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谜……清河县三道海子巨石堆

冰川

相对于布尔津县的喀纳斯湖及富蕴县的可可托海,同样处于阿勒泰地区的清河县三道海子却鲜有人知。其实,据我作为一个外行人看来,无论是从文化含量或者神秘指数来看,后者的都远远胜于前者。 清河县因“青格里河”流经域内而得名。“青格里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水向西流”,流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最终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清河县位于准葛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南麓,西边与富蕴县为邻,南边连接着昌吉州的奇台县,东北方与蒙古国接壤。这里一向以地理位置独特,各种资源富集,民风纯朴而闻名于世。 这里不仅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还有以草原石人,古栈道,古墓葬群,鹿石,岩画以及“天外来客”集落陨石等自然景观。其中尤以距县城110公里的三道海子最具代表性。 这里所说的‘’海子‘’,其实就是稍具规模的湖泊,因为新疆地区普遍缺水,同时又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所以当地人亲近水的情感强烈,把稍大一点湖泊甚至于水塘都称为“海子”。 三道海子位于清河县查干郭勒乡海拔2675米左右的高山上,因高山洼地中有三个由小河串连在一起的湖泊而得名。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花海子(其巴尔库勒)、中海子(沃尔特库勒)、边海子(切特勒库勒)。这三个海子都是由高山雪水和山泉水汇集而成。在三道海子周围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各种形态的石圈、石堆以及石棺墓50余座。位于花海子边的巨石堆最具代表性,巨石堆环水而建,结构独特,气势恢宏,使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人深感震惊。 据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统一的意见,该巨石堆修筑的时间应在3000年以前。巨石堆所用的长宽约30~70厘米,厚10~20厘米的片石,是先人从500米外的石山上取来的。这座小山都是由一层层的片石构成,采用时只需把大片的石料敲碎即可。那座山至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半边山被开凿掉的痕迹,山下还存有成堆的已被采下但还没运走的片石。 巨石堆呈圆丘状,顶高15米,底座直径76米,在巨石堆的东西南北方向各筑有一条长66~70米的片石路,在四条片石路的顶端还筑有6~7米宽的下 沉式圆形外圈。从高处俯瞰,巨石堆、放射状片石路及原型外圈恰似一个巨大的车轮或者麦田圈, 而石堆则位于车轴的位置。 据专家测算,巨石堆的用石量约20000立方,全部占地约10亩。依3000年前的发展状况,全靠马拉人扛,每年按4~5个月的施工期,从500米外运来如此巨大数量的石料,至少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如此浩大的工程, 耗费如此数量的人力、财力,绝非一般的群体所能为。 巨石堆是何时、何人所建,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历时十数年,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何用,有何寓意?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道难解的谜题。 截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这个千古之谜,大致有如下四种见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座雄伟的太阳神殿,推测修筑年代在青铜器时代或者早期铁器时代。 第二种意见认为,它是目前所知的新疆地区古代最高,最大的一座陵墓,就其规模来看,应该是一座皇陵。更具体的说应该是成吉思汗之孙,成吉思汗帝国第三代大汗贵由汗之陵墓。 第三种意见认为,根据墓葬形制,墓前石碑及片石上的旱藻推算,巨石堆的年代比贵由汗(1206~1248)卒年早2000年左右,故应该是游牧于阿尔泰山脉北部的古代赛人的王陵。 第四种意见认为,距巨石堆500米处的一座山有一半被改造过,巨石堆旁山陵极有可能是世界千古之谜——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而三道海子巨石堆则是古代赛人或是同类的遗存,很有可能是模仿不明飞行物降落点遗址建造的。先民们认为,这些图案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葬入这些图案中,可以把灵魂带上天。 时至今日,围绕巨石堆的各种见解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各种意见中,陵墓说较为占优,理由是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也有多座类似的石堆,俄罗斯还曾对其中一座相当于三道海子巨石堆十分之一的石堆进行了开挖,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等文物。而图瓦共和国和三道海子同属古代斯基泰文化区域,后因蒙古国的建立而才被分割开。 上个世纪,我国的考古人员也曾在石堆的西侧边缘了进行过钻探,但钻头钻下去不久就发生左右摇摆,说明下面仍是片石的,并最终被卡住,钻头拔出后石堆出现了塌陷,说明下面有空腔。塌陷的凹坑至今仍清晰可见。自此,国家叫停了对巨石堆的一切开发企图。 所有这些都更增加了巨石堆的神秘色彩。 我不是专家 ,除了对石堆神秘的种种猜测之外,更多的是欣赏三道海子风光宏观的宏伟磅礴与微观的精致秀美。 几年前我曾来过一趟三道海子,正是它的这种神秘与秀美深深地吸引着我,并驱使我再次走进这道山谷。当年来时就是清河县的这位旅游局长给做的向导,此次来又承蒙他来再次给我们做向导并盛情接待我们,感到十分亲切,又十分感动!焦局长不仅仪表堂堂,酷像俄罗斯人,而且热情豪爽,博学多才,对清河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历史现状都捻熟于心。听听他既专业又深情,还不乏风趣的介绍,真是眼界大开,受益匪浅。他不但对三道海子的一切都很熟悉,就是石堆前石碑上的各种图案,他几乎都可做出详细的、令人信服的讲解,看来他对草原石人文化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他们是在试图从水中捞一种体长1厘米左右,通体晶莹透明的“仙女虾”,这种小虾的学名是“枝额虫”,生命周期只有2~3个月。因为它通体透明,所以在水里游很不容易看到。有时想想,这么短暂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就是长达半年多的严寒冬季,这个地区有时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0度,如此弱小的生物,它怎么能渡过严冬,第二年夏天又重新活跃于这小水塘中。大自然真是奇妙无比! 这种长在石头上像铁锈一样的东西叫旱藻,专家学者正是根据它们来推测石堆的年龄的。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曾把石堆上的片石搬下来砌成羊圈,后来文物保护部门曾考虑把这些石头再搬上石堆,后来经研究还是维持原状好,一方面是它并没对巨石堆造成实质性损坏,另一方面这样也有利于研究巨石堆的变化过程。所以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