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果果连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果果连长</b></p><p><br></p><p>文家市之行、原本只是随口一提而已,一场说走就走的户外形式,说复杂也不复杂,只要放空自己,抛开烦恼,释放心灵随心而行;抛开琐碎。心性单纯,目的并不重要!不带太多的杂想,只因心血来潮,也不带太多的牵挂,不求什么邂逅,一切由情绪主宰,一切与心情相关,一切和性情有!</p> 享受这份悠闲,享受途中一切过程。欣赏岁月沉淀和时间的幽深,不辜负我们不期而遇的各种光景。在人生的路上迈着温和中包含着刚健的步伐,在渐进中积累回忆和纪念,在没有追悔的期待中完成行程。才算不虚此生、不虚此行! 此行,驱车经新修建的宜慈公路在三水线分路,但快到天台时,同行的老许正好联系到她昌栗高速办的同学,邀请难却,便从天台镇分路经萍乡东源进入319国道,直奔上栗县,一路雨总是下个不停,饭后,看时间还早,因为上栗距文家市不远,说走就走,便决定还是前往,户外有时侯你特刻意为之、倒会期望、失望无法均衡,所以更多时候更恰好于说走就走这种随意形式。 <p>出上栗城区不远、便进入湖南浏阳大瑶境内,在大瑶镇分路进入去文家市的省道,回程决定经文慈公里进入宜春慈化、楠木、金瑞返回宜春,这里简要解释介绍一下文家市的由来,文家市镇因文姓在浏阳域内最先建立集市,故名文家市,位于湘赣两省三县市交界地,素有“吴楚咽喉,东南锁钥”之称,盛产花炮,也是当年秋收起义纪念地之一,而翻过镇后面的铁岩关就是宜春的慈化镇辖地,距宜春市区70多公里。</p> 这一路风雨不断,却挡不住我们的行程。车穿行在雨中,透过车窗,远处缓缓移动着雨中田垄,人家,远山,烟树,像一幅笔意绵延的山水。首先前往中和镇苍坊村己故前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故居,胡耀邦这名字生于八十年代前的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的故居位于和镇苍坊村敏溪河畔,据说始建于清未年间,已有一百多余年的历史,较早些年来过一次、那时路也没有这么好、环境也没这么好,步行一段后、便是己翻修一新的故居,如今故居旁边己先后建起了与故居连成一体的陈列室。并且在周围修建了耀邦纪念公园,纪念公园以耀邦故居为中心,分纪念参观区和游览休憩区,新建有耀邦纪念广场、耀邦同志塑像、耀邦同志纪念馆等。 故居四周群山环抱,流水潺潺,风光秀丽。胡家门口那条淙淙的小溪叫做敏溪,从东方的大围山西侧逶迤而来,就在地坪下边漂亮的画出一道弧线,转向南方而去。溪中满是张满黑色水釉的卵石,为晶莹的鱼虾提供巧妙的保护。岸边婆娑樟树浓厚的阴影里,最适合坐下来读半天书,故居是栋典型的湖南农家建筑,前有池塘,后靠青松翠竹环抱傍山而居的院落,里面另一个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柿树。黄墙青瓦,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院门朝东稍偏南,不知在风水上有什么讲究。 走进这栋土木结构的房子里,一切瞬然间静穆,静静的边走边看,似乎只有那细细的雨下在方小小的天井里,像是凝结成一行行无言的泪、目前所存的房屋是胡耀邦的曾祖父兄弟当年所共有的,中间的“泮公享堂”最高大。很干净整洁,看得出胡家当年在农村属于比较殷实的家庭。故居陈列馆为后建,有大厅塑像,分上下两层,实物些许,当年!年仅15岁的胡耀邦告别家乡,走上革命道路。这一走,就是三十年后才重回故里!诞辰八十年后,这位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濒临倒塌的故居才得以修复,如今故居开始对外免费开放。先后被湖南省地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胡耀邦纪念馆,展示他的生平,为人坦荡真诚,对人民和革命事业一片赤心,他是顺应和推动历史潮流前进的领袖,历史会铭刻他的功绩,我做为不是一个共产主义信奉者,理信看待和辨识所再展现的人物,对于其所处的时代的家事国事的态度和立场,只能用那对联来概况,“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来概括!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光明磊落,鞠躬尽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这就是胡耀邦;黄土墙、白字小青瓦,小桥流水,邻里善良、和睦,民风实在、纯朴,这就是一代伟人的故里。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己翻开新的一页!而我们己学会理性看待!尊重,敬仰,缅怀,思索,……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地方——胡耀邦故里——湖南浏阳于和镇苍坊村!!! 出耀邦故里后、这时雨停了、我们继续赶往此行另一个目的地,文家市会师馆,当年、沉沉暮云中一声霹雳,秋收起义的集结号在这里吹响。红色的乐曲在这里开始奏响,红色的希望在这里播下了种子,红色的脚步也从这里走向辉煌。曾经那段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无人能留住大江东去的过往,却永远将这地处湘赣边陲偏僻的文家市这个小镇让人民记住这里! 这时候己将近下午四点多了,可能时间原因加上雨天,纪念馆内没有几个参观者,门前的街道还是早几年的狭窄拥挤和繁华。不同的是新拨地而起的楼房多了,环境也好多了!当年红色暴动部队就是从这里经巷道进入学校的。巷壁上保存着当时书写的标语、口号。这时的纪念馆也己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列为减免门票的景点,对外开放。 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高大的门楼上是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馆名,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曾经的书院旧址仍静静地向前来的人们诉说那曾经一段段故事。书院旧址古色古香,“以文会友,为国储才”的门联风韵依旧。踏步进去便是一座古式门楼,便感悟到那庄严的气势。两边建有过路亭,照壁上当年的“暴动胜利万岁”标语赫然醒目。门楼后的校门口前坪,被两棵参天水杉掩荫。前门上方还留有“里仁学校”校名和“以文会友,为国储才”的校联。 拾级而上,进校门过天井,入讲堂正门,一尊魁梧的毛泽东全身石膏像显露出他叱咤风云的飞扬神采。穿过长廊幽径,便是当年的暴动部队的简陋住房、厨房、食堂、以及暴动前敌委员会会址、进去之后看到了里面很多秋收起义时的生活用品以及一系列纪念物。房间内的木板床、方桌、坐椅和方桌上的老式煤油灯。而后栋教室,陈列如当年——整齐的课桌、讲台、黑板,黑板右侧墙上一幅湘赣边界地区大型地图,讲台上方悬吊着一盏煤油灯,很是容易带到那个年代! 会师纪念馆中陈列着很多珍贵的曾经的文物,当然最牛的还是哪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虽然是复制品,但是仍然能够从斑驳的旗面上感受到那份天下第一的豪迈气概。这是一面鲜艳的红旗,旗面中心是一个金色的五角星,星里缀绣镰刀斧头的图案,就是这面军旗,赋予了文家市作为工农红色武装诞生地的地位。 在会师坪,谁也没有想到,当年毛泽东讲话的地方,东面一处矮墙,当年尚在读书的胡耀邦、杨勇两表兄弟趴着墙头偷看里面所发生的一切的,而当年毛泽东住房前面的一株公母同株石榴树。在暴动后仅仅结过两次果实。第一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 那些红色锋火中的事迹,还是红色故事中的人,如今都已在遥远中逝去,却永远纪录在浑厚的历史书卷中,文家市曾经见证着当年的历史。印记着红色的史迹,火的红色,是寻找信仰的源泉。抑扬顿挫,飞雪飘逸的激情年代里,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栩栩如生,一组组红色足迹在心中如影随形、翻天覆地 而文家市的今天的发展,其实就是对曾经红色故事最好的回答。红色的经典也必将万古流芳。既然,红色的希望在这里播下了种子,那么,前进的脚步也必然从这里走向辉煌。寻找红色的足迹,让人畅谈感悟,让人豪情放歌。红色的足迹的感染,心灵深处的那丝感慨,终将会把珍惜与感恩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