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云飞的散文

格物致知~乔云飞

<h3>        润物无声  念兹在心<br><br>        作者/乔云飞<br><br>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八十年代,浩劫过去,百废待兴,人才青黄不接,校园师匮室倾。好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有年,我们正值青春花季有幸,鲤鱼跳龙门,成为北京商学院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我们的老师或来自工厂,或钻过牛棚......他们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无奈都年过半百,错失了人生中最好的光景,唯潜心授业,把希望尽心传承。所以,他们都低调谦和,尽其所能,而不分我们知识水平的差异,不弃我们来自偏僻农村......在我的这些老师中,刘恩禄就是其中的一位。今虽别校三十二年,他的言传身教依然为我受用,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心中。<br>         我入学时,刘老师已经是我们财务会计系的主任。我们自然是认识他的,他就未必了。偶而在校园里相遇,我们都要问一声“刘老师好”的,他总是笑眯眯地、招招手,迈着稳健的步子向着自己的方向去了。<br>         我和刘老师熟稔还是读大三时。那年,刘老师给我们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大家听说刘老师要给我们代课,个个神情肃然。现在想起来好笑:学生怕老师大约是常态?特别是官大名望高的。课堂上,刘老师也不向我们提什么问题,他讲他的,我们记我们的,老套路一般。每当课间休息,刘老师总是把我们召集到一起,主动询问听懂了没有,还有什么疑问的。接着上课,他就会说:课下我问了几名同学,看来某某问题还需要重新讲一下、某某内容还需要重新补充一下。在我的印象里,刘老师从没有点过哪个学生的名,请其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什么问题。我想,这就是刘老师的独到之处:顾及了每位学生的面子,又满足了每位学生的需求,这在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是非常适用的。<br>         记得有一次课后,刘老师邀请我们几名同学到他家吃饭:“我让你姨包了饺子,到我家改善改善伙食去。”面对老师的邀请,我们自然是诚恐诚慌,受宠若惊的。饭前,刘老师坐在带有金属扶手的单人沙发上,我们围着他,很少言语。刘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局促不安,他说:“我的孩子们都上班去了,就咱们老师学生几个。我这人有个习惯,喜欢在茶余饭后探讨点儿学问,所以就请你们来。”于是,他谈起前些时给我们布置的一篇小论文(具体题目忘了,但我写的是关于股份制的)。我们从茶桌讨论到了饭桌,又从饭桌讨论到了茶桌......记得他在谈到我写得那篇小论文时说:财务管理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不能脱离国情去生搬硬套西方的去。这件事情之后,我成了他家的常客。<br>         大三最后学期,我考完财务管理课程后就因病住院了。当我复学回来再见到刘老师,他除了问询我的病情外还说:你的财务管理考得很好,并鼓励我坚持完成学业。<br>       大四那年,我考研失利,只能选择毕业。我向他辞行,他嘱咐我:“社会上既需要研究者,也需要实践者,犹其是像你们内蒙古那些地方。” 并希望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学习,做出实绩。<br>         我毕业不久,就听说刘老师也退休了,至此失去了晤面、畅谈的机会。但从往来同学们的口中得知,刘老师依然思维敏捷,笔耕不辍,但也恬淡雅静,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本色。<br>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年轻时对此不以为然。随着年龄渐长,思考渐多,我豁然开朗了:为父给了我们血脉,为师给了我们精神,二者须臾不可分割。<br>        惊闻恩师去世,扼腕痛惜。但我想,他必是含笑去的:他已看到了桃李满天下,在延续着他的精神、他的生命。唯我等,在心中打了一个结。<br>         以此纪念刘恩禄老师。</h3> <h3>刘恩禄,原北京商学院财务会计系主任,会计学界知名学者、教授。桃李满天下,著作等其身,从大专院校的教材到专业研究者的引述,从书店货架到期刊论文,都可以找到他的身影。卒于2020年12月,享年94岁。</h3> <h3>(未经授权,不得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