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江小故宫:李氏宗祠

李光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宗祠怀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光明 湖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清建筑古祠堂,祭拜先人一炷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数载艰辛怀往事,百年风雨话沧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浮野岭花常在,雁过秋空夜未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丕振家风承祖德,西平后裔竞辉煌。</p><p class="ql-block">(德清祖介冰公十八嗣孙传毅光明氏撰于庚子小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氏宗祠解说词</p><p class="ql-block">一、正门口</p><p class="ql-block">欢迎大家来到李氏宗祠。李氏宗祠系明清古建筑,为冷水江市、娄底市和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建于清光绪年间,二进式砖木结构,建筑设计精美,飞檐流角,雕梁画栋。整座祠宇高墙雄立,从选基到用料、结构布局,都非常考究,有“湘中第一祠”之美誉,称为冷水江“民间小故宫”。</p> <p class="ql-block">二、正门口</p><p class="ql-block">我国许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但李氏宗祠却坐西朝东而建,这其中隐藏着诸多文化符号:其一,族谱记载,李氏为大唐名将西平忠武王李晟之后。宋末元初李氏迁湘始祖仲章公携六子从江西吉安府入湘占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东主要是为了让李氏族人永远不要忘记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清公等先人坟墓都安葬在祠堂之东,故祠堂朝东为的就是提醒族人不要忘记祖先,这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和崇拜;其三,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生长靠太阳,祠堂向东也是希望家族朝气蓬勃,家庭和睦,人丁兴旺。李氏宗祠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坐落在凤凰山下,平面呈四合院,前为牌楼,中为天井,后为正堂,两边是厢房。主楼三层,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是冷水江市和娄底市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祠。</p> <p class="ql-block">三、正门口</p><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年间,连溪李氏六世祖德清公为避兵祸,携同妻儿子女从连溪牛角冲(今冷水江永兴村)逆溪水而上迁居“张福缘”(今冷水江中连乡福元村)。“张福缘”的地名是纪念肇基始祖德清公而得名,因李氏族人最早到“张福缘”定居的是六世祖德清公,是他第一个开张,德清祖认为这是他的福气,更是李氏子孙之缘分。从此,李氏在此繁衍生息,故至今李氏族人仍喜欢沿用旧地名“张福缘”。“张福缘”作为古地名,在《李氏族谱》中存在有600多年的历史。李氏宗祠又名“介冰公祠”,德清祖字介冰,“介冰”为“戒兵”的谐音,就是“戒兵止武”热爱和平之意。</p> <p class="ql-block">四、正门口</p><p class="ql-block">宗祠于戊子年(1888年)开始筹建,庚子年(1900年)竣工,到辛丑年(1901年)正式启用,历时13年。外姓人将李氏宗祠称为张福缘祠堂或李家祠堂,而李氏族人则称之为陇西堂、介冰公祠。相传,1882年湖南宁乡县“恩进士”李学真(号藕苏)乡试考取秀才,特地回到祖籍地“新化张福缘”祭祖,见老家无宗祠祭祀,并与滴水的焱华浣溪公和众宗长商议修建介冰公祠,全族达到共识,族人捐资出工出力,于1888年开始动工修建。祠堂距今已有120年历史,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的维修,现镶嵌于祠堂正门上方“李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是冷水江波月诗社社长李谟高先生亲笔书写。据考证,晚清民国时期,仅冷水江境内就有李氏三大房共六座祠堂,如今唯一只有“张福缘”李氏宗祠孤零零地保存了下来,即使在破除“四旧”的文革时期也未曾遭受大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五、正门口</p><p class="ql-block">正门入口牌楼其实就是一座“孝节牌坊”,石门的上方有唐太宗、秦叔宝、尉迟敬德、魏征丞相、八路神仙、太上老君等人物和龙狮、麒麟、凤鸟、鲤鱼等动物浮雕和众多红色小灯笼。所有建筑的砖雕、石刻、木雕、壁画、彩绘都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鱼虫鸟兽和花卉草木等图案,动植物栩栩如生,人物惟妙惟肖。旧时安排专人打扫,按时上香烧纸,供奉祖先,祠内整日香烟袅袅,檀香扑鼻,宁静肃穆。祠堂配有排水、采光、防火等设施,功能俱全。祠堂基石皆为青石,砖为青砖,木材是当地的古木,从粗直的梁柱可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而且艰巨。建筑工程汇聚了当时邵阳、新化两地的能工巧匠,祠堂四周建有高高的风火墙,马头形墙头很是讲究,一些墙头和屋瓦已长了很深的草木。祠堂正门为一丈多高的全青石拱形门,由一块半圆形和二块长条形巨石镶嵌而成,石门上还刻着一幅晚清秀才浣溪公撰写的门联:“派衍平泉恪守先人矩矱,书藏柱下宏开后代衣冠。”对仗相当工整,字体刚劲有力,风雨不侵。门的周围分别雕刻着“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石刻图案。</p> <p class="ql-block">六、正门入口戏台下</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正门入口走进祠堂,上边就是戏台,戏台下边道路两边竖立着许多的石碑。这些碑刻有民国的,也有90年代的和现在的,《介冰公祠序》这碑雕琢于民国21年,本来光绪年宗祠完工就有碑的,但只是功德碑,没有《序》。宁乡藕苏先生晚年回到新化张福缘,见宗祠无记述修建宗祠的《序言》,认为有点遗憾,故撰文《介冰公祠序》,以昭后人。故将原碑文字全部凿平,将《序》补刻之,因此碑石厚度比其他几块略薄,其余几块碑都是后来维修宗祠的功德碑了。</p> <p class="ql-block">七、大天井</p><p class="ql-block">穿过戏台下边通道,我们来到祠堂天井。站立在天井中向正堂上方仰视,但见正堂前檐悬挂着从清朝道光年间到时民国时期皇帝和政府所赐的七块木制匾额,从右至左分别是:文魁、恩进士、钦点主政、中宪大夫、京察院、钦点翰林、陆军少将。前边六块匾额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李氏族人出过众多秀才、举人和进士,其中文魁(举人)、钦点主政(正六品)、中宪大夫(正四品)、京察院这几块匾是宁乡县李新庄赠匾,新庄公辈名先声,先字辈,是咸丰年(1853年)进士,二甲一榜第97名;“恩进士(贡生)”匾,是宁乡李学真赠匾,他惇字辈,是宁乡县试第一名,藕苏先生同时也是“宁乡四髯”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的老师;钦点翰林匾是新化西江湾李郁华赠匾,他是光绪年间的翰林(文职从二品),“李翰林卖宝庆码头”的故事主角就是他;陆军少将匾是渣渡李纯白赠匾,纯白字明心,叙字辈,黄埔五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编17师第12旅参谋长。听老辈们传,李氏族人非常重视教育。在解放前,族中子弟在祠堂内习文练武,家族请私塾先生到祠堂教学,先生吃住皆在祠内,凡李氏族人学习刻苦而家庭贫困者从不收费,由李氏家族供其上学,至到考取功名为止。从这诸多木制匾额中可看出李氏族人继承了江西老表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耕读家风。</p> <p class="ql-block">八、大天井</p><p class="ql-block">正方形天井中央同时可站立二百余人,井面由无数几何图案青石板拼砌而成,既通风又消水融雪,天井周围有青石条砌成的排水道,百年来从不淤塞,雨水全部从“五孔铜钱”图案的石刻排水口流出,排水通畅。解放前,天井中放置有两个大水缸,水缸可以养鱼和作饭,还可用于消防。天井正中方形青石雕有圆形盆景图案,方中有圆,有“天圆地方”之说,圆盆里有石刻蛟龙、螃蟹和鱼虾,如石盆藏水,则鱼虾、螃蟹仿佛在水中游动;过去原本龙头昂首离地高出天井半尺,但现在看不到龙首了。传说由于石匠雕刻水平很高,将石龙雕刻的象真龙一样,致使雷神震怒而将龙首炸断。</p> <p class="ql-block">九、大天井</p><p class="ql-block">天井南北对称分布有客厢房十八间,最大的一间客房同时可睡三十六人,厢房与厨房之间的通道分别建有“迎曦门”、“挹爽门”二个石拱门,字迹历百十年仍清晰可见。祠堂建筑由上等巨木支撑,横梁连接。木梁上精雕细缕着祥云图案,上盖青瓦,瓦檐由灰泥砣垫起,看上去气派非凡。天井四周的檐柱与楼层的结合部是木雕的龙头与凤头,雨水可顺着龙头与凤头滴落至水沟。因为李氏是帝王之姓,历史上皇帝、皇后人数众多,所以是允许使用龙凤饰品的。</p> <p class="ql-block">十、正堂</p><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走过天井,前边就是正堂了。正厅堂安置有神龛,台面上从高向低摆排着六世祖介冰公等列祖列宗的神位,正堂上方悬着“尊祖敬宗”、“昭兹来浒”、“穆乃在位”等木制巨匾,左昭右穆,左边只能安放长房、次房逝世先人的牌位,右边为三房、四房先人的灵位,昭穆有序。四周粗大梁柱挂有李氏历代族人所书楹联,例如:“源出陇西,将相王侯留史册;脉承江右,诗书礼义振家声。”正厅两边墙上仍遗有“忠孝廉节”四个一人高的大字。榜书“忠孝廉节”拓本为宋丞相文天祥手迹,乃宗祠“镇祠之宝”,拓字由宁乡县族人藕苏先生从岳麓书院花银请回。藕苏学真氏为“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及“中共一大代表”之一何叔衡的老师,先生同窗好友弟子众多,其通过在岳麓书院教学的同乡,在书院的忠孝廉节堂将宋信国公文天祥的榜书拓印成本,带回祖藉地“张福缘”并用于宗祠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正殿神龛下面是“囚禁室”,主要用来囚禁违反族规的族中子弟,如屡教不改者可以按族人制定的族规家法处置,情节严重者甚至送押官府或“沉塘”处死,但是百年来官府和家族从未处死过族中子弟,当地也从没出过人命官司。从这可看出当地的民风十分淳朴和李氏家法之严。</p> <p class="ql-block">十一、戏台</p><p class="ql-block">正门入口上方建有戏台子,过去戏台两侧悬挂着钟鼓,在祠堂祭祖仪式时会撞钟敲鼓,钟鼓声响彻云霄;戏台天花板斗项呈“阴阳八卦太极图”一层一层往上逐渐缩小,斗顶又叫“八卦顶”,象喇叭一样起到天然音响效果,站立戏台演唱与说话,声音宏亮,不必使用扩音设备;抬头仰望斗顶,仿佛进入一座木质空心宝塔,自然光线柔和并且流畅,立体感非常强烈,着实让人惊叹!戏台背景是“福禄寿”三星,两旁竖着一幅古代对联:角徵宫商漫调仙乐声声妙,旦生净丑巧演人情步步精。横批“肃瘟和鸣”,许多人对“瘟”字不解,认为“瘟”字是错别字。余认真一查,原来正确的是“肃雍和鸣”,为了避讳才将“雍”改成“瘟”字的(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于是“肃雍和鸣”不得不改为“肃瘟和鸣”。“肃雍和鸣”意为严肃、庄重、和谐之声。语出《诗经》“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诗出《周颂》)。那是说,肃雍和鸣之声,先祖才能听到。戏台两边是演出人员休息和扮妆的场所,墙上还遗有戏班演出时的几处清晰字迹:仁和班应本家之邀到此演出,光绪丁未年;另外还有辛丑年的。</p> <p class="ql-block">十二、戏台</p><p class="ql-block">戏台飞檐翘角,古朴凝重,每年正月、清明和介冰公生日,族人都要举行祭祖仪式,排场很大,包括远在宁乡的族人都会齐聚,按辈分先后跪拜祖先,然后鸣炮奏乐、摆宴唱大戏,热闹非凡。族人嫁娶也在祠堂举行,女子出嫁时身穿嫁衣、头戴凤冠,在祠内行辞祖仪式,最后在“八音锣鼓”及乐手的护送下坐花轿出亲;娶入女子则在祠堂成亲拜堂和行参祖仪式,成婚男女要拜天拜地拜祖宗拜长辈,置办大厨,演唱大戏,热闹三天,接受族人祝贺。</p> <p class="ql-block">十三、曾拜访或借宿李氏宗祠的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1、李 文(1905-1977)</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字质吾,号作斌(或作彬)。湖南新化龙溪铺人。岳云中学和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参加东征和北伐。1927年后升至师长。“七七”事变后,参与淞沪抗战,豫东兰封战役,升九十军军长。1943年任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后历任华北"剿匪"副总司令、第四兵团司令、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团司令。1949年在四川成都被解放军俘虏。1950年逃至香港。后赴台湾。1977年4月20日病逝。</p><p class="ql-block">(李文尚未六岁启蒙,私塾先生乃名师,认为文年龄幼小,未至上学年龄,拒其入学。故出对联"曹子建才高八斗”,李文出口对之"李作斌志在四方"。先生大惊,破例收文为学生)</p> <p class="ql-block">2、李举毅</p><p class="ql-block">民间也叫李主一,新化李氏大族长,龙溪铺人,李文之父。曾是轿夫出身,在锡矿山有矿井。民国新化四大乡绅之一,1949年逃往台湾。</p><p class="ql-block">(李举毅、李文父子为修筑邵阳至新化公路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与张福缘保长李叙贵交往甚密)</p><p class="ql-block">3、李郁华</p><p class="ql-block">字韦仲,一字果仙,晚号瓠叟,县虾溪村西家湾(今属桑梓镇西江湾)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生。咸丰九年(1859)恩科举人,拣选知县,候选主事。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朝考后选翰林院庶吉士,实习期满授编修。历任实录馆、罗史馆等处纂修。光绪元年(1875)出任恩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五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历充毅庙奉移、奉安典礼随员及钦命稽察南新仓事务,稽察吏部、提督衙门事务,都察院掌河南道监察御史。曾疏请修筑广东、大连、旅顺、塘沽等地海防炮台。李郁华擅长书法,并喜写诗。光绪二十八年去世。著有《听松楼诗集》、《瓠叟诗抄》、《苦素山房诗集》等,大多散佚。</p><p class="ql-block">(李郁华是《李翰林卖宝庆码头》的故事主人公,为保护汉口宝庆码头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4、李资深</p><p class="ql-block">湖南新化人(今冷水江铎山镇),生于1908,中央军校长沙分校第6期毕业,国军少将,原国民政府交通部第八总队总队长。</p><p class="ql-block">5、李燮和(1873年-1927年)</p><p class="ql-block">字柱中,号铁仙,汉族,安化蓝田人(今涟源蓝田街道),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光复会元老,近代资产阶级政客。1900年,李燮和到长沙求学,得识黄兴、刘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风起云涌的时代,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黄兴为首的华兴会,并约集同志者创建了一个"黄汉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黄汉会"意即反对满清,恢复黄帝和汉族的荣耀。李燮和参与了华兴会的一系列反清活动,曾与谭人凤等策划在湖南宝庆(今邵阳)一带组织起义,共和告成之后,李燮和功成隐退。</p><p class="ql-block">(涟源市为纪念李燮和,特将市内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燮和路)</p> <p class="ql-block">6、李纯白</p><p class="ql-block">字明心,湖南新化人(今冷水江渣渡镇),黄埔5期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整编17师第12旅参谋长,陆军少将。</p><p class="ql-block">7、苏鹏(1880-1953)</p><p class="ql-block">名先翥,字凤初,湖南新化人(今冷水江毛易)自号柳溪遁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1902年赴日本弘文学院留学,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与杨毓麟等人赴北京暗杀慈禧未果。1906年初,受湖南学界委托赴日本迎接陈天华灵柩回湘并组织公葬。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湖南省铜元局局长,秘密资助蔡锷的护国军;1921年当选为湖南省议员并任副议长,与程潜、唐生智等支持孙中山北伐。1927年后退出政界从事教育,在新化创建青峰农业职业学校,并任校长。1949年与程潜、唐生智等联系开展湖南和平解放运动。1953年因病逝世,终年73岁。</p> <p class="ql-block">8、康历干</p><p class="ql-block">新化县兴让团(今温塘镇)人,字召南,兄弟八人,排行第二。八兄弟以历干最为聪慧,尤以文学天赋极佳,于清光绪十二年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癸卯分试堂考取清朝官费留学日本,1902年入东京弘文学院就读。留日期间曾与湘籍同乡多次聆听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号召国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受新思想影响,与同乡蔡锷将军过往甚密,并成知己,毕业返回后,试图以办教育救国救民,在广西南宁任过教授。</p><p class="ql-block">(康历干是张福缘的女婿,其岳父惇字辈)</p><p class="ql-block">9、李抱一(1887~1936)</p><p class="ql-block">原名缨,字华翰,后取名景侨,字嗣循,笔名抱一、小知、矢、盾、莳竹等。新化县大同团时竹村(今属新邵县洪溪乡)长塘人。1910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创办《湖南公报》,1915年9月创办湖南《大公报》,与张秋尘任总编辑,自此至逝世前,基本上都在新闻界工作,主持《大公报》历时20年之久,成为湖南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在传播介绍马克思主义、支持工农革命和学生爱国运动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著有《抱一遗著》等多种书籍。</p> <p class="ql-block">10、杨源浚(1878年-1933年)</p><p class="ql-block">字伯笙,中将师长。出生于湖南新化县安集乡连溪下连村(今冷水江市同心村6组),与同县陈天华、陈润霖被称为“新化三杰”,曾与同乡段楚贤在锡矿山开采锑矿。</p><p class="ql-block">11、段楚贤(1889年-1954年)</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新化县安集乡椽木山(今冷水江市矿山街道办事处椽木居委会)人,曾经营铁厂、锅厂和煤矿,1920年起专营锑矿,此后一生之大部分时间,均在锡矿山经营锑矿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银菩萨"。锑像银子一样银白闪亮,而他作为当时锡矿山的垄断者和暴发户,全盛时期日进银元二万以上,他就像用银子铸成的菩萨一样,富甲全省,因而得名。1949年7月迁居香港,经营灯泡厂,创办过电影公司。1954年病逝于香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段楚贤的父亲与祖坟葬于张福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曾继梧(1878年-1944年)</p><p class="ql-block">民国陆军上将。湖南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湖南新军中任参谋、代理标统等职。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历任炮兵团长、岳阳镇守使、陆军第三师师长、湖南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兼第二师师长、湖南政务厅厅长。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时,收集残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任副军长。1928年后,历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民政厅厅长、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1944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曾继梧先生用自己个人的积蓄修建一条从新化县城至维山的30华里石板路)</p><p class="ql-block">13、李聚奎(1904年-1995年)</p><p class="ql-block">原名李新喜,男,湖南安化县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人。李聚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14、李学真(1855~1937)</p><p class="ql-block">字临贵,号藕苏,原名寿勋,谱名惇沕。湖南宁乡县巷子口人,清末秀才,私塾先生,民国甲子年《连溪李氏五修族谱》主编,曾发动倡修张福缘介冰公祠并作序。是“宁乡四髯” 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何叔衡的老师与挚友。李藕苏把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在小金陀馆进行传授,使前来求学的人,不仅学到了传统的文化知识,而且掌握了时事,更懂得了爱国。从此,“宁乡四髯”走上革命道路。谢觉哉晚年曾梦见李藕苏先生,第二天早上便写下这样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十年前老塾师,居贫直到耄年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稀梦里言寻访,曲径茅庐失所之。</p><p class="ql-block">(藕苏学真氏,宁乡纯一公后裔,出自张福缘万栋公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杨笃武(1882一1942年)</p><p class="ql-block">杨笃武,新化人(今冷水江),民族资本家,锡矿山宝大兴矿主。锡矿山锑业会执行委员,经营多家采矿公司和炼厂,是闻名新化的大豪绅,在锡矿山地位仅次于段楚贤的大矿商。曾个人出资修筑新化至锡矿山60华里石板路。</p><p class="ql-block">(杨笃武,重金聘礼迎娶连溪李氏姐妹俩为妻,二位夫人是同胞亲姐妹,传姐妹俩八字女命旺夫)</p> <p class="ql-block">十四、尾声</p><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是李氏家族历史的记忆,它见证了李氏族人兴衰荣辱、生活变迁,李氏宗祠永远是李氏后人心中的一面光辉旗帜,是树立在李氏族人心灵中的一座历史丰碑,是李氏的图腾,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李氏后人前赴后继、团结拼搏、奋勇当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连溪李氏字辈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仲君道季添,德仕应景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廷时朝大,曰绍必承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谋诒有谷,来哲秀如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友绵余庆,英华蔚巨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雍睦绳其武,勋功震宇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宗开甲第,豪雄似涌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泰和家政协,鼎甲换新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两句十字乃结束语,并非字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光明,巫山一段云。诗人,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