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琐忆

王忠义

<p class="ql-block">  还是上小学时看了第一部小说,叫《闪闪的红星》。一下子就被小说讲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如痴如狂捧着书看,一刻也不愿放下。小主人公潘冬子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我的心,仿佛自己幻化成了潘冬子,与他共同经历着苦难与奋斗,胜利和喜悦。 </p><p class="ql-block"> 看完这一部小说,极大地激起我看小说的欲望,在那个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年代,真像在焦枯的沙漠中找到了一股清冽的甘泉,尽我所能找来各种小说如饥似渴地阅读。 </p><p class="ql-block"> “文革”一开始,几乎把所有的文学作品当作“封、资、修”的“四旧”给批判收缴了。运动的高峰期稍平息,书店里陆续开始销售一些被认为政治上没什么问题的小说,如反映战争题材的巜桐柏英雄》《激战无名川》,反映农村题材的《艳阳天》《金光大道》,反映少儿题材的《向阳院的故事》《新来的小石柱》等等。每出一本马上买来看,买不起的就借来看,强烈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p><p class="ql-block"> 公开出版的小说看完了,就找同学借家里私藏的看。大量的是建国后出版的歌颂党、歌颂人民战争的小说,《红日》《晋阳秋》《烈火金刚》《长城烟尘》,苏联小说巜铁流》《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典传奇《说唐》《说岳全传》等等,每一部我都看得热血沸腾,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 </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重新出版发行了四大名著。记得《水浒传》到第71回梁山好汉排完坐次就结束了,这样的结局皆大欢喜。删掉后面的章回,据说是因为宋江当了投降派,受朝廷招安,去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了。你宋江本身就是农民起义军,反过来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做了封建朝廷的帮凶,是不符合“杀了那皇帝老儿”初衷的,被删掉也是当时意识形态保护农民革命形象的需要。 </p><p class="ql-block"> 当时听大人说,毛主席说过不看《红楼梦》只能算半个中国人,为了做一个完整的中国人,一次次拿起巜红楼梦》,可就是读不下去。近两年买了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的大字原版的,才勉强看了一遍。但对书中众多的人物关系始终是混乱不清的,也不愿细细深究了。至于另几大名著倒是饶有兴味地读完了,有的还找来不同版本的看了几遍。 </p><p class="ql-block"> 还看过一部小说没有封皮,没头没尾缺了很多页,讲述的是南方小姑娘海英身怀理想,自愿支边建设新疆的故事,在与洪水等自然灾害搏斗中,致使耳聋身瘫,但她以坚定的意志,乐观的精神战胜病魔,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她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很多年以后借来一本《军队的女儿》看时,才知道原来看过的小说叫这个名字。 </p><p class="ql-block"> “文革”接近尾声时,没学什么文化课也高中毕业了,唯一的出路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下乡前父亲的工作单位为我们几个下乡的子女开了欢送会,并赠送给我们两本内蒙本土作家写的小说《边城风雪》和《草原新牧民》,鼓励我们扎根牧区,做一名合格的草原新牧民。 </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以后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中外小说。三年时光,小说伴我度过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也伴我偷偷地度过了许多上课时间。那时认识了雨果莫泊桑司汤达大仲马巴尔扎克等一大批老外。 </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最初被称为伤痕文学的短篇小说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只要是报刋杂志发表的,一篇都不想错过。与那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感受那些忧伤的岁月,一起迎接灿烂的阳光。 </p><p class="ql-block"> 是物极必反吗?也可能是阅读兴趣转移,再往后当海量的长中短篇小说像潮水般涌来,令人目不睱接时,反而很少看小说了,只是听说哪部获茅盾文学奖了才找来看看。可是除了《平凡的世界》等少数几部外,再也提不起看小说的兴趣了。 </p><p class="ql-block"> 随大流看了《沧浪之水》《接待办主任》等几部所谓官场小说,觉得有的作者还是熟悉官场、深谙官场之道的,对囿于那个环境中的人和事的叙述描写,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有近在咫尺之感。 </p><p class="ql-block"> 通过看小说使我增长了知识,知道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世界,也能更坦然地面对世间百态。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