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张老照片 四十人偶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b style="font-size: 22px;"> 封保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庭几经搬迁,一张四十年前的老照片依然陪伴在我的身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老照片的价值体现</b></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体合影,拍摄时间1980年12月29日,拍摄背景为北京市朝阳区区委招待所大楼,由北京大北转机摄影。照片画面净尺寸57cm×16.8cm,横批38.8cm×2cm。照片上的与会人员分三排,前排座姿,后第二、三排为站立,共计84人。本文作者为后排右11。尽管历经四十年,照片除了右下侧14cm处有近2cm的断裂和延伸裂纹,几乎与新品无异。会议如此重要、照片品相如此之好,实为业界之珍品。</p><p class="ql-block"> 在照片前排就座的有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艺术局、艺术教育局等部门的领导,其中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曹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原中宣部副部长、作协副主席贺敬之;原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魏峙;著名作家、诗人、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活动家、原中国剧协常务副主席赵寻;原文化部副部长吴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导虞哲光等等,他们的名字,有的早已如雷贯耳,闻名于世。如此众多的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大咖与全国各地木偶皮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共筹学会成立大计实属罕见。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久远,参加会议的有很多领导、前辈已经无法辨认其姓名,有的已经离世,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极大的怀念之情,同时此帧照片的价值亦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老照片的情感回顾</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木偶学会成立大会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史上备受瞩目的盛事,也经历了我们木偶人当家作主的难忘经历。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木偶皮影艺术工作者代表四十余人。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艺术局、艺术教育局及有关单位的领导曹禺、金山、吴雪、赵寻、戴碧湘、李超、孙浩然、牧虹、阮若珊、韩林波等出席了1980年12月22上午的开幕式。</p><p class="ql-block"> 提及曹禺,在学生时代,就曾经读过《雷雨》、《日出》等戏剧名作,曹禺的名字可谓是没齿难忘,听说今天的开幕式是曹禺主持,当时坐在台下听会的我,踮起脚根,倾耳注目,期待这位东方“莎士比亚”的出场。眨眼间,一位身着中装,拄着拐棍,国字脸庞,满头乌发的人健步走来,“曹禺,曹禺,他就是曹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竟然与邻座喊出了声响!瞬间,我满脑子的“雷雨雷雨”、“日出日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曹禺,完成话剧《雷雨》的创作才23岁啊!</p><p class="ql-block"> 曹禺先生在开幕式大会的致词中,没有寒暄,直插主题,没有客套,谦虚和蔼。他的“舞台美术为戏剧的演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是无名英雄”的话语,顿时在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心想这些高层领导人如此熟悉我们底层人员的工作,是对我们的赞扬和鼓励啊!</p><p class="ql-block"> 曹禺先生明确指出,“木偶、皮影拥有很多观众,而且还多次出国,为国争光……”。他对木偶皮影艺术工作的关心不是停留在会议报告中的,记得在1981年4月20日至5月10日"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编导座谈会"在扬州召开期间,曹禺亲临会议现场并讲话,他一再叮嘱我们要扩大木偶皮影艺术的宣传,扩大木偶皮影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期间,扬州木偶剧团在扬州汶河小学演出木偶戏,年近八旬的曹禺先生和夫人李玉如还亲自深入学校的演出现场,陪伴小朋友们观看了木偶戏,现场气氛热烈,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曹禺先生还曾为木偶戏艺术题词“神奇的木偶艺术,华夏之光”。</p> <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赵寻先生的讲话使我记忆犹新,他说这次会议是空前的盛会,这在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史上要写上重重的一笔。说来也有缘,会议时隔十年之久,我们扬州木偶剧团在日本演出大型木偶剧《三国志》,适逢中国戏剧家代表团访日,年近七旬的赵寻团长、常香玉副团长在百忙之中,于1990年11月3日下午6时10分,专门来到东京涉谷区代代木我们的演出剧场,赵寻先生向大家问候的同时还对我们传承中国的木偶艺术表示慰问和感谢,勉励大家为了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的努力。我能在木偶学会成立十年后与赵寻先生在国外再次见面感到无比高兴,赵寻先生还笑着对我说,“你是搞舞台美术木偶制作的吧”,可见赵寻先生对小小木偶的情感和印象是多么深刻啊!</p> <p class="ql-block"> 常香玉副团长非常知晓当年的扬州木偶在河南巡演数年之久,并询问“有没有到郑州演出过啊?”当回答“没有”时,她风趣地笑着说“难怪没有看上”。现场气氛,至今历历在目,永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老照片的沧桑巨变</b></p><p class="ql-block"> 说来学会成立四十年来的变化真大,木偶界的形势、木偶人观念、木偶艺术的变化等等,与四十年的今天是无法比拟的。首先,木偶人的地位提高了,上海木偶剧团的陈为群在发言中说道,有一部分青年人对木偶这项艺术的事业心不强,说木头人吃不开,木偶团中的男青年讨不进媳妇,而姑娘都外跑。可如今,上海戏剧学院招收木偶专业都成了香饽饽,录取比例竟然升至惹人难以置信的千人比一;扬州木偶剧团仅美工组就有本科以上学历5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没有学会组织、没有刊物,对内对外的宣传交流难免带来一些不便和尴尬。福建龙溪木偶剧团的陈锦堂介绍他们在加拿大演出,外国友人找他们索要资料,他们只好送一本武汉杂技团的资料。如今,通信发文、宣传交流等等,互联网全部搞定;陕西木偶剧团的刘士刚还向大家介绍了当年在风祥县有的老太太从三、四十里外赶来县城看戏,用两只鸡换一张戏票的趣闻,更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艺术家干了一辈了木偶戏,有很多连个名分都没有,而如今在很多大学校园、展厅场馆常现“木偶专家教授”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学会成立掠影</b></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十天预备会的讨论、调研,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于1980年12月29下午宣告成立。 </p><p class="ql-block"> 会 长:虞哲光</p><p class="ql-block"> 副会长:何德润 杨 烽 洪 冰 路景达 余所亚 林 堃 </p><p class="ql-block"> 秘书长:林 堃(兼)</p><p class="ql-block"> 副秘书长:冯书祥</p><p class="ql-block"> 虞哲光先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创办并领导了上海第一个木偶戏剧团。代表作《原始人》、《东郭先生》、《打猎记》;所著《木偶戏艺术》开中国木偶制作研究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虞哲光:“我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厂里让我成为与全国木偶皮影团体联系的桥梁,过去做的不好感到惭愧,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事实上,中国木偶皮影学会自成立那天起,就没有停止对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的领导,四十年来,学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专业展演评比、大型展演活动,辅导、培训、咨询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活动。在党中央对传统文化极其关心、木偶皮影艺术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的形势下,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正不断展现不惑之年之光彩!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倍受世人瞩目!愿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四十年的成长经历永存并发扬光大!愿四十年的珍贵影像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