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时间迈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今天,当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摸索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举足轻重的大国、强国。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任劳任怨和敢于牺牲的新中国建设者们,其中,“铁人”王进喜就是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楷模,以王进喜同志代表的一代“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一个英雄的成长一定有着一个发展过程和展示的场所。王进喜同志于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经历过苦难经历和恶劣生存环境的王进喜同志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 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群英会期间,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1959年4月11日、4月29日,会战指挥部先后两次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 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同志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7岁。</p> <p class="ql-block">王进喜短暂生命历程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一个缩影。作为大庆油田会战中的杰出代表,王进喜同志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在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在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p> <p class="ql-block">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需要勇于创新、敢作敢当的担当精神,需要向王进喜同志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铁人精神。当然,一个英雄的成长也是长期的自我激励和组织的发展培养的结果。回顾王进喜战斗的一生,有更多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在1960年初,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转战松辽,一下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他以主人翁的精神迫切希望能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在会战领导小组作出组织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活动中,王进喜深刻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在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的不利条件下,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仅用4天时间,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就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这也是我们当年经常看到的一个宣传画的场景。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兼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工委书记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这样“铁人”的称号开始叫响。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到1960年年底,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共打井19口,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王进喜同志不仅是一个吃苦耐劳实干家,也是一个科学求实的创新典范。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在生活上,铁人王进喜同志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当他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以后,始终做到功高不自傲,永保谦虚谨慎的作风,一方面对工人们及其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例如组织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但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却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老母亲病了,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了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但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p> <p class="ql-block">“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形象展示,是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因为“铁人精神”像一面旗帜引领着那些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勇于奉献的仁人志士去努力奋进;“铁人精神”像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铁人精神”也是一个传承,它将伟大的理想与具体的实际工作进行了深度结合。社会不论进步到什么程度,都需要那些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勇于奉献,敢于创新,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奉献者们的前仆后继和不断努力,只有这些优秀精神力量的传递才会造就伟大祖国的长盛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