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砣岁月

浩然

<h1><b>一.英雄主义的情怀</b></h1><h3><b><br></b></h3><h3><b>50、60后都是新中国创立后第一代儿女,他们在共和国的礼炮声中诞生,在社会主义建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大跃进"大干快上超英追美的高潮的大熔炉熔炼成长,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新人。成长过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教科书、报刊杂志、文学文艺作品、电影、广播中,千篇一律清一色是英雄主义题材,或以红色革命为主旋律陶冶情操。董存瑞、赵一曼、江姐、欧阳海等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是我们生命的交响曲。《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这些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成为我们理想的追求。《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八个样板戏是我们精神文化的食粮。英雄主义的激情既造就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盲从冲动,也成就了我们负有国家责任感的牺牲精神。由此出发就不难理解,新时代造就一代英雄和英雄事迹成出不穷。军人雷锋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后因事故不辛牺牲;天津知青张勇为救落水羊群而献生;内蒙古花季年华女知青们为救一场无碍大局的荒火血染黄沙;从珍宝岛中苏之战到中越自卫反击战,处处可以见到当代的青年军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英雄主义情怀是这个时期我们青年人的一大特征,崇拜追宠英雄也就成了我们那一代青少年的″追星″族。</b></h3> <h1><b>二. 跌岩起伏的人生</b></h1><p><br></p><p><b>和平年代何曾有过我们50、60后这一代大起大落的人生。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暴发,这个时期也须我们大部分还在小学幼儿园,可是我们的父辈或比我们长大一点儿的花季少年的哥哥们姐姐们已经无法摆脱,被这一运动裹袭卷入进去,而那些在小学幼儿园的娃娃们成了革命的红小兵。66年8月,在这个金秋的日子里,多少穿着父辈军装的中学生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臂上带着展新的红卫兵袖章,胸前挂着闪光的毛主席像章,亲密簇拥在共和国开国领袖的身旁,欢呼雀跃指点江山,挥斥方逎,为文革呜锣开道。但是他们何曾想到,他们中的父母、亲人有不少成了他们的对立派,或成了文革迫害的对象。随着时间和势态的发展,他们也须成了革命专政的对象和牺牲品。一夜之间根红苗正″破四旧、立四新″的红卫兵小将变成了打、砸、枪破坏革命的阶下囚。</b></p><p><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竞是十几岁的孩子争论的焦点。可笑可悲,从小学到大学停课闹革命,大纸报、大辩论、大批判,领袖被神化,著作、指示成了圣经,天天万岁不离口,领袖语录不离手。半天上课,半天闹革命。政治是第一必修课,背语录写批判稿。数理化应用题少不了头条领袖语录,内容更有"无产阶专政,以阶级斗为纲”引入。2个走资派十3个地主分子二?坏蛋尽出现在幼童课本中。上午上课,下午去闹革命。同学们挨家挨户送语录,一次上边革委会捡查组去验收效果,结果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因不识字尽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这段语录记错,变成"下地决起,不怕拉稀″被当成现形反革命揪斗。像这样可笑滑稽的事例简子太多。一种肓从荒琰的思潮席卷祖国大地,他们尽然不智不觉荒谈了学业、荒谈了青青春年华,成了文革期间的牺牲品。′</b></p> <h1><b>三.苦难悲壮的经历</b></h1><h3><b><br></b></h3><h3><b>多数50~60后的学生经历过苦难,三年自然灾害、还苏联外债、过度的工业进程(乡村支持城市建设、农业扶持工业)掳夺、大跃进人民公社集体化″大锅饭″严重挫伤农业的生产下滑(浮夸吹牛,共产主义到来)等人为因素。造成粮食严重短缺,我们经历了忍饥挨饿的艰难困苦生活,在我的脑海里落下挥至不尽的影印。文化大革命风暴无情的冲毁了这一代人求学的校园。除了有少数人幸运者能去当兵、进工矿企事业、政府部门,还有文革后期被推荐保送工农兵大学外,多数人被卷进上山下乡和知青回乡的洪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在遥远的边疆、在贫困农村、在艰苦的农场、在荒凉的草原、在许多缺少现代文明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上千万的知青和农村的回乡学生青少年,包括许多只勉强算小学毕业(因文革冲击学校,闹革命不能正常上课学习,小学三年、初高二年学制速短),将青春芳华永远留在那里,接受再教育。在生存权利无法选择的年代,许多人面临着不仅仅是繁重的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他们中更多的背负着父辈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冤屈,被作为政治异类变相劳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返城路上的艰辛是后人难易想象的(指上山下乡青乡青年),靠高考升学来改变前途命运的无期、无望、无奈每天纠结在心里。著名知青肖复兴所著《绝唱老三届》用文学的体材可歌可泣了这一代青年的悲壮艰辛和奋力拼搏人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