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回家了!

马天堂

<p><b> 按语:</b>我制作的纳光祖老师《回家的路》美篇发出后,受到纳老师生前故交、同学、同事和学生的关注与点评。在此,我谨向各位长者和师友们表达谢意!</p><p> 诗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岁月的天空中,我们任何一个人注定是被时光挥拂而去的那朵浮云;在人生际遇中似乎没有一个人是全美的无憾的。在精神情感的浩淼烟波中,也没有谁不是孤寂的。其实,我们都是游子。游离于自我期许之外,游走在多维空间之中,游浮于历史尘埃之下,游移于现实无奈之间;我每于山巅看落日、每于窗前对夕晖,总会被诸种的美好所吸引,遂想及过去,想到故人。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所见所知、所求所遇者多乎哉?不多也!那些让你感念不忘的人或令你喜欣心底的事总是不多的。就是这并不多的缘中人快意事,也往往不及表达点什么,就匆匆远我们而去,一如那抹静好的斜阳。</p><p> 纳光祖先生,是一位从教他乡的游子,是我们许多人敬重的故人。在我,他是仰止的老师、慈祥的父辈。冥冥之中的巧合,让我找寻到那篇20年前他的短文《回家的路》。顷读之下,潸然泪下。于是,我专程到资料室查阅了他的遗作,共计12篇。发表的时间是2000年9月6日至2001年10月6日。其中,散文4篇,言论8篇。全部是刊载于《固原日报》上的。其间,他到过固原一趟,我陪他去二十里铺拱北。他说,想写些回忆,先练练笔。虽然这些文字都很短,但质朴平和、纯净简洁,真是文如其人。我将他的遗文整理了一个目录、选录三篇,撰写了一点文字,定名为《老师,你回家了》。适值2020年岁尾,权作共同记忆的留存,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祝福所有心怀感念的关注,祝福纳老师的亲人和故交,祝福即将来临的新年!</p> <p><b> 纳老师遗作三篇</b></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回家的路</span></p><p> 那是1970年,我被分配到学校工作刚两年,多么盼望回一趟老家。好不容易盼到放暑假,准备和妻子一起到老家永宁看望父母亲。</p><p> 那时海原没有直达银川的班车,只能绕道走。选好了起程的时间,第一天从海原树台乡红井村骑自行车到海原县城;第二天从海城到兴仁镇,住一晚;第三天到中卫县城住在老同学家;第四天从中卫坐火车到银川,再坐公共汽车到老城已经天黑了,登记住进旅社;第五天再从银川到永宁。从海原到永宁要走五天。回到家向父母诉说回家路途的艰难,不仅使人心里难过。母亲说:“你们那个地方太远了,想去看看你,也没办法走。真是想人不想路。”直到1979年在区物资局工作的舅舅找了一个海原到银川拉水泥的便车,才把我父母亲拉到海原,这算是家里人第一次来看望我。</p><p> 现在全宁夏的公路一天一个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从海原到银川只需四五个小时。就拿海原到银川来说,每天向银川发两趟班车。出租车面的随叫随到。</p><p>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这对宁南山区来说意义重大。随着路网建设步伐加快,宁南山区交通落后的状况大为改观。公路畅通了,人们通过与大山外面世界的接触,改变了观念,增强了致富信心,输入了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今日的西海固已不是30年前的西海固,一切都在变,向更新更美更快的方向变化着。走银川的路不再那么遥远了。</p><p> 现在回一趟老家永宁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说走就走,来去自由。但是我的父母已经辞世了。每当想及总有些黯然伤神。</p><p> (2000年11月9日《固原日报》)</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终身从事教育事业</span></p><p> 1985年那年,我在“教书育人”这片土地上耕耘已有十余年了。当时我得知当年和我一块分配来的30多名大学生已经返回家乡或大城市,有的已经改行,我的心中不由一颤。老同学会面,问你现在在哪里高就,我说我在山区教书,有人对我惊讶道:“你怎么还‘安全窝’在那儿呢?帮你活动活动吧!”我感谢老同学的真诚!但没有接受这份“同情”——我不后悔我的选择。</p><p> 我身边的老师们为我做出了榜样,他们中有北京人、上海人、天津人……有两鬓如霜的老教师,青春留在了讲台,岁月带走了红颜,一生心血播撒在祖国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人民教师是祖国建设的基石,是人梯。教师的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只要看到学生成才,便有着无限的欢乐与满足。</p><p> 那年我带高二毕业班的课,各科老师早来晚走带学生拼搏,多辛苦啊!带语文的陈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自己掏钱为所带课的班级买电视机,坚持让学生每天收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作文坚持学生轮流批改,教师再逐一批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很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1986年高考中,升学率达62%,成为这所学校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年。</p><p> 老师,你的音容笑貌我永远忘不了。这是学生离别母校对我说的一句深情的话,这时我便感到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回报。所以,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p><p> 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是崇高师德的基石。那年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慎将七枚针吞下肚去,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立刻让那位学生平躺在架子车上,亲自拉到医院。一拍片子,针已快进入胃部,再迟疑就有生命危险。当时学生家长不在,需要担保、出钱,我就毫不迟疑地签字多历筹措钱,一直守到凌晨二点,手术顺利进行完了,学生脱离了危险。至今这七枚生绣的针我仍然保存着。</p><p> 爱学生、爱事业,教师的爱心神圣崇高,这爱是建立在尽职尽责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上。正因为如此,教师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尊敬与信任。去年在二十年校庆(注,2000年海原回中20年校庆)大会上,83、85、86届毕业生给我们这些才教师披红献花,当时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我可爱的学生们,你们没有忘记你们的老师。</p><p> 现在30多个寒暑交替,毕业合影照已经装满十几个相册,娄不清的学生离开了学校,上大学的、当教师的、参军的、当记者的、经商的……有的确实做出了令我们引以自豪的成绩。“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时刻留在我耳边,令我欣慰与满足。</p><p> 我,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年年月月天天在教育园地中耕耘。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教育事业。我始终以自己是一个人民教师而感到荣幸和自豪。</p><p> (2000年9月6日《固原日报》)</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nbsp; 由篮球架想到的</span></p><p> 每天出入学校,看到学生们在篮球场内生龙活虎地打篮球,他们对篮板、篮环很熟悉,跳起来投篮姿势很优美,总希望多投几个。这不禁启发我做如此想象,假若把篮球架放到我们胸部那么高,人们拿起球来随便往里一丢,不费吹灰之力可以个个投中。这样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还有趣味吗?反之如果把篮球架放到五层楼那么高,即使球艺出类拔萃的国手,恐怕也难有把握投中,那么又有什么趣味?又怎能收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呢?看来篮球架的高度设定也是大有学问的,起码是总结了古今中外的经验,经过了科学论证后,设定的最恰当的高度,它使一般人不易个个投中,又使一般人经过努力可以投中。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人都来参加此项运动,使人们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p><p> 大小道理都有一致性。比如我们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提出教学计划不也应该是这样吗?提要求不能过低,要结合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实际,要恰如其分,量力而行。既不要降低要求,只提一个不花很大力气就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也不可提一个一时无力达到的高指标。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和各科教学的性质,完成任务的条件,提一个既是经过奋斗后可以达到的,又必须是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的计划要求。伸手可摘的果子得到了也不可贵,跳死了也攀不着的果子,对人同样是没有诱惑的。只有努力着跳几下可以得到的果子,才是我们应该确定规划和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设定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规划时,一定要有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p><p> (2000年11月30日《固原日报》)</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纳老师和他的遗文</b></p><p> 从剪报本上读到我的高中老师纳光祖先生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回家的路》,全文不到700字。读着读着泪水就止不住地流淌下来。查了一下,刊载于2000年11月9日的《固原日报》,一晃20年过去了。</p><p> 短文是我当编辑时编发的。老师的文字当然优先了,且是反映海原交通条件发展变化的。文中说,现在坐班车四、五个小时就能到家乡,而他刚来海原那些年回家要走五天呢。短文平实简洁,那时并未读出深意。</p><p> “现在回一趟老家永宁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说走就走,来去自由。但是我的父母已经辞世了。每当想及总有些黯然伤神。”那时老师就我而今这般年岁。读文思人,阴阳两隔!看来识得真味是需要时间沉淀的。</p><p> 我的伤怀就在——路方便了,可曾让老师思念并折腾五天去看望的亲人呢?叨咕着“想人不想路”的母亲,托亲戚搭便车于11年后才首次来看望他的父亲。子欲养而亲不留。老师是说交通,更是在说游子胸怀间的歉疚之情。</p><p> 说来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有天读杨占武先生《纳家户访古》,和他说及纳老师讲其先祖的事,大类《访古》所说,我曾写入一文章中。翻腾了几天,也未找到那篇文章,却意外找到纳老师这篇短文的剪报,遂到资料室查阅具体。</p><p> 冥冥中的巧合是需要珍重的。周末,午起,小净。将纳老师《回家的路》录入,作简短注释,制成美篇,发朋友圈。一个下午,阅读转发量数千。他的学生、同事和同学纷纷深情留言。这让我再次热泪长流。 </p><p> “老师回家了!曾经回家的路,那么遥远,那么熬煎。美好与珍贵,在西海固,在我心田。总在缅想您的韶华流金、温润敦厚和无私付出。老师回家了!在深厚土层下,向父母倾诉思念。”这是一位学生的感言。</p><p> 半夜,起床。还有几篇,是我从资料室找到用手机拍的。逐一阅读,选了《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和《由蓝球架想到的》。一是从教记录,一是治教感言。加上《回家的路》。有广陵遗响况味,取名“纳老师遗作三篇”。</p><p> 《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中说,同学听说他还在山区教书,想帮他调回,他拒绝了。他说,不后悔自已的选择。只要看到学生成长,便有无限欢乐与满足。他还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教育事业”。</p><p> 《由篮球架想到的》是纳老师治校的一则感言。他看到孩子生龙活虎打篮球,就想到倘若篮环放置齐胸或置于五层楼高,还会有趣味和诱惑吗?由此想,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既要体现高度又必须实事求是。</p><p> 两篇文字都很短,前者不到千字,后者大约5、6百字。一读之下,让人难忘。他的从教生活充满感情,在他的笔下,教育首先就是爱,让学生在爱的呵护下成长。他的感言,是有感而发、通畅平和、道理讲得很透。</p><p> 读其文想斯人。纳老师是我高中数学老师。说来惭愧,我的数学用他话说“娃娃鼻子一模糊”。但是,他从未放弃和看不上我们,总是尽全力而为、循循善诱。一再说娃娃偏科就吃大亏,考分“捡到篮儿里都是菜”。</p><p> 人到知命之年,总会回想过去,怀念那些在我们生命历履中的寄惠者。纳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少言敦厚、亲善和蔼,对每位学生都充满真诚爱护,即使是批评,也幽默风趣,满含对学生的尊重。这点印象尤其深。</p><p> 那年春天,他来固原。我陪他去二十铺拱北。我们坐在山坡上,就着凉水啃馍头,像父亲待儿子那般,跟我讲他的先世、遭际和内心苦乐。起身,见我身上爬了一个小蜱虫,他就上下找,还拢起我的头发查看许久。</p><p> 那年夏天,我搬家到固原前,带着儿女去看纳老师。他突然就那样憔悴沧老,头发几乎全白了,一直丰满黝黑的面庞显得削瘦而枯黄,屋里有些散乱和凄寂。他经历老来丧子的悲恸,泪水止不住流淌。</p><p> 特别感谢鹏举先生。设若没有他支持,也许没有这珍贵的记忆留存。那时,我编的是新闻版,老师的文字有些是散文,是不宜纯新闻版块的。他是编前会主持者,说换个汤头(指开个栏目)发。由此,刊出老师的多篇文字。</p><p> 美篇发出后,鹏举先生配段文字转发。他说,“我的初中老师纳光祖,去世有年矣,每每想起,其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读《回家的路》“百感交集,百味杂陈,泪不能止……”我这才知道,鹏举兄也是纳老师的学生。</p><p> 回家的路,曾经那么遥远;思亲的情,总是那么浓烈。把一生奉献给海原教育事业的纳老师,终于叶落归根,回到了他的家乡——永宁纳家户,回到了他一直深以歉疚的父母身边。老师,你回家了!</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