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我们,是如何庆祝新年元旦的

郭丽云

元旦马上来到,我们马上就要送走不平凡的2020年,迎来崭新的2021年啦~ 元旦,如何成为法定节日?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过元旦呢?本期节目,今天就和小姐妹们聊聊100年前的元旦怎么过~ 公历的新年元旦在我国成为合法的节日,要从中华民国建立说起,当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就宣告这一天为元旦。不过当时民国还没来得及庆祝这个元旦。真正的元旦庆祝开始于1913年1月1日。到了这一天,南京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已经变成了后来的窃国大盗袁世凯,民国政府也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在这一天就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北京这边从总统府、国务院以下,外地各省则以各省都督府民政府以下,都是大张旗帜结彩挂灯,官员们集会庆祝。 不过民国政府方面轰轰烈烈地庆祝新年元旦,并没有引起民间的反应。按照当时《大公报》的评论就是:庆祝新年的都是当官的,老百姓连元旦是什么都不知道。之所以新年元旦在民间遇冷,除了农历中的传统春节作为新年的民俗具有强大的惯性之外,还有一个极为现实的原因,那就是元旦新年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底层大多数人来说,不方便。 从公历到农历的转变,看起来只是一个元旦和一个春节之间的转化,但实际牵涉是非常多的,比如坊间一直流传有一种说法,说当年日本明治政府就是因为财政入不敷出,无法支付公务人员的年底的第十三个月薪水,于是就在1872年11月的时候紧急停用天保历(这个天保历就是日本在中国农历基础上自行改进的日本农历),直接改用公历,直接跨过农历年底直接进入第二年,成功赖掉了那个原定的第十三个月薪水。而在当时的中国,民国时代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政府,都没有这个贯彻政令的能力和机会,所以强力推行的效果就更加不好。 而且农历确实因为使用年代久远,已经与社会各项事务联系极为紧密,结果就是造成了,谁想把公历的新年改成元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说算账,这是农历春节前后年关时候的各行各业的“保留节目”,以前一直都是习惯在春节前为新年结算,这一下子改到以元旦为新年结算,这就相当于提前一两个月,相当于还债的人要提前一两个月还钱,分红的人要提前一两个月出血,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如何得了?当时孙中山改公历1912年1月1日为元旦,随即就收到了当时上海商务总会发来的请愿电报,说商界流行农历结账习俗太久,请求1912年仍旧以当年的公历2月17日为结账日期,就是因为那一年2月17日是农历的除夕。 这只是直接利益纠纷的表现。春节始终不能被公历新年所取代,其实只是一个由头,其实从问题本质来分析,公历对当时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说,没有那么大的用处。这实际牵扯到的是当时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困境。一方面,整个国家要向前发展,接受并沿用公历是历史必然,但是另一方面,整个国家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农业社会,这农历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日历,它是传统农业社会几千年生产生活的一个总结,对农业社会有高度的匹配性,也就是对于当时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农民来说,公历可能只是一个日期,而农历则关系到他们的耕作收获、婚丧嫁娶以及收入结账等众多实际生活。 因此,农历的这种习俗在当时就表现出了具有超强的生命力,直接表现就是新年元旦虽然成为民国政府一再提倡的节日,但是始终无法替代传统的农历春节。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代,秉承原来的北洋政府传统,继续推广新年元旦。为了确立新年元旦的权威,干脆把传统旧历新年给废掉了。这是怎么废的呢,就是只在新年元旦的时候放假,而取消农历新年的假期,此外各地还推行了一系列细节上的对传统农历新年的禁令。<br>比如说,当时的上海警察局就不许老百姓在农历春节期间放鞭炮,也不许在春节期间接迎财神,当然老百姓才不吃这一套,农历春节的一套新年节俗照旧操作,结果就出了不少纠纷。1930、1931年间,上海地方接连出现了有人放鞭炮被逮捕、罚款,以及有人迎财神被逮捕、罚款的案例。<br>还有的为了杜绝春节的影响力,甚至连春节期间互相见面时候常说的“恭贺新禧恭喜发财”这类吉祥话,都不让说了。而与此同时,民国政府也努力把农历春节的一套传统移植到新年元旦这边,比如什么放鞭炮、开新年庆祝会、制作春联等等,统统都改到1月1日新年这一天举行。 当然,由于民国时代的行政能力非常低下,对县级以下的社会集中管控几乎无能为力,这些旨在打压农历春节并以提高新年元旦地位的努力,虽然事无巨细、规定得很死,但是执行力度也就是猫一天狗一天,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强大生活惯性面前,并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即便是在上海执行废除农历春节最严厉的1930年,闸北地区还有人在春节期间聚众于警察局对面燃放鞭炮,而并无任何人出来干预制止。<br>但是公历的实行毕竟是世界潮流,随着古老中国最终从农业社会跨入现代社会,元旦也就成了我们今天的样子。当然,春节也还在,并且还在努力保持以前的样子。中国足够广大,容得下两个新年春节,今日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