感受到了好的传统,父亲不仅对长辈的孝顺与尊敬,更关心弟弟妹妹。 父亲是老大,下面四个妹妹两个弟弟,父亲先后资助他们去读书,他们对大哥非常敬重, 兄弟姐妹相处的十分和睦融洽。我深受影响,父亲曾写信给叔叔们说,我是他四个子女中最传统的,在七十年代叔叔讲给我听时,我真有点懵(那时可是反潮流,与传统观念绝裂的年代),是夸我还是骂我,叔叔笑着说当然是夸你哪。如今明白,知子莫若父,这是父亲对我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寄以厚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想起来,在我成长的几个关口,父亲总会和我谈心,叮嘱一二,虽然都是些大道理,但却浸透着父亲浓浓的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总之,父亲是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走过来的革命者,对子女爱的表达,不能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需要细细去体会和品味。直到父亲去世多年后,才逐渐琢磨明白,这份爱就体现在生活不经意间的点点滴滴中,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清晰,那样回味无穷,那样的弥足珍贵,那样的让人感慨动容.......。</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正直磊落、严于律己的父亲。</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在我长大后曾对我说,他一生的座右铭是:光明磊落的做人,尽心竭力的工作。&nbsp;&nbsp;用一生去践行,他做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光明磊落的做人。他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父亲讲,曾担任四野黄金运输队的队长,经他们手运到东北用做军队作战和根据地建设的大量黄金,父亲一丝不苟,出色完成任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省委办公厅工作时,春节前,行政处给省里领导增配副食,常委,秘书长们,还给办公厅各位主任每人一份,我打开面袋一看,冻饺子,大白鱼等很多好吃的,心里真高兴。送东西时爸爸正好回来了,听闻后马上拎起面口袋,让我拿着大白鱼,找到在院里发送副食的行政处工作人员,把东西退掉,划掉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当时我是非常舍不得也不理解,如今明白父亲用意。爷爷患病,父亲从公家借600元,家里节衣缩食很快就还回去。对一些下属到家送礼的,更是严辞拒绝。一位老同志托父亲办一件事,因为在政策原则之内的,父亲帮忙办了。这位老兄送来一瓶地产白酒,父亲知道了非要退回去。妈妈说这样不妥,还是找些其他东西送过去为好。有些县里送来大米等,父亲都让送到机关食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长期主持人事劳动部门工作,没有为一位亲戚走后门安排工作。我二叔在老家是中学教员,国家干部,一直单身,父亲也没有调到到我省。这就是我的父亲,原则的有些不近人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严于律己,敢于负责,更关心下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不论军队还是地方,一些共事过的老同志们回忆起都交口称赞,感佩父亲的为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敢于坚持原则,69年在庆安了解到当地革委会超额征粮,百姓不堪重负,父亲据理力争,与军分区的领导拍了桌子,摔碎了一个算盘。后来听一位来自省直其他系统的叔叔说,从你父亲身上看到了我党关心群众,实事求是,敢于负责的好干部,大家都暗暗叫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十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号召干部年轻化。父亲多次向组织提出退休之意,有领导认为是父亲对职务有什么想法,请省委组织部长和父亲谈话,父亲明确提出给年轻同志让位。后来省委书记亲自找父亲谈安排,进省顾问委,局里任顾问组长。父亲感谢组织的照顾,提出彻底退,单位不留办公室。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坚决,父亲说“老同志退下来是历史必然,就不要给新班子添乱,要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做,我参加革命前是个老百姓,退休就再做回老百姓”。省委和组织部完全按照父亲的意见配备新班子,是对父亲投下最终的信任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以安然的心态享受退休生活,每天上午去老干部活动室与一些老同志老朋友下下围棋,下午去幼儿园接孙子先去公园玩一会儿再回家,父亲的晚年生活平静祥和幸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去世,在告别大厅上,悬挂着一位父亲生前并没有什么交往的一位叔叔送的近三丈高的挽幛,上面逎劲的八个大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对父亲最恰当的评价。</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尽心竭力工作的父亲。</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参加革命就在基层一线工作,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身上多处负伤,幸运的活了下来,没有落下严重残疾。用我当兵时指导员的话,父亲是“战争幸存者”。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所在部队是著名的冀东老13团,因形式所迫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打游击,父亲时任连队政治指导员(因为连长是位老红军,江西老表,口音当地百姓听不懂,所以发动群众,对外联络主要是父亲)所在连队出没在长城喜峰口内外山林中,听叔叔说,那一带百姓经历过抗战的老人都知道八路军有个韩济民(当时父亲的化名),是当地“李向阳”式的传奇人物。日本人知道后,把我奶奶抓去,软硬兼施逼奶奶交出儿子来。奶奶一口咬定不知道,威逼恐嚇无效,关了几天,拿小脚老太太没办法,只好放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战接近胜利,我军将日伪军一个旅包围后,军区首长派父亲去劝降,父亲时任军分区群工科长。父亲只身入虎穴,临危不惧,陈明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少将旅长毅然率部万余人枪起义。58年父亲转业到黑龙江,得知这位黄姓旅长作为民主人士在我省某厅任厅长,一次会议机会,父亲侧面询问这位老先生,还记得当年那位和你谈判的八路军干部吗?他说只记得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口才很好的年轻干部,没有认出父亲。为了不让老先生尴尬,父亲就再没有提起这件事。我问父亲只身闯敌营不害怕吗?父亲笑着说,身后有数万的八路军和民兵,有什么好怕的? 置生死度外,单刀赴会,不辱使命,父亲是我心中的大英雄,为他骄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战斗异常激烈,父亲在团指挥部打电话时,敌人的炮弹在附近爆炸而受伤,幸亏电话筒挡了一下,否则后果难料。塔山英雄团授予四纵某团,但阻击战的胜利是由四野四纵和十一纵八万多将士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取得的,父亲所在十一纵(48军)的各部队都付出巨大的牺牲。父亲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渡黄河跨长江,一路南下杀到福建武夷山区剿匪。</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父亲随参观团赴前线观摩学习,遇敌机轰炸,翻车将父亲甩出去,受了轻伤;后期因阑尾炎穿孔,经志司批准,紧急送回丹东手术,才得以脱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军队院校大部分裁撤,父亲所在炮校教职学员集体转业黑龙江,军委炮兵干部部长亲自写信,将父亲作为优秀干部介绍给黑龙江省委。辽宁想留人,任命父亲为大石桥镁矿党委书记,黑龙江不干了,两个省打起官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一生转换多个岗位,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是尽心竭力,严谨细实,坚持原则,认真负责 ,群众威信高,获上级领导和机关的好评。</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勤奋好学的父亲。</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家境贫穷,父亲只正儿八经念了一年私塾,曾祖父和爷爷教父亲一些,主要靠刻苦自学,特别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增长才干,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和领导干部。</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谨慎低调的父亲。</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非常推崇“诸葛一生为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多次给我讲这个故事。父亲做事认真负责严谨但绝不出风头。父亲主持劳动局工作,不长时间就扭转被动局面,带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团结的领导班子,全局风气焕热一新,在省委政府支持下,妥善解决知青返城就业等老大难问题,受到领导肯定,省直机关工委要宣扬和树立父亲的典型,父亲打电话谢绝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问父亲参加省里和中央领导合影,为啥总是站在最后一排的边上,父亲笑着回答,有时也站在前几排,但一些同志总要往前挤,那我只有让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年前发小谭平兄问我,董存瑞是你爸他们师(热河独立第六师)的,我很吃惊,从未听说过。过后问母亲才知道,是一个师但不是他们团的。几十年父亲从未提及,我理解父亲认为这是其他团队的战士与荣誉,不应去蹭这个热度,不为自己贴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的低调谨慎更显其高风亮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对父亲发自内心的敬重,但亦深深自责,与父亲的交流远远不够,老人家身上还有多少感人的故事不为儿女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戴着第四野战军标志式狗皮帽子。这是在平津战役中,包围北平時,在高碑店附近拍下的照片。</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31岁,正是我出生的这一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坚毅、威武、儒雅、英俊。帅呆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作为第二代军人,在石家庄高级步校学习期间,借来参加建国35周年北京国庆阅兵式的同学的83式新式军装“显摆”了一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终于找到一张父母着军装的合影,这时我还没出生。看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父亲英姿勃发,母亲眉清目秀,所以我们这些儿女帅气漂亮。</span></p> <p>和爷爷奶奶全家福。</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意外发现这张,64年父亲与省人事厅同事们一起,在拜泉县参加社教。前排中间的是父亲。</span></p> <p>北戴河疗养期间与曹志叔叔下棋。</p> <p>八十年代,父亲去南方考察调研,和张明伦叔叔在一起。</p> <p>隔代亲,享天伦之乐。</p> <p>含饴弄孙</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在悉尼。父亲劳累一辈子,只出过一次国,就是赴朝鲜战场观摩考察学习。这次来澳洲探亲才有时间游山玩水,欣赏异国风情。</span></p> <p>抗日老兵观看美军航母“小鹰”号。</p> <p>两代中国军人观“小鹰”。</p> <p>在澳洲七八个月的日子里,父母生活的十分开心,如母亲所说,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好像就在哈尔滨一样,没感觉出国。</p><p>在结束赴澳探亲时,父亲给我留下一句话,“好好和晓燕一起做生意”。</p><p>父亲在澳洲这段时间,亲眼看到我们两口子为开发市场奔忙着,看到我们的辛苦,也打内心祝福我们成功。</p><p>在机场出境口与父母告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猛然发现他的腰身不那么挺拔,歩履也没那么有力了,还有头发已经雪白,一下感觉父亲老了。我眼睛发酸,泪水在眼里打转,心里默默祈祷父亲健康长寿.......。</p> <p>2001年6月</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6月与父亲最后一张合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月末返澳前,与父亲告别时,父亲因为中风而说话口齿有些不清,但最后特别嘱咐我:“龙龙没能去美国读书的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即便有事儿批评孩子,也不能再翻这个旧账。” 谁说父亲老年痴呆了,老人目光如炬,思维清晰。我深深理解父亲对大孙子的保护与疼爱。看着可亲可敬却日渐走向衰老的父亲的一瞬间,我突然有一种想给父亲跪拜磕头的冲动,又被其他话题岔开了。谁知两个月后父亲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给我留下终生的遗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一年前回家,每晚抽空给父亲按摩,试图缓解脑栓塞后遗症,我对父亲说,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为儿不孝,不能天天在家照顾你。父亲马上说,“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就是常来信”。以后我每周至少给父亲打一个越洋电话。</span></p><p><br></p> <p>我2001年6月给父亲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父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龙龙与爷爷通话,爷爷给他留下“好好学习”的临终嘱托,龙龙把爷爷的嘱托用大字写在纸上,粘在书桌前面的墙上。龙龙牢记爷爷的嘱托,心怀大志,发奋学习,努力工作,知孝顺懂感恩,不负爷爷的厚望,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已经是两个女儿的爸爸了,可以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长期从事领导工作。但在官场中只是默默耕耘,兢兢业业埋头工作,从不投机钻营,不拉帮结派,更不屑溜须拍马和循私舞弊,有人说父亲太清高,也有人说父亲没参透为官之道。其实父亲熟读史书,又在官场浸润多年,相信以父亲的智慧怎么会不懂。他是在坚守做人的原则与底线,靠本事 ,靠党性和良心去做 。父亲他们这一代许多人亦如一股清流,是我党我国干部队伍中的主流,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他們“留的清氣滿乾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胸怀视野,他的忠诚,坚韧,勤勉,好学,俭朴与律己等等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父爱是山,不量距离;父爱是水,包容天地;父爱是风,没有承诺,却守候着雨;父爱是目光,炽炽如炬;父爱是深沉,只放心里”……。以上这段话是摘自最近读到的文章中一段话,说得好。这些年来,特别是自己荣升为父亲、爷爷级别,感受更为深刻,越发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内敛、绵长,让人回味无穷。</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孔子有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亲是我们的楷模与榜样,父亲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家风。</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感恩有这样一位好父亲,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