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谭嗣同</b>,谭继洵三子,字佛孙,亦字复生,自号壮飞。清花翎江苏补用知府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上行走。同治四年乙丑二月十三日卯时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眠胡同寓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十三日午时卒于京师,年三十四,归葬南乡唐家铺对门石山下(今浏阳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组),庄屋上手山嘴,艮山坤向。内志外碑记,华表忠孝性成学贯夫人事实见家传。民国三年甲寅正月初四日奉大总统令,交务部从优议恤,旋由部恳请明令优奖恤在京师建立祠宇,并讲事实宣付清史官立传,以彰崇报,七月二十二日奉大总统令准如所拟办理事实,有传。<br></h1> <h1>配 李氏,闺字闰,亦字韵卿,晚号叟生,长沙河西杉木桥清花翎二品顶戴,历署湖北江汉关道及芜湖道,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李寿蓉(字篁仙)次女。同治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日生于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赠“巾帼完人”四字匾额,民国十四年(1925年)卒于浏阳大夫第,享年六十一。安葬在谭嗣同墓上方。</h1> <h1><b>谭继洵</b>,字子实,号敬甫,又号剑芙,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进士,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官户部员外郎,浏阳欧阳中鹄(号瓣姜)主其家,谭嗣同及仲兄俱受业焉。徙居库堆胡同(今北半截胡同内浏阳会馆)。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升任户部郎中,监督坐粮厅,驻通州。三年,外放补授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九年,升任甘肃按察使。十五年冬升任湖北巡抚,二十年甲午兼署湖广总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戊戌变法受株连罢官,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十二日卒于浏阳,葬浏阳集里筱水毛坪(今浏阳市集里街道办事处龚家桥社区毛坪组)。<br><br>配 徐五缘,浏阳北乡芦烟洞人,生于道光九年(183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初一日。其父徐韶春,国子监生,从九品职衔,朝廷貤赠中宪大夫。其母熊氏,朝廷貤封恭人。<div><br></div><div>据同治《浏阳县志》营建志记载:浏阳会馆,在京都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内,库堆胡同路西,同治七年邑兴贤局(即兴贤堂)购置。</div></h1> <h1>今北京西城区牛街街道北半截胡同41号,南半截胡同6号、8号的浏阳会馆,清同治九年(1870)由浏阳宾兴会所购在京官员谭敬甫(即谭继洵)宅第改建成馆。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自8月21日进京至9月26日被捕,都居住在浏阳会馆内,住在一进院正房内,自题为“莽苍苍斋”。因此浏阳会馆也是谭嗣同故居。</h1> <h1><b>浏阳梅花巷谭氏</b><br>始祖孝成公,宋靖康间由江西洪州新建县樵舍避金兵之难,徙居福建汀州长汀县,十七世纶公,四子功安公,明嘉靖间随父任湖广,因立业长沙。天启七年(1627)安公长子国垣之孙逢琪公览浏山川毓秀,兄弟四人卜迁浏邑,逢琪居邑治东城梅花巷丹桂坊,逢琳居邑治东乡七都桥头市(今沿溪乡流花村),逢琅居东乡七都磨盘岭,逢玓居东乡七都五斗坝。清顺治十三年(1656)、乾隆十四年(1749)、光绪六年(1880)、1915年、1997年纂修族谱。<br><br><b>字派:</b><br>孝敬承先代,良才启后人。<br>如水心源荫,宗功国懋逢。(以上为宋元旧派)<br><br>国懋逢世之文,经学继嗣传恒。<br>志士希光祖德,象贤克振家声。(以上为前清续派)</h1> <h1><b>世系:</b><br><b>谭孝成</b>(自江西新建前福建长汀)——谭敬某——谭承新(迁安徽滁州清流县)——谭先某——谭代某——谭挹——谭才〇——谭启寰——<b>谭庆</b>(以曾孙渊贵,追封崇安侯)——<b>谭富</b>(以孙渊贵,追封崇安侯)——<b>谭胜</b>(字如嵩,洪武间官燕山右护卫,副千户,以子渊贵,追封崇安侯)——<b>谭渊</b>(字溥泉,号时葊,赠都指挥使,夹河战死,谥壮节,追封崇安侯,由安徽滁州清流宦居湖南长沙)、谭汉(字楚川,夹河之难殉)——</h1> <h1><b>谭渊</b>——<b>谭忠</b>(字荩臣,以功封新宁伯,宣德八年卒)、谭恕——<b>谭璟</b>(宣德十年二月丁卯袭新宁伯,正统十四年六月卒)、谭瑛(字彦华)——谭裕(正统十四年十月丁巳袭新宁伯,景泰三年三月卒)、<b>谭祐</b>(一作佑,字元勋,别号云溪,天顺元年六月癸巳袭新宁伯,成化十七年领前府,屡舆军职,加太保,正德四年七月管五军营,累加太傅,嗣伯六十九年,嘉靖四年卒,谥庄僖),谭禄、谭礼——<b>谭纶</b>(派名宗纶,嘉靖四年闰十二月甲戌袭新宁伯,十一年三月领南京前府,十四年镇湖广,剿九溪蛮有功,二十七年卒,平蛮将军,镇守湖广)、谭纲(锦衣都指挥使)——谭功承(一作功成,字师谦,别号东泉,嘉靖二十七年八月辛未袭新宁伯,三十六年二月领南京左府,隆庆元年二月丙午卒)、谭德承(功承弟,号西泉)、<b>谭功安</b>(定居湖广长沙)、谭功完——</h1> <h1>谭功承、<b>谭功安</b>——谭国柱(殇)、谭国佐(隆庆元年七月戊午袭新宁伯,万历二十七年六月甲申卒)、谭国祯、谭国器、谭国卿、谭国材、谭国相;<b>谭国垣</b>——谭懋勋(万历二十七年八月乙酉袭新宁伯,天启三年卒);<b>谭懋武</b>(一作茂武,以军功升副将,宅长沙四方坪八角亭)、谭懋宁(一作茂宁)——谭弘业(天启中袭新宁伯,崇祯末死于贼,钦定续文献通考,封建考);<b>谭逢琪</b>(迁浏阳梅花巷丹桂坊)、谭逢琳(迁浏东七都桥头市)、谭逢琅( 迁浏东七都磨盘岭)、谭逢玓(迁浏东七都五斗坝);谭梧(茂宁之子,迁浏西之南山冲)——</h1> <h1><b>谭逢琪</b>——谭世昌(府学生)——谭之美——谭文明——谭经义——<b>谭学琴</b>(字贵才,迁回县城梅花巷丹桂坊)、谭学新——谭继昇(字海峤)、谭继墉(字子朴)、<b>谭继洵</b>(原名继淳,字子实、号敬甫、又号剑英,兼祧学新公)、谭继猷(殇)——</h1> <h1><b>谭继昇</b>——<b>谭嗣棨、谭嗣渠、谭嗣棐</b>——<b>谭传箕、谭传笈</b>(字云阁)、<b>谭传箴、谭传筠</b>、谭传笏、谭传篯、谭传第、谭传笃、谭传符,<b>谭传星、谭传筹,谭传简、谭传篪</b>——谭恒【守朱】,谭恒荫,谭恒茀,谭恒若,谭恒尽;谭恒莊,谭恒菁;谭恒蔚,谭恒蔌——<br><br><b>谭继墉</b>——<b>谭嗣穆</b>(曾任北乡岚烟两等小学堂堂长,输家产十之八办学,学堂附设铁工厂和粉笔厂民国初年外购缝纫机、打袜机,招收女工,另聘技工定期文实兼授。葬北乡北盛丁茶村白竹坡高山顶下首,易家祖坟右侧)——<b>谭传焯、谭传世</b>、谭传祚(女,适北乡白马滩陈泽垂之子长友)、谭传福(女,适北乡南岸易芬洲之弟易芬芷)——<br></h1> <h1><b>谭继洵</b>——谭嗣怀(女,嫡出,1849年生,字同县宋德康,在室殇)、<b>谭嗣贻</b>(字癸生,嫡出,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生,副贡生,中书科中书,敕授文林郎,以子传赞赠荣禄大夫,,年二十四患白喉早逝于京师,归葬南乡蔡家山,娶县城两淮草堰场盐大使,黎华翥之女)、谭嗣淑(女,嫡出,1854年生,适广西灌阳县唐氏“同胞三翰林”之一,唐景崧、唐景崇之弟,光绪三年丁丑科浏阳刘人熙同榜进士唐景崶,只可惜光绪十年唐景崶就英年早逝)、<b>谭嗣襄</b>(字泗生,嫡出,1857年生,出继学新公后)、<b>谭嗣同</b>(字复生,嫡出,行七,称“七公子”)、谭嗣茀(女,庶出,1865年生)、谭嗣嘉(女,庶出,1866年生,适湘军将领湘乡刘锦棠之子刘国祉)、<b>谭嗣冏</b>(字秦生,庶出,1879年生,国子监生,候补主事)——谭传觉(殇,葬茅冲小沅坳)、<b>谭传赞</b>(字潞生,嗣贻子,娶左宗棠的曾外孙女,龙璋、陶纯炘次女,陶纯炘是陶桄和左宗棠长女左孝瑜的长女),<b>谭传炜</b>(字淮生,嗣襄子,兼祧嗣同),谭传铎(字澜生,嗣同子,殇),谭传岂(嗣冏子)、谭传绶(嗣冏子)——谭恒辉(传赞子);谭恒锐(即谭训聪,传炜子)——谭志宏(恒辉子);谭志浩(临湘桃林铅锌矿退休副总工程师,训聪子)——谭裔(志宏女);谭士恺(临湘桃林铅锌矿工程师,志浩子)——</h1> <h1>清灭亡后的第二年在浏阳县城修建了谭嗣同专祠,也叫谭烈士专祠、谭嗣同烈士纪念馆,坐落在谭嗣同的故乡湖南浏阳县城西城正街,现在是以谭嗣同的刎颈之交唐才常命名的才常路89号,正好在河清巷的北巷口与才常路交叉处。原来专祠后面是浏阳图书馆旧址,1930年时被火烧毁,馆内藏书也悉数化为灰烬,其中就有谭嗣同嗣子谭传炜、侄子谭传赞捐赠的多部方志以及《律吕正议》、《韵辨附文二函》、《清朝祭器乐舞录》、《甘肃忠义录》、《大清钦定方略》四十二函等。</h1> <h1>谭嗣同专祠坐北朝南,对着清河巷口。最早是由谭嗣同的老师、时任湖南都督府民政司长刘人熙于1913年呈请民国政府为褒扬谭嗣同而建。由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和内阁总理唐绍仪颁布褒扬令,浏阳县知事公署划出浏阳城西一块500多平米的空地用于修建专祠,由浏阳谭氏家族自筹资金修建,专祠于1913年秋建成。据说当时为筹集资金,谭嗣同的夫人李闰还变卖了自己的首饰。</h1><h1><br></h1><h1>谭嗣同专祠比较有特色的是牌楼式的门头,正中墙是刻着“谭烈士专祠”五字的白玉底金字祁阳石碑,其上是一座西洋机械挂钟。专祠里六角藻井下的木梁上有"谭远遗堂自建“、”民国二年秋月"字样,祠内原存有谭嗣同牌位和遗像,以及时任司法总长梁启超书赠的“民国先觉”横匾和康有为的挽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因文革时期遭受破坏,现多为复制件。</h1> <h1>如今在谭嗣同祠内前厅的梁启超赠“民国先觉”匾下两侧有康有为挽“戊戌六君子”联“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而在《清谭复生先生嗣同年谱》,日本东京追悼六君子大会,有康有为联挽的另一个版本“岳于惨戮,逢比孤忠,古人尚尔,于君何尤?魂魄如有灵,应同孝孺先生,矢口问成王安在;唐代清流,宋朝党祸,自昔已然,而今犹烈,沧桑正多事,愿效子胥相国,留眸看越寇飞来。”</h1> <h1>谭嗣同的老师中,浏阳同乡除了唐才常父亲唐贤畴(字寿田)、围山先生涂启先(字舜臣)和欧阳中鹄(字节吾,号瓣姜),还有光绪三年进士刘人熙(字艮生,号蔚庐)。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谭嗣同在京师结识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刘人熙,从游问学,得闻水嘉学派之渊源,研究张横渠、王船山先儒学理。《清谭复生先生嗣同年谱》中谭训聪案:“公学曾三变,少时欧阳师、涂师实启之,刘师实充之。”“后又逢康氏梁氏,言大同之旨,三世之义,其学日新又新,此乃思想升华之期,然切非结晶之候也。”</h1> <h1>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谭嗣同进京,结识了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后由北京去南京候缺(候补江苏知府),据说民国初在南京也曾建有谭嗣同的纪念祠。八月梁启超和康有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谭嗣同结识了康有为,次年谭嗣同还曾担任《时务报》的董事,专门撰写论文。谭嗣同曾赞康有为“识力为满清开国二百六十年来所未有”。康有为也曾称赞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br><br>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长沙成立时务学堂,湖南学政江标聘谭嗣同、熊希龄为校长,邀请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冬季梁启超来到长沙赴任,到次年三月离开去北京参加康有为保国会。九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英勇就义,梁启超撰《谭嗣同传》,称谭嗣同是“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h1> <h1>1904年谭嗣同归葬浏阳城南崇丰乡南流桥唐家铺前石山下(今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组),宋渐元曾为其墓前华表(石阡)撰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h1> <h1>末斋/关注方志、族谱的文史爱好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