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面积很广,需要坐电动车游览。在已经发掘的遗址中,我们重点观看了南城墙遗址、反山古墓遗址和莫角山宫殿遗址。由于对良渚文化了解不多,加上碎片化的印象,看后没有引起浓厚兴趣。所幸良渚博物馆把那些断简残篇连在一起,复原了良渚文化脉络,使我有了穿越历史的感觉。良渚古城文化是华夏文明初始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距今已经五千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历史断代,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开始于公元前二零七零年,至今已经四千多年。而良渚古城遗址建立早于夏朝将近一千年,即新石器后期,应该是从氏族社会走向城邦文明时期。由于年代已久,保存下来典籍寥寥,只能从考古发掘中,复原当时社会形态与组织规制,良渚古城遗址对研究五千年前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城邦出现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良渚遗址是现今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长一千八百米,宽一千五百米,城墙宽四十米到六十米,用石块奠基,黄土夯实。所用的石头和黄土,有人计算过,需要一万人用四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建设如此巨大工程,如果没有高度集权、精心规划、统筹组织、长期营建是很难完成的。宫殿的出现说明等级制度已经非常明确,以部落首领为最高权力的王权已经形成。从发掘墓葬看出,贫民陪葬品只有少许陶器,而贵族有大量玉器和丝织品,最高部落酋长还有精美的权力象征的玉钺,由此可见,脱胎于氏族社会的城邦文明已经点燃了华夏灿烂文明的火炬。</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明首先反映在农耕文化上,不仅有了良好的水利系统,河沟纵横,既能防洪灌溉,又能运输,而且水稻开始大面积种植,以犁耕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工具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仅余杭茅山遗址就发现了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稻田,在莫角山附近一处仓储区发现二十多万斤炭化稻谷。墓葬中的丝织品成为种桑养蚕最有力的证据,杭嘉湖平原丝织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以前。丝绸是中国古文明的一张名片,从唐宋开始对外贸易,成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出口物资。</p> <p class="ql-block">从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文物来看,手工业已经与农业分离,如丝绸加工,玉器加工等。大量玉器有,玉琮、玉壁、玉钺,玉镯、玉管、玉珠,形状各异,表面光滑细腻,线条清晰,花纹精美,孔洞圆润。难以置信的是,五千年前没有机械,靠手工是怎么切割、打磨出这样精美的玉器?根据研究分析,有三种方式:第一,为直接式。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 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为全遮盖式,在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通过 " 软玉法 " 处理,把线槽内软化玉清除干净,形成软化图案线条。第三,半遮盖式,以形成减地法浅浮雕。不论是那种方式,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凭着智慧、自信、坚韧和勤劳,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p> <p class="ql-block">理清了良渚文明脉络,找到了中华文明的坐标,应当为文明古国而骄傲。可是,现实生活中就有那么一些人,觉得祖国哪儿哪儿都不顺眼,跑到国外献媚说,下了飞机空气都是甜的。这种现象虽不普遍,却令人呕心。做一个泱泱大国的子民会丢你面子吗?何必要妄自菲薄。更有甚者,有人企图全盘否认华夏文明,称崖山后,华夏文明就不复存在了。果真这样吗?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包藏祸心,还是极端无知。历史上确实曾有几个外族统治,但都没有割断文脉,另起炉灶,反而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弘扬光大了华夏文明。虽然文化有国家,地域和民族属性,而华夏文明独树一帜,包容兼蓄,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坚韧性,五千年连绵不绝,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2020.11.27</p> <p class="ql-block">文字/听雨</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