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雪下得好大</p><p class="ql-block">深深的脚印在青春里面安了家</p><p class="ql-block">笑也春秋,哭也冬夏</p><p class="ql-block">那多美呀,忘不了啊</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梦做得好傻</p><p class="ql-block">无边的原野在天的尽头开满鲜花</p><p class="ql-block">歌也带泪,哭也芳华</p><p class="ql-block">那真美呀,忘不了啊</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字,说出来吧</p> <p class="ql-block">你的脸儿红了,我的心儿跳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封信,收起来吧</p><p class="ql-block">我的心儿静了,你的头发白了</p><p class="ql-block">啊,爱着的人还爱着吗</p><p class="ql-block">像那天的雪、那天的泪、飘飘洒洒</p><p class="ql-block">啊,念着的人就念着吧</p><p class="ql-block">像那天的梦,那天的凝望,牵牵挂挂</p><p class="ql-block">啊,爱着的人还爱着吗</p><p class="ql-block">像那天的雪、那天的泪、飘飘洒洒</p><p class="ql-block">啊,念着的人就念着吧</p><p class="ql-block">像那天的梦,那天的凝望,牵牵挂挂</p> <p class="ql-block">一气呵成地又看了一遍电视连续剧《雪花那个飘》,让我重拾40多年前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雪花那个飘》里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在她们身上看见了我们当年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大学承载了太多的记忆——懵懂的成熟、羞涩的初恋、诚挚的友谊、疯狂的篮球……,这所有的一切,随着毕业考试的结束,暂时画上了休止符,如今拿起这些有点泛黄的黑白照片,年过六十霜染鬓角的我都会有一种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的年轻感,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幸福、一种荣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人生如梦,多少往事在弹指一挥间一一逝去。但我一直难忘一九七八年那个让人心跳的年份,难忘那一年的高考。</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应该大书特书的年月。当时,打开每天的报纸,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都不外乎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名誉、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走上领导岗位、全国上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等等,这一年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它标志着“文革”的彻底结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从此起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大梦初醒的年代,是一个结束了“文革”之后对知识如饥似渴般追求的年代。这一年,街头巷尾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莫过于高考。因为是“文革”劫难后全国首次统考的缘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积压了数十年的生源犹如火山般喷发,无数求知若渴的学生整装待考。</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达到1160余万人,一年破例招了两次高考生(七七年和七八年高考只差半年),这也是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p><p class="ql-block">我还被学校选中从农场拉回来直接去参加77年高考呢。</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后,我们才从报纸得知,因为人多,当年,党中央、国务院不得不动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补充高考试卷纸张的不足。这些被“文革”中“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禁锢了十年的人们,不管是工、农、学、兵,不管是未婚还是拖儿带口,不论是从再教育的“广阔天地”还是从工厂车间、边防岗哨,从不同岗位,怀着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情怀、同样的志向,整整两代人一起奔向神圣的考场。</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幅奇特情景:从年龄上看,有我们这些应届高中生,也有年过三十的"老三届"高中生.从经历上看,我们还是稚气未脱的半大孩子,而有的人已经老成地满脸"沧桑",在农村,在工厂,在学校,有了相当的阅历。所有考生的眼神都带着一种渴望,希冀着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就是在这样沸腾的年月,这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时代氛围感召下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的。记得我们当时还在农村分校参加劳动,被学校匆匆召回,进行统一考试,按成绩分成了文、理科两班,其他班就顺其自然等着毕业吧。因为只有几个月的复习时间,为了使我们能考好,学校专门抽调了教学骨干教师任课,制定了教学计划,组织编写了复习题解,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特别是复习条件根本无法与今日同日而语,要想参加高考,面临的困难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考试卷子,作文集都是老师或者写字好的同学用蜡纸刻的,然后油印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这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语。每天起早贪黑,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一股子考不上大学誓不甘休的劲,凭着死记硬背的“功夫”去学习,决不让自己后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主要的还是我爸跟我讲过:考上就去上大学,考不上就去卫生局特为家属子女办的医护班学习,将来可以分配到各个医院。我最怕去医院工作,我从小到大最不喜欢的工作就是理发师和医护。所以,只有考上没有退路!</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每年高考来临的时候,考生都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簇拥下走向考场,交通、环境、宾馆、饭店都向考生倾斜,考生成了社会、家庭关注的主要对象。我们那时去考场,都是自己去,自己回,哪有家长送考一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天高考,时值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根本不觉是苦,还觉得挺不错的,迎接考试的激动、紧张在内心激荡,脸上洋溢着的是兴奋和企盼。</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过去了,记不起当时考的都是些什么内容了,由于当时的课本都很简单,我们高中还学的是什么种田的数学,理化也都是和农村结合很紧的内容,当时的教材都是为学生下乡务农准备的。因此对高考我们心中都没有底,那么多考生,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有的是我们的老师,和他们一起考,压力很大。</p> <p class="ql-block">许多同学不敢报大学,只报了中专、技校、卫校等。我从小学习认真,一直成绩不错,而且富于幻想,爱好文学,喜欢读书,只要有时间就搜罗一些书读,卷边少皮缺页的,有的连书名都不知道,直到进了大学才根据人名故事情节知道是什么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备战高考分班时,按我的成绩被分到了理科班,上了一周课以后,有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心心念念的想往着学文科,便向学校申请改调到文科班。年级组长,几位资深老师,班主任轮番找我谈话,苦口婆心的劝我,理由是理科招生名额多,招生学校多,出路广,文科太受局限了……我就是没改变主意。</p><p class="ql-block">在文科班里我轻松加愉快地学习着,每周范文和优秀作文集几乎都是我的作文。</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以前读的书还真帮上了大忙,要光靠那几个月的复习补课是考不上的。记得历史试卷上有一题简要解释名词,其中一个名词是“孟良崮战役”,“崮”这个字都不知怎么读,复习时根本没注意,很多考生都放弃了,我读过小说《红日》,隐约记得有这么回事,便写上了个大概,出来问问老师还真答对了,这一题就是5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考试过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当年是参考的百分之二录取,能否考上心里真没底。当年录取分数线是300分,我的分数出来差了几分,那时可以申请查找试卷,我的几位老师去招生办帮我找分。算是幸运,当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入学半年升格为吉林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揪着的心放回肚子里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庆贺,全家更是高兴万分。妈妈带着我第一时间去了干爸家报喜,因为家族里和家附近的方圆几里我还是第一个大学生呢!</p><p class="ql-block">这要感谢我的恩师们,感谢我的爸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得我们是1978年10月15日开学的。</span>在大学里,因住宿条件有限,市内(严格说住在江南江中)的必须走读,只有江北,外县的才可以住宿。我骑着爸爸的二八车上大学,直到半年以后爸爸托朋友在南京给我买辆大桥牌自行车,我爸才拿回了自己的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倘徉于书的海洋中,陶醉于知识的浩瀚、广博、深邃与乐趣之间,奔跑和活跃于篮球和田径场上,刻苦努力地充实着自己,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玉液琼浆。背唐诗,颂古词,学日语,写小说,欣赏外国名著,评论伤痕文学。背着手风琴去北山春游,参加全市大合唱比赛拿到一等奖,学跳交际舞,去江南公园电影院看悲剧电影、看《追捕》,包饺子迎新年……难忘恩师杜逸伯、宋嗣廉。</p><p class="ql-block">《雪花那个飘》中好多故事都发生在我们中间……</p> <p class="ql-block">女生在教学楼门口合个影儿</p> <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我是班级里最小的一个,最大的大我13周岁,我岂不是个小傻子?😄</p><p class="ql-block">参加学院运动会,不仅报了项目,还是我们中文七八二班检阅队伍打班牌的</p> <p class="ql-block">以音乐系同学为主,在其他系挑选了文艺骨干,代表学院一同参加在灯光场(现九中)举办的全市大学生五四青年节红歌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指挥是文字系杨学震老师。</p> <p class="ql-block">比赛结束自己去拍了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最崇拜的杜逸伯老师,毕业前送给我一本他自己编写的《唐诗三百首解析》,至今还珍藏在书柜里。</p> <p class="ql-block">梦想没实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我们还没有体味够大学的乐趣、魅力、诱惑,还没过足“大学瘾”,二年大学“寒窗”生活便向我们“拜拜”了。而今,不知不觉大学毕业已4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雪花飘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都老了,男女同学中在岗的已经木有了,都晋了职称当了爷爷或奶奶。回头再看看当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当老师以后</p> <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似水流年,紫陌芳华,青涩的青春,无尽的怀念。空一段时间的行程,穿插着那些蔓延到心海的灵动,沿着宿命的脉络,清晰的梳理着这一路的铭刻!</p> <p class="ql-block">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p><p class="ql-block">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p><p class="ql-block">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p><p class="ql-block">等到以后坐着轮椅慢慢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