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人才凋零,是因为诸葛亮大权独揽?看刘备怎么选拔人才,你就知道了

小鹿文史观

谈及蜀汉政权,世人多有惋惜与感慨。<br><br>惋惜的,是昭烈帝的坚韧不拔,一生颠沛流离,历经万千险阻造就的基业,却以二世而亡为收尾;<br><br>感慨的,乃诸葛亮的殚精竭虑,步步为营,呕心沥血,却依旧没有改变蜀国坐取灭亡的悲剧命运。<br><br>正因如此,历代学者都对蜀国灭亡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一个较有说服力的主要原因便是: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导致陈祗误国、宦官乱政之时,却无一人能站出来拨乱朝纲。<br><br>谈及此处,难免有人会问: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是否应该归咎于诸葛亮的大权独揽呢?倘若不是,又与何人何事有关?<br><br><b>01、诸葛亮用人的确有不妥之处</b><div><br>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临终之前,他急召诸葛亮与李严至永安,并将蜀汉政权委托给此二者。但此时的诸葛亮,居于主导地位。《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及,刘备是这么对他说的:<br><br><i>“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i></div><div><br>而为了让几个儿子明白自己的用意,刘备还不忘嘱咐道:<br><br><i>“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i></div><div><br>关于这些记载,后人多有商榷,认为刘备是厚黑学,想借这几句话让诸葛亮终生不敢反叛。</div><div><br></div><div>但小鹿却认为,刘备此举的真实用意,不过是在告诉刘禅以及群臣:吾去之后,当以诸葛亮为尊。<br><br>为何刘备有如此想法呢?其实,这与蜀汉本国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br><br>刘备是白丁出身,家族衰微,因此他取得天下后,几乎没什么宗族兄弟。整个蜀汉皇室,不过是刘备与他麾下的几个儿子罢了。</div><div><br></div><div>正因如此,刘备在创业之路中,难免要向士族集团妥协。<br><br>而当时的蜀汉政权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荆州士族、东州士族与益州士族。</div><div><br></div><div>前两者,都算是刘备的盟友,因此他托孤时,会分别召诸葛亮与李严前来。因为此二者,一个代表荆州士族,另一个代表东州士族。<br><br>但以刘备本人的意愿来说,他更加信任诸葛亮。一是后者提出的“隆中对策”,二是刘备与他有着共同理想,三是荆州豪族对刘备的发家出力甚多。</div><div><br></div><div>尤记在荆州时,刘备虽然只是个客卿,但依旧是“豪强归附者众多”。<br><br>或许从这时起,蜀国人才凋敝的现象便开始了。</div><div><br></div><div>因为诸葛亮是个传统的士族,其想法、观念都受当时的时代所制约。哪怕他算无遗策,哪怕他殚精竭虑,也无法改变自己有“唯贤是举”的思想倾向。<br><br>以诸葛亮北伐为例,所参与将士者,几乎没有益州士族,而是多以荆州士族为主、东州士为辅。属于刘备嫡系的魏延、赵云也有参加,但受刘备意志影响,他们与诸葛亮是统一阵线的。<br><br>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犯了两个大错:<br><br><b>其一,任人唯亲,这让蜀国人才储备出现断层现象;<br><br>其二,事必躬亲,导致蜀国后辈人才无法得到锻炼。</b><br><br>这的确是诸葛亮的疏漏之一,但论及蜀国后期的人才凋零,这却只是一个表面原因。实际上,蜀国选官制度中有一项弊端,刘备选择妥协,诸葛亮无法改变,这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br><br><b>02、蜀国选官与后期的人才凋零</b></div><div><br>蜀国选官制度,继承了两汉王朝的察举征辟制。</div><div><br></div><div>这种模式虽然打破了以往世禄世卿制时的贵族垄断,但发展到东汉时期后,也逐渐产生了诸多流弊。原因无他,这种选官方式逐渐被门阀士族所掌控,从而成为世家子弟入仕的捷径之一。<br><br>想来也是,毕竟到了东汉中后期,当时有资格察举与辟除的官员,大多都是世家出身了。他们既然身在这个职位上,便难免为家族考虑,利用自己的权力提拔后辈子弟做官。<br><br>正当曹操开始打破士族垄断,推行“唯才是举”的主张时,刘备却只能妥协。</div><div><br></div><div>前面已经提到,刘备取得天下,是靠士族集团支持的,所以为了继续刘氏皇族的统治地位,刘备只能将蜀国的利益分给他们。</div><div><br></div><div>因此有不少蜀国名臣,皆是通过察举或征召形式入仕的:<br><br><i>蜀国尚书令董和,东州士,“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br>蜀国尚书令刘巴,荆州士,“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br>蜀国谋士马良、廖立等人,荆州士,皆为“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i></div><div><br>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名气较大的士族。而这,也是刘备与诸葛亮任用人才入仕的第一标准。<br><br>刘备是白丁出身,尚且还懂得提拔一些寒士。如魏延、黄忠等人虽然出身寒微,但依旧能得到重用。<br><br>可反观诸葛亮本人,就是世家出身,难免受到世家思维所影响。但诸葛亮掌权时,能做到平衡荆州士族与东州士族,这已经难能可贵了。<br><br><b>03、蜀国地缘政治的历史局限性</b></div><div><br>从蜀汉选官形式来看,如果能正常维持下去,顶多就是寒门弟子比较难以进入仕途,而在世家当中,也不缺乏一些人才,这又岂能导致蜀国人才凋零呢?<br><br>事实上,这受到蜀国地缘政治所影响,导致执政的两大士族集团,无法得到及时补充。<br><br>从前文可知,蜀国虽然位于蜀地,但巴蜀之地的人才,在荆州士与东州士的打压之下,是难以出人头地的。</div><div><br></div><div>一方面,是蜀国本地豪族对他们的统治地位心怀不满;而另一方面,一些蜀地士族迷信谶纬思想,觉得曹魏将来会一统天下。<br><br>但问题便在于此:荆州士族虽然掌权,但荆州早已落入东吴之手。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再从荆州选拔后备人才进入仕途;反观东州士族,其主要成员是三辅、南阳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故乡,也同样不在蜀国的控制范围内。<br><br>所以到了蜀国后期,当初入蜀的那些年轻人,便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补。</div><div><br></div><div>如董阙,原本是诸葛亮相府门下一小吏,但因为荆州士族得不到补充,他竟然一路扶摇,成为蜀国前几位重臣,与诸葛亮嫡子诸葛瞻同领辅国大将军,从而共同掌管朝政大权。<br><br>这就是为什么“巴蜀之地多才俊”,但蜀国人才依旧凋零的主要原因之一。<br><br>到了后世,一些小说话本中更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调侃之语。尽管正史中的廖化,是文武双全的良将,但他在年老之时为将出征,却是不争的事实。<br><br>可见蜀国当时的人才储备情况,有多么窘迫了。<br><br>参考文献:《三国志注》、《资治通鉴》、《后汉书》<br><br>文:古老的小鹿 / 图:来自网络(侵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