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海南(三)三亚大小洞天、大东海、槟榔谷、白鹭公园

仙子

<h3>再游三亚</h3> <h3>三亚是海南的地级市,简称“崖”,古称崖州。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是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旅游城市,有“东方夏威夷”之称。</h3> <h3>北纬18度的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时就有“三亚村”。1984年国务院批准三亚为县级市,1987年成为地级市。现三亚市共辖4个区,分别为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h3> <h3>三亚的美丽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说它一步一景都不为过,景点的景色就更迷人了。“大小洞天”位于三亚市区以西40公里的海滨,总面积为22.5平方公里。这里以其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号称琼崖第一山水名胜。</h3> <h3>这里犹如一幅古朴优美的山海图画,既有海山奇石,又有历史悠久的名人胜迹。</h3> <h3>道教记载,洞天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洞天之所必定是风景绝美的世外桃源。</h3> <h3>早在南宋时期,琼崖郡守周康、毛奎先后在此开山辟景,并以“海山奇观”命名。后留有《大小洞天记》,景区之名因此沿用至今。</h3> <h3>“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长约8公里的海岸线碧海连天,在幽曲的小路一端,有一块形似海龟的巨石,迎面刻有“小洞天”三个大字,这就是当年崖州郡守毛奎发现的“海山奇观”巨石仙洞,并亲笔题名“小洞天”。</h3> <h3>石下的岩洞洞口高约4尺,石洞外宽内窄,前后相通。内可容纳二、三十人。</h3> <h3>洞内四季凉爽宜人,置身洞中,仿佛人在尘世之外,俗事忘尽,别有一番情致。</h3> <h3>看,那里就是传说的仙人足迹遗痕。</h3> <h3>崖洞顶上有平地一方,临海一侧有毛奎所题的“钓台”二字,如登上钓台,背靠青山,面朝碧海,临海独钓,神仙之感定会油然而生。</h3> <h3>小洞天外大洞天,洞天就在南海边。正如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啊,大洞天就是这一方凝聚着天地灵气的山水。</h3> <h3>自唐宋以来,大小洞天就以神仙洞府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宋代著名神仙道士白玉蟾归隐于此,修建道观,并留有“仙坛”、“仙人足”等遗迹。还有传说,宋代崖州郡守王奎因开发大小洞天有功,御任时顿道成仙,飞身而去。从此,这里更成为人们向往的福地洞天。</h3> <h3>南山是座吉祥的山。这山下寿石的“寿”字为陈抟所书。字高2.15米。陈抟,号扶摇子,今安徽亳州人。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神仙道士,史称“陈抟老祖”,有《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等著作传世,对北宋影响很大。陈抟此“寿”字由人、寿、年、丰四字组成。在此昭立,寓意“寿比南山”。</h3> <h3>福寿南山,在百姓心中南山与长寿有关。中国的南山很多,但真正意义上的南山当数三亚的南山。因为这里的南山是中国最南部的山,名正言顺。另外大小洞天是道家隐居修炼的长寿之地,被视为南海的“洞天福地”。而且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海南人平均寿命最高,三亚市的人口寿命又是海南之首,所以,南山实实在在的是长寿之乡。</h3> <h3>说海南是长寿之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南山大小洞天一带分布有能成活数千年的长寿树“龙血树”。此树为灌木状,茎不分枝,树干中空,木质松软,不能做木料,甚至不能做燃料,古时称它为不材之木。正如道家所说“木以不才而终其千年,人以不为而成就有为”。据说龙血树的树皮被划破会分泌出红色的汁液,“龙血树”之名便由此而来。<br></h3> <h3>“龙血树”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属于国家的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它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现今,此树种已濒临灭迹,但在三亚南山一带却生长着三万株之多,主要集中在大小洞天,树龄逾千年的有两千多株,最长的六千年以上。福泽之地养育千年古树,神足之山修得万古精灵。“寿比南山”在这里当之无愧。</h3> <h3>大小洞天所处的南山,古称“鳌山”,远看如巨鳌浮在海面上。鳌山之巅“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模崖石壁,想独占鳌头的来许愿㕭!</h3> <h3>大小洞天还有历史悠久的名人胜迹。唐代高僧鉴真于天宝元年(742)应日本天皇之请赴日本传经,六次渡海,前5次失败。天宝七年(748)鉴真率徒35人从扬州启程第五次渡海时遇飓风,漂流万里至振州(今三亚)宁运河口(今大小洞天)一带登岸。在此居住一年,修造大云寺传经布道。之后他们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十年,为传播佛教、促进中日交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h3> <h3>这组群雕就是为纪念鉴真他们的壮举而建的,他们这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济破沧海的必胜信心是值得弘扬的。<br></h3> <h3>据有关资料记载,宋末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经常往返于琼州湾,把先进的纺棉、织棉技术带至中原大陆,留下千秋史话。</h3> <h3>江泽民于1993年来此曾题字“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h3> <h3>南海龙王别院是2004年修建的。位于鳌山腹地,正对南海。</h3> <h3>院内供奉着1.9米高的南海龙王原身像。头顶王冠生龙角,赤发长髯,手扶镇海宝剑,伟坐于海心浪涛之巅,威振海疆。兴云布雨,润济万物。</h3> <h3>室内供奉的定海神珠,据说有确保南海平安之作用。</h3> <h3>九九归一,由九只大石龟和一只小石龟组成。这是为纪念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而建的。寓指合家团圆,其乐融融。<br></h3> <h3>龟在道教文化里象征着长寿,这里取“龟”的谐音。</h3> <h3>大小洞天云深林翠,奇石洞幽,8公里的海岸线,碧波万倾。这里的景观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海图画。</h3> <h3>这里是拍摄婚纱照的天堂,俺俩来拍一张古稀照吧!😀</h3> <h3>登天梯啦!但最高那一个台阶,俺说啥也不敢上,腿肚子转筋呀!😂</h3> <h3>还是坐下稳啊!</h3> <h3>沿海铺的彩色小路犹如童话世界一般,十分漂亮。</h3> <h3>湛蓝的海水如同用颜色染了一般</h3> <h3>碧海连天远,满眼一色蓝。心抛九霄外,在此做神仙。</h3> <h3>陶醉在这梦幻的世界里,早忘了家在哪里。哈哈哈!😃😄🤪</h3> <h3>心被融化在蓝天里,梦幻琼崖!</h3> <h3>夕阳西下,来大东海游泳啦!</h3> <h3>俺下海啦,去搏击风浪喽!</h3> <h3>海里和泳池的感觉完全不同哦,这里时刻都要迎接风浪的袭击。</h3> <h3>不过,在海里游的感觉是真爽,痛快!</h3> <h3>槟榔谷景区建于1998年,位于三亚市区28公里处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h3> <h3>景区坐落在万余槟榔林海,置身于林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山谷两边层林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h3> <h3>槟榔谷景区大门十分具有民族风,大门上端正中间是黎族的万能之神大力神,寓意力量与勇敢。下面是船型屋构造。两边的牛头表示牛是黎族的吉祥物。</h3> <h3>  槟榔谷大门前的黎族歌舞表演。</h3> <h3>景区大门后面,是一幅黎族龙被屏风雕刻画。上面的图案是按照黎族古时献给朝廷贡品的龙被图案做成的。</h3> <h3>景区是黎族和苗族混居的山寨,主要展示黎族和苗族的原始文化。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古银苗家、田野黎家、花木小屋、黎苗风味街和,《槟榔•古韵》实景演出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槟榔谷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h3> <h3>到槟榔谷首先要看的是槟榔树。槟榔树最大的特点就是笔直生长,从不弯曲。看着这些挺拔屹立、冲天直上的槟榔树,顿时有一种渺小的感觉。<br></h3> <h3>槟榔是黎族文化的字符,黎族百姓视槟榔为自己民族的代表。所以,无论是重大活动还是百姓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槟榔。</h3> <h3>槟榔谷景区内展示了十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h3> <h3>“龙被”是黎族织品中的珍品,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味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棉工艺品,是黎族的贡品之一。纺织龙被的时间大约要6个月—1年,且未成年人不能参与,织出成品后还要搞庆祝活动,可见是一件很大的工程。可惜的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纺织龙被的技术已经失传了。</h3> <h3>这两位蜡像人所展示的是用脚踏机织布的情景</h3> <h3>黎族婆婆纺织黎锦是没有任何参照图案的,全靠纺织者头脑中想象的图案一针一线织出来。所以,世界上没有两块一模一样的黎锦。</h3> <h3>年近80岁的阿婆耳聪目明,每天都坐在这里一针一线的编织黎锦,竟然都不戴老花镜,我真是佩服。</h3> <h3>黄道婆是元代棉纺织家,她是松江府(今上海徐家汇)人,她在崖州居住了30多年,学习到了许多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把它带回中原推广和改进,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纺织技术,从而促进了松江一带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中心,进而为中国的纺织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h3> <h3>“树皮衣”是一种用树皮为原料,经过技术加工后的无纺织布做成的衣服。这是最原始的衣服。</h3> <h3>据说,用“见血封喉”树皮做的衣服,穿着可以百毒不侵。</h3> <h3>树皮衣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h3> <h3>黎族妇女纹身是黎族的老传统,据说是妇女一生中的大事,充满着隆重和神秘的色彩。首先,纹身的图案是部落识别的标志,决定着能否通婚,所以纹身必须在婚前,大多都在14至17岁完成。其次,也是祈福和辟邪的意愿。现在纹身者最低年龄都70多岁了,逐步就会绝迹了,这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特有文化。</h3> <h3>在槟榔谷游玩,很有趣味的是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景区播放到某段特定的音乐时,都会看到景区的所有人员,包括导游、工作人员、小商铺的从业人员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随着乐曲翩翩起舞。</h3> <h3>俺也不由自主的随着乐曲跳起来了,哈哈哈!😀😀😀</h3> <h3>甘什村(读“甘zha”村,去声),还保持着黎族原始部落的基本生活状态。</h3> <h3>船型屋是黎族的传统民居,它是以竹木、黄泥、树枝、茅草搭建而成的,形如一只倒扣在地上的船。这是黎族的祖先发明并传承的,他们在刚登上岛时没有住处的情况下,只能把船倒扣过来作为简易住所。</h3> <h3>好多黎族住房旁边都有一个这样的小屋子,叫“隆闺”。这是给过了成年礼的阿妹独自居住的。据说,晚上会有爱慕的阿哥前来对歌,阿妹喜欢就会回以歌声,不喜欢就会往外扔槟榔。</h3> <h3>甘什黎村还保持着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吃、穿、用的东西都是很传统的。</h3> <h3>屋子里没有多少光线,吃的大多是天然食品。</h3> <h3>树上那个一长串的水果叫“过江龙”,还是第一次见到呢,真想知道是什么滋味。没看见有卖的。</h3> <h3>老阿婆依然是一针一线的织着锦</h3> <h3>破旧的船型屋</h3> <h3>屋子里面在生火做饭呢</h3> <h3>老阿婆见我们来了马上起身接待我们,不过,她的话我们也听不懂。</h3> <h3>这可能是她家用来加工粮食的用具</h3> <h3>远远望去,甘什黎村就隐藏在这一片绿色的森林里,好原始的部落啊!</h3> <h3>再来看看三亚的市容市貌吧,这是三亚河的步行桥。桥的这一端是小商品街,另一端是解放路,那里商铺林立,很是热闹。</h3> <h3>在三亚我们就住在三亚河和临春河中间。这是临春河的岸边。</h3> <h3>这是临春河的步行桥</h3> <h3>站在临春河步行桥上,可远远望见漂亮的“大树公馆”,传说那是赵本山出资兴建的,不知真假。<br></h3> <h3>看那只小白鹭,孤零零的站在那里,也不知它的同伴在哪里。</h3> <h3>过了临春河步行桥就是白鹭公园了</h3> <h3>白鹭公园是个漂亮又幽静的地方,是个远离喧嚣的雅静之所,难怪白鹭选择了这里为栖息地。</h3> <h3>这大树的根又多又结实,拉着它能荡起来。</h3> <h3>好多年没骑车了,借一辆单车在这里跑上两圈,过过瘾吧,哈哈哈!</h3> <h3>公园中心的小湖只有9万平方米,叫“白鹭湖”。</h3> <h3>湖边小息,享受悠闲的时光,十分惬意。</h3> <h3>这树该修剪一下了</h3> <h3>我喜欢白鹭公园,下次再来还住这里。<br>注:这里有个别图片来自网上。</h3> <h3>  彩视:再游三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