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是越剧诞生之地。200余户的村子紧临37省道,甬金高速甘霖出口就在村旁,交通十分便利。元旦前夕,我再次走进家门口的景点。首先映入眼中的是村口那棵300余年的古樟树。</p> <p class="ql-block"> 古树历径风霜,一侧的大树叉已枯死,留下了大大的痕记。它见证了越剧的诞生、发展和兴盛。传说这树很有灵性,如果一时找不到唱词,到这棵树下就能编出很多台词。当年,村里唱书艺人出村演戏,都会虔诚地朝古树拜上三拜,以保佑演出成功,赚足铜钿。</p> <p class="ql-block"> 村口广场是近几年新建的。广场正中央的图案,就是“的笃鼓”。因越剧起源时,乐器十分单调,“二胡”和“的笃"是后场头主角,人们从头至尾听到的伴凑都是“的笃”声,所以刚诞生时并不称越剧,而是叫小歌班,同时齐名称“的笃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新造的仿古戏台,旅游旺季会有演员上台唱戏。</p> <p class="ql-block"> 参观前,最好先进越剧诞生地陈列室,了解越剧的起源和历史,这里陈列了越剧的导具、行头等实物,介绍了它发展的各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 这是越剧创始人李进泉和高炳火的塑像。19O6年3月27日,他俩同李茂正等人,在东王村香火堂前的露天空地,借用4只打谷的稻桶垫底,铺上门板充当戏台,演出了大戏《双金花》,加演小戏《十件头》。这次有准备、有本子、有角色的正式演出,标志着越剧正式诞生。</p> <p class="ql-block"> 越剧,来源于1852年嵊县马塘村农民金其柄首创的“落地唱书"。李世泉等几个用四只稻桶搭台唱戏的人,也曾都是窜村走户的“落地唱书”演员。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初创时也不叫越剧,始称“小歌班",1922年改称“绍兴文戏,都由清一色男子充当旦、生等角色。1923年7月,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在施家岙创办第一个女子科班,女子越剧便诞生。</p> <p class="ql-block"> 越剧发源于嵊县,走红于上海,流行于全国,是我国除京剧后的第二大剧种。</p><p class="ql-block"> 1925年9月“的笃班”在上海演出,首打越剧招牌,1938年起,多数剧团称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为越剧。</p> <p class="ql-block"> 1923年7月女子越剧诞生前,演员均为男性,尔后男女混演,1938年后,逐渐被女子替代,直至文革,越剧几乎成了女演员的天下,这也是越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一大特色标记。文革时代,因越剧多为女扮男妆、剧目多为“帝王将相"而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得到新生。2006年5月2O曰,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后,女子越剧代表性的兴起是在上海。以姚水娟、袁雪芬等一大批名伶为代表,涌现出“三花一娟”(赵瑞花、施银花丶王杏花、姚水娟)和“越剧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徐玉兰、吴小楼)</p> <p class="ql-block">在越剧舞台上,出现了袁派、范派、尹派、傅派、徐派、戚派、陆派、张派、吕派等13种派别,是派别门类最多的剧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越剧诞生地旧址,成了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2O04年12月14日考察了东王村。并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p> <p class="ql-block"> 东王村利用越剧诞生地,因地制宜作了一些旅游开发。他们没有搞大拆大建,除入口广场作一些新建项目外,对香火堂作了一些修善,保持原貌。尤其是保持了一些农村土坯房,显得更加真实,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土坯房、小弄洞和鹅卵石路,就是过去农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石子路比水泥路更有乡村气息。</p> <p class="ql-block"> 农家的阁楼上,堆放着柴火,让游客联想起越剧诞生在农村,越剧来自生活、来自民间……</p> <p class="ql-block"> 作者畅游越剧诞生地后,在东王村戏台前留影,把家乡的景点推荐给大家,并向看到此美篇的读者致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