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采访经历

阿小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不敢写这件事,怕人家说我吹牛:</p><p class="ql-block"> 一个从省城来的记者到农村去采访一个养殖大户。介绍完经验后,这个养殖大户说:“我就是从这本书上学来的技术。”而这本书恰好就是记者写的。当地陪同记者采访的同志说:这太让人意外了,一定要写篇文章,这是绝好题材。</p><p class="ql-block"> 这个记者就是我。</p><p class="ql-block"> 不过现在不怕有人说我吹牛了,因为已经没人表扬我、奖励我、提拔我了。</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兴起,万元户成为一个勤劳致富的代名词,农民对各种新品种、新技术如饥似渴。作为一家省级报社农业编辑部,我们因势利导,除了在报纸上介绍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外,还邀请了众多专家为农民举办新技术培训班。人气最旺的当属人工养鳖技术培训班。</p><p class="ql-block"> 鳖,俗称甲鱼,有些地方还将其称为“王八”,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常被人们作为滋补品食用。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鳖以野外捕捉为主。但随着需求的增加,环境的恶化,野生资源几乎枯竭。70年代末、80年代初,外省有一科研院所开展了鳖的人工繁殖研究且获得成功,还有农民甚至开展了人工养鳖试验。</p><p class="ql-block"> 因为本省人工养鳖还是空白,为此我们跨省请来了一位养鳖师傅 ,举办培训班请他传授养鳖技术。不曾想培训班异常火爆,报名人数竟达六千多人。那时,电视机还是稀罕物,没有电脑、网络,更没有网课、直播一说,无奈我们只得将培训班改成函授班,以尽可能满足更多农户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办函授班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教材。可那位养鳖师傅让他面对面对农民讲讲如何养鳖倒也可以,但要让他有条理、有理论依据的整理出函授班教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办这个人工养鳖技术培训班的主意是我出的,这个养鳖师傅是我请来的,而我又是农村部负责养殖业的记者、编辑(当时我们是采编合一),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意外落在我的头上。</p><p class="ql-block"> 不得已,我专门跑到那个养鳖大户的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跑到研究所9请教鳖人工繁殖研究的专家教授,参考大量的专业技术书籍和国外资料,终于完成从鳖的生活习性、鳖池的建造,到鳖的养殖管理、人工繁殖,以及鳖的疾病防治、捕捞和运输等一整套人工养殖技术,作为函授班教材印发给各地学员,由此拉开了我省大规模人工养鳖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85年,华东六省一市的七家科技出版社联合出版《专业户万有问答丛书》,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作序,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中国农科院院长卢良恕为顾问。我编写的《人工养鳖技术》,作为《丛书》系列之一,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单独出版发行。这也成为这套《丛书》中唯一的不是由专家教授编写,而是由记者编写的一本专业书籍。</p> <p class="ql-block">  工作中的这个意外,竟让我从“杂家”,变成了“专家”。</p><p class="ql-block"> 更意外的还是以后的一次采访。</p><p class="ql-block"> 作为报社的记者,写教材、出书都是副业,采访报道才是主业。而且采访报道农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是当时我们报纸的一个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函授班后大概一两年,我去某个县采访,听县科委的同志介绍说,他们县里有个养鳖专业户特别有名,人称“养鳖大王”。于是我们骑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到了那个养鳖大王的养鳖场。</p><p class="ql-block"> 养鳖场规模确实很大,但鳖的死亡率也很高。其原因是那个养殖户在养鳖池四周垒起许多石头,鳖在石头缝里爬进爬出难免会磨破背上的膜。而池里鳖的养殖密度又大,水质很难控制,导致不少鳖因皮肤感染而死。</p><p class="ql-block"> 我问那个养鳖户,为什么要在养鳖池的四周垒这么多石头?他说他原来是捉鳖为生,常能在石头缝里捉到鳖,所以他以为鳖喜欢在石头缝里生长。</p><p class="ql-block"> “这不一样,野外鳖密度不会这么大,一般不会因挤来挤去磨破皮肤。而且野外水质也好一些,鳖的皮肤不容易感染。”</p><p class="ql-block"> 我们边说边回到他家。我随口问道:“你从哪里学的养鳖技术?”</p><p class="ql-block"> 他从桌子上翻出一本书。“我就是看这本书学的。”</p><p class="ql-block"> 我一看,正是我写的那本《人工养鳖技术》。我递给他一张名片,笑着说:“这本书就是我写的?”</p><p class="ql-block"> 那位养鳖户看了看我的名片,又看了看那本书的作者,喜出望外,一定要留我们吃饭,让我再讲讲那本书中他还没有完全领会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陪同我采访的县科委同志见证了全部过程,非常感慨:原本是报社记者采访“养鳖大王”,想在报纸上介绍“养鳖大王”的经验。不曾想这个“养鳖大王”的技术是从这个记者写的书中学来的,这太让人意外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但事情过去多年,现在想起这事还是有点小小的自豪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