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游记

城北徐公

<p class="ql-block">望海楼</p> <p class="ql-block">碑石</p> <p class="ql-block">地雕</p> <p class="ql-block">州城墙</p> <p class="ql-block">文正广场</p> <p class="ql-block">五相树</p> <p class="ql-block">文会堂</p> <p class="ql-block">四泰石</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游记</p><p class="ql-block"> 徐丙根</p><p class="ql-block">&nbsp; 身为泰州人,却很少逛过泰州城。印象中,真正初进泰州城(那时,我们把进泰州城叫作“上街”),应该是临小学毕业之际。</p><p class="ql-block"> 所谓“真正进城”,是指除儿时不记事的岁月里,也许曾随某长辈搭乘小帮船(乌篷船,只能坐三五人或五六人,不能再多)去过泰州,但正因不记事,也不确定是否真的去过。</p><p class="ql-block"> 印象深刻的原因就在于,还是1978年五六月份,小学快毕业了,班主任耿老师突然决定带全班学生去泰州东方红照相馆拍毕业照。这个决定也许未经校长同意,反正成行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留下美好的记忆,老师要求所有的男生都穿白衬衫。我长这么大,还从没穿过白衬衫,而且,我的衣服大多是哥哥穿剩的,那时的哥哥比我高。农村有言:新老大,旧老二,修修补补给老三,说的就是孩子们的衣服可以由大到小一个接一个地穿下去,直到不能再穿。所以,我就借了别人的白衬衫。我哥有白衬衫,于是我就把他的借给了我同学。那时的五六月份,天已经很热,我们步行到很远的时属港口公社刘庄大队码头乘轮船去的泰州,就这样开启了人生首次泰州之行……</p><p class="ql-block"> 印象较为清晰的另一次泰州之行应该是上初中时,为了筹钱交学费,父母就让我跟姐姐一道坐船去泰州下坝(现胡锦涛旧居稻河景区处)卖黄豆,所得的钱用于交学费,如果有剩余则归我自己零用。还有一次是陪同妹妹和妹婿去泰州拍结婚照时去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便是我离开泰州去南京上学前为数不多的几次泰州行。除了完成去泰州的既定目标任务外,亦不过去了泰州一百、泰山公园,其余各处未曾涉足。</p><p class="ql-block">某年月日,时值大雪节气,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泰州名景——望海楼。胡锦涛前总书记卸任后,曾亲临于此,带着他儿时的记忆无限深情地登楼,对闻讯而来的泰州人民说了句“乡亲们好,谢谢你们”便已哽咽,观之甚为动容。于是,决定务必寻伟人之踪迹,寄思乡之恋情。</p><p class="ql-block"> 谢过文昌阁之笑迎,前行不远便来到了望海楼景区。其实人们所说的望海楼,实指望海楼景区,而景区地域较广,景点众多且内涵丰富,望海楼仅是景区之一角。此行没有刻意地选择路线,完全是信步其中。</p><p class="ql-block"> 竹林,虽是随处可见,然此处竹林却是独特,独特之处在于她充满了人文气息。竹林前有一棵连理树,通幽的林中间或树一块诗碑,一共隐藏着20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泰州的诗词。所以,此竹林被官方命名为“碑苑”。就碑文内容而言,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和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的传世佳作。而写碑文之人乃是重建望海楼时,市政府公开筛选本地书法名人、大家,招录后确定的。因此,亦代表了当代泰州的一种应时文范。20个碑文通览之后,你会发现,碑文有篆、隶、草、楷、行等几种字体,而且书法形式竟无一雷同,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与望海楼景区隔岸相望的南面,是另一景区凤城河的一大景观三水湾。三水湾是一个三面环水的生态岛,又叫凤凰岛生态园。三水湾的水穿过观礼台,流到景区,此时的太阳刚刚睡醒,一个火红的星球恰好被从树丛中捕捉到。如此日出美景岂能放过?于是,穿过树丛,来到河边。更美的景象立即呈现眼前——水面倒映着火球,对岸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亦有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和塔吊。尤令游客激动不已的是,时不时地会有两只鹭鸟掠水而过,并冲着我们愉悦地叫上几声。由于只顾着欣赏美景,却忘了拍摄下双飞鸟儿戏湖水的镜头。忽然想到,别人觉得甚为遗憾,我倒认为有遗憾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离开水岸,旁边有一处地雕图。从地雕图上可见泰州是一个四方城,最外面一圈是护城河,将城墙包围其中。地雕图正前方为州城遗址,是泰州仅存的一段老城墙。泰州州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通令,沿海各县拆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城墙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敌人占据的一个有利地形。1939年8月,除现在仅存的这段遗址外,其余州城基本被全部拆除。站在城墙下仰望望海楼,望海楼高大、壮美,线条流畅,外观三层回廊,显得古朴、高雅。楼顶匾额“领江淮雄风”由解放前中共泰州第一任县委书记彭冲题书。远去的历史不应为现代的市民遗忘,保护了她便是保存了祖辈留下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穿过竹林,一块巨大的碑石立即跃入眼帘,碑石上镌刻着“五相流芳”四个篆字。与碑石相对而立的是一棵高约5米的奇特的红果冬青树,说它奇特,奇就奇在该树同一个树根上却生长了五个躯干,正所谓一树五子,形如人掌,四季常青。相传宋朝时泰州曾诞生或走出过五位名相,分别是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富弼、韩琦,据悉后人为了纪念这五位名相,就将该树命名为“五相树”,寓意五相流芳。碑石上的“五相流芳”四个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所书,碑文则由市政府招录的乡贤肖仁所撰。为五相树和碑文做背景的则是后人描述的滕子京和范仲淹唱和的一块浮雕场景,浮雕上分别雕刻了滕子京、范仲淹、周孟阳、胡瑷、富弼等五人,故名“五贤唱和”。</p><p class="ql-block"> 五相树只是侧景,树的右侧方为正景,乃是一广场,名为“文正广场”。广场正中间竖立着范仲淹的巨幅铜像,范仲淹先生目光所注为与其铜像对面而立的、横卧于三水河滩上的一块上书先生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型石刻。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曾应邀为他撰写了《岳阳楼记》,文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石刻靠河的一面则刻着“文正广场”四个大字,“文正”乃范仲淹的字。平时的广场是市民健身活动的场所,来到广场时,是上午7:00左右,恰逢大批市民正在广场中随着乐曲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铜像背后便是很有古人文气息的房屋或建筑,远观恢弘大气,近前可见门楼上的“文会堂”三个鎏金大字。据史料记载,公元1023年,范仲淹来泰州监西溪盐场,滕子京任泰州军事通判。当时两个人在泰州结识了本地人胡瑗、周孟阳和在泰州景德禅院读书的富弼。他们五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吟诗唱和。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就取“以文会友”之义,在州署内修筑了“文会堂”作为吟唱游乐的场所。上文所提“五贤唱和”浮雕,便是他们五人吟诗唱和的真实场景写照。范仲淹还特地为文会堂作了一首《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以纪胜会。然因时间关系未能入堂细览。</p><p class="ql-block"> 离开文正广场,眼前突现一块巨石,上刻四个红色“泰”字。汉字“泰”自有寓意:原来,汉字“泰”上面是“三”,下面是“水”,而“人”则处于三水之中。三水,指长江、淮河、黄海,而泰州恰好地处这三个江、河、海的交汇之处,真乃祥泰之州。自古以来,她孕育了三泰大地的无数杰出人物,保佑着三泰人民永远幸福、安详、美好!</p><p class="ql-block"> 泰石上的四个“泰”字分别为四任国家领导人的手迹,面对泰石,上左为江泽民手迹,上中为毛泽东手迹,上右为邓小平手迹;下面正对游客的为胡锦涛手迹。这四任领导人都与泰州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毛泽东在1926年党的机关报《响导》周刊上就提到了泰州森森庄农民的抗租斗争,邓小平的女婿就是泰州朱庄人,江泽民的姐姐一直常住在泰州,至于胡锦涛与泰州的渊源就更加深刻了,他生在泰州,长在泰州。</p><p class="ql-block"> 正在默默解读“泰”字寓意之时,忽然想起今事缠身,时不她待。无奈何,只得匆匆而别。望海楼虽览其中之数景,然亦使人流连忘返。游中之缺憾,必补偿于不久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