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尖

一路前行

<p>  地名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透过这些地名符号,我们可以看到扬州的自然景观,看到扬州的历史发展,更可以看到扬州的人文精神。 </p><p> 随着城镇化和合村并镇发展,许多地名慢慢逝去,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地名所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文字和照片保留下来。</p><p> 十里尖小镇位于高邮城东南十华里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祖父辈谈及老家时,自称十里尖(方言读qian),至于为什么叫“尖”,不甚明了。  </p><p> 根据文化学者和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原来“尖”这个地名最初表示的是“山”或“山峰”的意思,后来地形如尖状也命名为“尖”。“尖”字作为地名出现的历史较早(有人就干脆说它是古吴语词),在江南分布很广,有玉峰尖、杨尖、黄茅尖、朱家尖等,上述地名中,除“玉峰尖”还可让人产生“尖形”的联想外,其他地名已演化为通用地名。 </p><p> 地处苏中的高邮,“十里尖”又有什么来历呢?</p><p> 原来,历经宋金对峙、宋元对峙、张士诚和朱元璋高邮相争200多年间,惨烈的战争使高邮地区人口大量减少,田地荒芜。所以,大明王朝的第一要务,就是尽快恢复生产。于是开始了史诗般人口大迁徙,大批江南百姓被强迫押往江淮地区。历史上称为“洪武赶散”,高邮也安置了大批江南移民,他们往往以家族或以户为单位,在沼泽地所冲积的平原的高地处建立村落定居。他们在荒草滩地间挖土堆垒,劳力多的人家挖大的,人口少的就堆小些,挖出了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圩田。圩田之间,由于水系的原因,被自然分成岛状。因为距离县城十华里,南澄子河与香沟河在此交汇,形成小尖尖角。也许是对江南留念,故将此地命名为“十里尖”,小镇仅仅是历史缩影。后来,十里尖包含的范围逐渐扩展,附近地区均称为十里尖。早在1572年,十里尖小镇就绘制在《明代高邮州境图》的那块版面上。</p><p> 小镇水陆交通发达,每一、四、七逢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抗战时期,十里尖却是笼罩在恐怖之中,日军修筑防御工事,建炮楼,设岗哨,对过往的行人严格盘查,稍有怀疑便严刑拷打,甚至戕害;鬼子对百姓烧杀抢掠,抢几只鸡、几条猪是常有的事儿,百姓恨之入骨。1943年春季,车逻区区长陈特平率八路军给十里尖的小鬼子沉重打击,极大鼓舞了当地人民抗日的士气。  </p><p> 解放后,由于邻近县城,水网密布,交通便捷,十里尖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逢赶集,四面八方的人涌向这三面环水的川字型小镇。镇上不仅商贾云集,摊贩众多,且有为百姓治病的名医王子安老人。王子安中西医结合,头痛脑热不说,还能剖腹开刀,妙手回春。后又收徒弟陈贵,二人悬壶济世,救人无数,使得十里尖名噪一时。 后来设置了十里尖粮站,每到夏秋季卖公粮,粮站内熙来攘往,车水马龙,别看站内囤积着好多圆圆的大粮垛,但售粮户必经验者评定过磅秤后,方可挑上大垛,不然仍要晒干扬净;粮站外的吆喝声和叫卖声此起彼伏,这儿俨然成了活跃一方经济的大市场,兴盛一时。</p> <p>粮垛地基还在</p> <p>供销社一排房子,高大门楼可见当时风光</p> <p>  小镇东南,京沪高速公路纵跨南澄子河,南关干渠又侵占部分河段,十里尖渡槽,是南关干渠上一个重要水利过水工程,既沟通东西干渠,灌溉高邮镇、卸甲镇大片农田,又不破坏南澄子河的水脉,只是让南澄子河失去了通航功能。</p><p> 十里尖小镇首当其冲,慢慢没落,后来公路兴起,曾经的热闹小镇逐渐被人遗忘,破败不堪。 </p><p> 2013年8月卸甲镇所辖十里尖并入高邮街道,改名为十里村;随着高铁站开通,这里成为最具潜力的发展区域,十里尖小镇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p><p> 遗憾的是,高邮唯一的“尖”地名将消失,让我们记住“十里尖”,以及它的悠悠历史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