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里戏外(一)

苑川利

<h3>对于中国戏剧,与其说是酷爱,不如说是瞎爱。这几年上了点儿年纪,有时也想唱两口,小公鸡打鸣儿,不着调儿,杆面杖吹火,一窍不通。</h3><h3>听说京剧是国粹,博大精深。是啊!不接触则已,一接触,那怕是上一点点儿路,就觉得有滋有味,奥妙无穷,不能自抜。</h3><h3>唐孙过庭书谱云: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卑人本来不懂京剧,也没受过专业训练,根本没有资格谈论京剧。然而这几年有些戏友来我家玩玩唱唱的,让我受益匪浅,引导的我有时也不着卯啃儿的唱几句、谈论几句。通过这样相互交流,来增进戏友们的唱功和友谊。所以,今天就当是跟戏友们坐在我家热炕头上唠唠嗑吧!</h3><h3>说起来我的戏龄也不短,五六岁时就去孟仲峰庙上听戏,家里大人不让去,怕跑丢了,自己偷着跑去,也不用买票,趁检票的给人检票的当口,在他们的胳膊底下一钻就进去了。唱几天戏一场不落,就是自己太笨,不长出息,只看了个男的女的,出来进去,个个打扮的挺好看的。至于嘴里唱的什么,一句也没听出来。锣鼓净光净光的敲,胡琴吱扭吱扭的拉,也听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总以为就是瞎折腾呗,谁不会耶!回家来在自己家的土炕上,头上围上娘的头巾,身上穿上爹的大夹袄,国胜敲着大柜,小虎用两根秫桔杆穿在一起,拉着:吱吱扭扭,大花兜兜(艺术来源于生活,西皮摇板里的‘咪啦嗦嗦’可能就是来源于小虎拉的‘吱吱扭扭,大花兜兜’吧)。我依依呀呀的唱着,一台戏就这样在自家屋子里开始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儿小遗憾: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观众。你还別说,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戏儿,唱的还有滋有味!但是,就是唱完了,也不知道唱的是那一出儿。</h3><h3>到了八九岁,除了自己跑去看戏,只要奶奶有空,就想让她领着去,因为奶奶听的戏多,懂戏,一边听一边给讲道:这出是《打渔杀家》,那出叫《大登殿》。她都能讲给你听。听完了戏,给我买个大火烧吃,还买俩老包脸儿,说是回去给振山一个。我先挑一个花丽的,叫霸王,也不知道霸王是谁,反正比给振山的那个马超花丽胡稍的好看。回到家,就在我家院子里,我俩高兴的戴上老包脸儿,每人拿了一根秫秸,玩起了霸王战马超。我一不小心,把振山的手捋了个大口子,疼的他直哭,奶奶把我吓唬了一顿:‘你这孩子净瞎胡闹,那有霸王战马超这么出戏呀!’又冲着振山说:‘別嚎咧,来我给你裹上点儿,下回上庙去我给你买个韩信来,再跟他打。’</h3><h3>等我长大了才知道奶奶说的对,闹咧半天霸王和马超就不是一个朝代的人。</h3><h3>十五六岁上了初中,社会上兴起了八大样板戏。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定为八大革命样板戏。</h3><h3>红灯记主演:浩亮、刘长瑜、高玉倩、袁世海等。</h3><h3>沙家浜主演:谭元寿、洪雪飞、万一英、马长礼、周和桐等。</h3><h3>智取威虎山主演: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齐淑芳、贺永华等。</h3><h3>奇袭白虎团主演:宋玉庆、方荣翔、谢同喜、陈玉申等。</h3><h3>海港主演:李丽芳、朱文虎、剧中高志扬的扮演者是赵文奎、(李长春配唱),等。</h3><h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主演:刘庆堂、薛菁华、宋琛、李新盈、李承祥等。</h3><h3>芭蕾舞剧《白毛女》主演:史钟麒、淩桂明、欧阳云鹏、茅蕙芳、石钟琴等。</h3><h3>交响乐《沙家浜》主演:曹连生、梁美珍、林寄语等。</h3><h3>还有现代京剧《杜鹃山》、《龙江颂》、《平原作战》,三出戏虽未列入样板戏,但也拍成了电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已成为样板,</h3><h3>杜鹃山主演:杨春霞、马永安、李咏、刘桂欣等。</h3><h3>龙江颂主演:李炳淑、周云敏、李元华、马名群等。</h3><h3>平原作战主演:李光、吴钰章、高玉倩、李维康、杜再田等。</h3><h3>样板戏无论是舞台设计、音乐、唱腔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h3><h3>文化大革命过后,恢复了传统戏。我从小就对老戏有偏爱,可正是拉家带口的年纪,三个孩子上大学都需要我挣钱供给,开着模具厂,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望戏兴叹!</h3><h3>熬到了六十五岁,孩子们都有了工作,自己才有空接触京剧。一开始想从京胡入手,结果没有一个人支持。众说纷纭:‘六十多岁学京剧,简直是胡闹!’‘拉京胡等于跟木头说话,你当那么容易呀!’这些负面话不但没有打击我的积极性,反而更加激起了挑战自己的动力。谁说京胡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可偏要摸摸!但一接触,才体会到京剧的博大精深,可不是件容易事儿,需要全方位的学习和欣赏:</h3><h3>一、关汉卿:</h3><h3>一说起戏曲,首先提到的是元代被誉为曲圣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之首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种剧本,今存十八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还有《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望江亭》、《鲁斋郎》、《调风月》等作品。</h3><h3>看过《窦娥冤》这出戏的人都知道,窦娥受冤屈,愤怒喊出的唱词: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h3><h3>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h3><h3>二、京剧的兴起:</h3><h3>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又叫‘平剧’。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的音乐素材,又称‘皮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东方歌剧’。</h3><h3>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同时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切磋、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h3><h3>三、王瑶卿与‘四大名旦’:</h3><h3>说到‘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不能不提梨园‘通天教主’王瑶卿。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不仅青衣、刀马旦兼备,而且唱念做打俱佳,文武昆乱不当,艺术上博大精深。他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儿艺术的基本流派。他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会起来,创出‘花衫’,促进了旦角儿与生角儿并驾齐驱的发展。</h3><h3>因为王瑶卿博学多能、传艺有方、勇于创新,四大名旦成名后都拜王瑶卿为师。</h3><h3>梅兰芳跟王瑶卿祖上是世交,梅对王又十分钦佩尊重,王教过梅好多戏。王首创的‘花衫’,梅是最先实践者,而且最优秀。</h3><h3>梅排的《西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都是在王的指导下创排的。</h3><h3>程砚秋嗓音不太好,王恐怕一般青衣唱腔程的嗓子吃不消,于是,王就把《骂殿》、《玉堂春》、《三击掌》等戏的唱腔,改为适合程砚秋嗓子的曲调。后来戏迷们最喜爱的程派唱腔,王瑶卿先生功不可没!</h3><h3>《锁麟囊》是王和程花费了四十天功夫,反复修改制作而成的。</h3><h3>荀慧生原为梆子花旦,后来改唱京剧。王把自己首创的‘花衫’唱腔,以及自己的看家戏,传给荀慧生,并帮助荀设计了适合于‘荀派’的低回婉转、圆润柔美的一段段《四平调》、《南梆子》、《二黄快三眼》。所以人们都说:‘荀慧生的花旦戏,得王瑶卿之神髓。’</h3><h3>尚小云嗓音高亢,但吐字太死。王瑶卿帮他在高亢有力的基础上,调整为字正腔圆、节奏鲜明的唱法,形成了独特的‘尚派’。</h3><h3>尚小云初次挑班儿,王为他把场,让尚小云演出自己的拿手戏《乾坤福寿镜》,王特意改扮丫环,为尚助演。可见王诲人之用心良苦!</h3><h3>四、京剧流派的传承:</h3><h3>由于篇幅和时间关系,加之卑人知识浅薄,知之甚少,以下不便多多赘述,只捡有代表性的三两个人物举例说明即可。</h3><h3>梅兰芳梅派传人:梅葆玖、李胜素、董圆圆等。</h3><h3>尚小云尚派传人:孙明珠等。</h3><h3>程砚秋程派传人:张火丁、迟小秋、李世济等。</h3><h3>荀慧生荀派传人:孙毓敏、刘长瑜等。</h3><h3>马连良马派传人:张学津、朱宝光、冯至孝、朱强等。</h3><h3>奚啸伯奚派传人:张建国、杨志刚、欧阳中石等。</h3><h3>杨宝森杨派传人:于魁智(也宗余)等。</h3><h3>谭富英谭派传人:(谭家七代传人,前三代没立派,到第四代谭富英开始创立谭派),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增、谭正岩。</h3><h3>言菊朋言派传人:言兴朋、刘勉宗、严阵等。余叔岩余派传人:王佩瑜、李少春、于魁智(也宗杨)等。</h3><h3>高庆奎高派传人:李和曾、辛宝达、倪茂才等。</h3><h3>麒麟童周信芳麒派传人:陈少云等。</h3><h3>叶盛兰叶派传人:叶少兰、李宏图、宋小川等。</h3><h3>李多奎李派传人:李鸣岩、赵葆秀、袁慧琴等。</h3><h3>张君秋张派传人:王蓉蓉、薛亚萍、赵秀君等。</h3><h3>裘盛荣裘派传人:孟广禄、邓沐伟、康万生等。</h3><h3>花脸还有袁世海袁派、侯喜瑞侯派、郝寿臣郝派、金少山金派、何桂山何派。但流传最广的还是裘派。不在裘派的另有尚长荣(尚小云之子),杨赤(袁世海弟子)。</h3><h3>丑角儿主要只有萧长华一脉,不太分派。</h3><h3>李维康不在门派,但在京剧界号称‘金嗓子’,粉丝众多。</h3><h3>关素霜集花旦、花衫、文武小生于一身,是一名难得的奇才!</h3><h3>五、京剧的武场:</h3><h3>武场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小锣等。</h3><h3>武场的锣鼓经大概有120多种,都需要背下来,可见难度之大。</h3><h3>最常用的仅举几例说明:急急风、快冲头、圆场、四击头、五击头、乱槌、搜场、抽头、叫头、撕边、长槌、闪槌、抽丝、夺头、紧槌、收头、凤点头、望家乡、一封书、撤锣、软脆头、硬脆头,等等。</h3><h3>在京剧乐队中,鼓师不仅指挥打击乐,还得指挥全局,配合文场,有着:‘鼓为令,琴为导,其它为辅’的主从关系。一出戏,一段唱腔,节奏处理是否合适、顺畅,关键在于鼓、琴师配合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唱腔、剧情和人物的了解。其方式主要体现在‘起、承、转、合’上。</h3><h3>1、起:</h3><h3>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成功的一半。京剧传统戏唱腔开唱有两种方式:</h3><h3>一种是用固定锣鼓开唱,如:唱导板之前用《导板头》,原板开唱用《长锤夺头》,西皮慢板用《长锤》等等。</h3><h3>另一种是用俗称的‘扎多乙’鼓点开唱。如:《文昭关》里伍子胥的大段二黄三眼,鼓师在开‘扎多乙’时,不能太平淡,也不能太躁,因为演员一叫板基本上就是哭腔,这时鼓师开‘扎多乙’时,一定要表现出伍子胥当时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叹与无助而引发出这一大段慢板唱腔。</h3><h3>2、承:</h3><h3>在演唱和曲牌的演奏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板’和‘鼓楗子’来调节和控制节奏,板槽一定要准确、清脆、流畅、自然、紧凑,不能有丝毫晃动。</h3><h3>在曲牌和过门演奏时的鼓点儿叫‘鼓套子’,像筋骨一样,支撑着旋律的节奏,慢板和原板相对好打一点儿,快节奏就比较难打。比如:‘文昭关’里的《二黄快原板》“鸡鸣犬吠五更天”后面的一句过门,非常快,鼓板千万不要打满了,要作到‘鼓套子’简单、准确,与唱腔和琴乐浑然一体。</h3><h3>鼓师名家白登云先生为程砚秋伴奏的程派唱腔,丝丝相扣、舒徐疾促、刚柔相济。</h3><h3>3、转:</h3><h3>转有很多种,不管是那一种,上下段落的自然过渡,都要顺。武场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演员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段落的转接、唱念做舞之间的相互衔接,舞台和演员情绪气氛的烘托与转换等,多用武场的锣鼓贯穿一体。</h3><h3>4、合:</h3><h3>合即‘收’,一般在唱腔和曲牌结束时,要有意识的向后做一点儿,给人以终止感。</h3><h3>总之,起承转合不是单一的,都要互相关联。</h3><h3>六、京剧的文场:</h3><h3>文场的作用主要是为演唱伴奏与配合表演用的场景音乐。</h3><h3>文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笛子、唢呐等等。</h3><h3>1、以京胡为主的弦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以伴奏:二黄、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为主。</h3><h3>2、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笛、笙。以伴奏京剧中的昆曲、吹腔、杂腔小调及京剧中所用的细吹曲牌。</h3><h3>3、一对唢呐在京剧中用途很广,能吹奏曲牌,亦能为歌唱伴奏、群唱或独唱的大字曲牌、唢呐二黄以及杂调中的南锣、云苏调等都用唢呐伴奏,还兼吹马嘶、鸡鸣等音响效果。</h3><h3>4、海笛子能吹曲牌,能伴奏歌唱。如:《夜奔》、《挑华车》等,属于武戏的昆曲剧目,都用此演奏。</h3><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