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p> <p class="ql-block">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段故事。话说珠三角渔民用薯莨浸泡渔网时发现渔网变得坚挺耐用,他们将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后,发现也能像渔网那样坚挺,加之沾染上的河泥能使衣服发出黑色的光亮,而且衣服越穿越柔软耐用,因此渔民在浸泡渔网时也开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久而久之这种特殊的地域性纱绸制品就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珠江水系出海口,其中主干流西江、北江从广西、湖南之崇山峻岭之间涌出,途经数百里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带,到达中山、南海、顺德,同时主干流分成无数支流,形成河涌交错如网,流速更加缓慢,河床下细润无沙之泥层逐渐沉积,形成丰富的晒莨技艺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它富含亚铁离子,颜色灰黑,无恶臭味,手感细腻,不含影响使用的杂物。同时,河涌两岸多是平坦之地,到处可以种植青草以形成晒莨技艺的主要场地——“晒地”。</p> <p class="ql-block">香云纱的制作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与阳光、泥土、植被、河水等自然元素密不可分。不可控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香云纱生产的周期与产量,这也使成品更加珍贵。</p> <p class="ql-block">工艺流程:坯绸准备→薯莨液制备→浸莨水→晒莨→洒莨水→一次封莨水→一次煮绸→二次封莨水→二次煮绸→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过泥→清洗河泥→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摊雾</p> <p class="ql-block">薯莨汁液主要成份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和“过河泥”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黑色沉淀物,凝结在制作绸缎的表面。香云纱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晒莨技艺另一主要原料——薯莨,在高要、禄步、新兴等地之山麓,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香云纱的晒制过程对阳光和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阳光,草地,薯莨,河泥,缺一不可。一年之中只有清明节至中秋节这段时间适合。而在这半年时间里,需要完成三洗九蒸十八晒共几十道工序,然后在日出之前涂泥(过乌)。</p> <p class="ql-block">浸莨</p><p class="ql-block">把已准备好的绸缎放入浸莨用的水槽中,用最浓的薯莨水(称「头过水」)浸过绸面,并不断用手翻动。其浓度比例,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师傅才懂,他们根据每天工作的进度和数量,随时调节薯莨汁的浓度,这种调配全凭常年积累的实践经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洒莨水</p><p class="ql-block">绸匹晒干后,用桶盛莨水喷洒到绸匹上,如是重复好几遍,使染色更均匀。洒莨水的工匠有点像杂技演员,表演着某种行进间扎马步的功夫。洒莨水后还要用蒲叶帚扫匀,工匠像手着画笔一样,在天地之间创作,画面颇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为使其变得柔软,这是还需要一个叫“滩雾”的工序:将绸疋落日西沉后平摊在草地上,草根吸收了地里的水分,滋润到草身,绸疋由此也吸收了草身的水分而软化。晒莨过程至此已全部完成。最后卷绸、码尺、整装入库存放。至此,一匹完美的香云纱布料就这样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踢竹</p><p class="ql-block">面料在草场铺开后要用竹竿固定。待日晒充分,经验丰富的匠人将竹竿收回。只需用脚向上一踢,竹竿即被纳入臂弯,被称为「踢竹」。轻巧的技术背后,是反反复复的辛苦训练。</p> <p class="ql-block">卷绸</p><p class="ql-block">整个晒莨场上可同时操作的布料最多可达百匹,每一匹长度在20米上下。要在短时间内铺展与收纳数量与体积如此庞大的布料,且要保证整齐,全仰仗「卷绸」的工夫。力量、速度、幅度,都需依靠经验。展开的布料在匠人的操作下,只需十几秒,即被重新折叠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