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却被3000守军挡住,这个神童有点倒霉

小鹿文史观

<p class="ql-block">古代战争,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役。</p><p class="ql-block">因此当时的战争场景十分惨烈,几乎是用人数来堆叠战争的胜利。故而军事家孙武有云:</p><p class="ql-block"><i>“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i></p><p class="ql-block"><i>可见敌我双方</i>的兵力差距,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有一些战役能以少胜多,才更加地难能可贵。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曾改变了历史走向。</p><p class="ql-block">可令人意外的是,同样是在三国时代,却出现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战役。据正史记载:东吴名将率二十万大军征讨新城,却被三千守军给挡住了。这其中的差距,不是五倍,也不是十倍,而是将近70倍。</p><p class="ql-block">更有意思的是,做出如此“辣眼”操作的东吴名将,还是历史上颇为有名的神童诸葛恪。</p><p class="ql-block"><b>少年神童</b></p><p class="ql-block">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不仅是蜀相诸葛亮的秦亲大哥,还是东吴重臣之一,深受孙权器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诸葛恪,从小便表露出了他的聪明。</p><p class="ql-block">东吴流传了这么一件趣事,见于《古今概谈》:说是在一次宴会中,诸葛瑾被孙权调侃为脸长。于是后者还命人牵来了一条长脸的毛驴,上书“诸葛子瑜”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年幼的诸葛恪见到后,便恳请孙权,要在上方加上两个字。得到孙权允诺之后,诸葛恪又在纸条上面加了“之驴”二字。写完之后,他立即拜服在地,称多谢主公送了他父亲一头毛驴,于是“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p><p class="ql-block">虽说这件事的真伪有待考证,但正史中的诸葛恪,的确少有才名,人人见之皆为其称颂。就连孙权也评价他说:</p><p class="ql-block"><i>“蓝田生玉,真不虚也。”</i></p><p class="ql-block"><i>可谁都没有想到,这位神童</i>在长大之后,竟然落得了个稀里糊涂的结局。</p><p class="ql-block">孙权去世之前,召诸葛恪为辅政大臣。在少帝孙亮继位后,诸葛恪被拜为太傅。后者在执政前期,也的确做了不少正事。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p><p class="ql-block"><i>“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i></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诸葛恪又在东兴一战中获得大胜,于是他的名望又更进了一步。只可惜,从这时起,诸葛恪便生出了轻敌之心。</p><p class="ql-block">想来也是,少年成名的诸葛恪,一路顺风顺水,在治理朝政时得到上下称颂;在抵御外敌时同样表现优异。故而此时的诸葛恪,开始变得骄纵自大。</p><p class="ql-block"><b>新城惨败</b></p><p class="ql-block">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的野心在膨胀之后,开始进行了伐魏大业。或许在他看来,曹魏武将之中,也没多少了不起的。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p><p class="ql-block"><i>“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i></p><p class="ql-block"><i>这里明确</i>写道:诸葛恪讨伐新城,带了二十多万大军。当时镇守合肥新城的,是一个藉藉无名的牙门将,叫做张特。倘若没有这次新城之战,恐怕他的名字也不会见于史书。</p><p class="ql-block">料谁都没有想到:张特虽然只有三千兵马,却依旧死守住了新城。而吴军当时的情形,却是有些凄惨:</p><p class="ql-block"><i>“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作,欲斩之,自是莫敢言。”</i></p><p class="ql-block">眼见诸葛恪久久无法取得寸进之功,他的政敌孙峻等人,开始在朝中肆意攻讦于他。再加上长期征战对于百姓的压迫,导致诸葛恪接连收到好几道诏书。无奈之下,他只好率军而回。</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难免有人会问:诸葛恪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却被三千兵马抵挡住,真的可归咎于他自身能力不足吗?</p><p class="ql-block"><b>失利原因</b></p><p class="ql-block">在笔者看来,诸葛恪的确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从东兴之战来看:诸葛恪拥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在新城之战中,他却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大。</p><p class="ql-block">对于他人建议,诸葛恪这个聪明人甚至几度恼羞成怒。比如名将朱异,在提出反对意见后,便立即被夺了兵权。</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从客观原因上来看:导致诸葛恪新城失败的因素,还有地理与疫病两个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首先,合肥新城是江淮地区的咽喉要地,位于长江中上游。而诸葛恪攻打新城,却是逆流而上。如此一来,便在地理位置上吃了大亏。当年孙权四次讨伐合肥,也同样受此因素影响。</p><p class="ql-block">其次,从东吴大军的表现来看,当时正值春夏交替之际,正是疫病横生之时。在江南地区,曾爆发过多起大规模瘟疫。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孙权进攻逍遥津,乃至吕蒙、蒋钦等人病故,都是疫病的受害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结局凄凉</b></p><p class="ql-block">可不管怎么说,诸葛恪二十万大军被三千兵马抵挡住了,也是个颇为耻辱的事情。让诸葛恪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失利还在发酵:孙峻等人借机发难,竟然在一次宴会中诛杀了诸葛恪。</p><p class="ql-block">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同时代名将邓艾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p><p class="ql-block"><i>“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i></p><p class="ql-block">昔日那个神童,最终以这样的方式死去,实在叫人感慨。</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古今概谈》、《三国志》</p><p class="ql-block">文:古老的小鹿 / 图:来自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