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是中国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系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的诞生地,系上世纪世界伟人毛泽东的海内外前来瞻仰的故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光辉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他唤醒了沉睡的中国雄狮,他改变了中国命运,他使受尽一百多年凌辱的中国从始站起来了,中国以崭新的面目讫立在世界东方!</p><p class="ql-block">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将永彪史册,光耀宇宙!</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13日我与夫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韶山毛主席的故居,拜谒了韶山广场毛主席巨大铜像,参观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p> <h5>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韶山故居留影,喜悦的心情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1949年10月毛泽东同志故居对外开放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题匾曾有四次变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一块门匾:“中国人民伟大de领袖毛主席的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门匾是由“韶山一支笔”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书写的。当时恰当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朴素感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3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来自家乡的亲友时,毛月秋提起了3年前苏联摄影师参观旧居的事情,并告诉他苏联客人当时说,毛泽东像列宁一样伟大。毛泽东听后说:“列宁是伟大的,他在帝国主义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还谈不上伟大,我们还是跟在苏联的后面,社会主义的万里长征刚刚迈出第一步。”毛月秋又告诉毛泽东,苏联和民主德国客人看到上屋场上挂的“中国人民伟大de 领袖毛主席的家”的匾,都说好。“这个不妥,不妥。‘伟大’两字不是封的,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个门匾。”毛泽东说。1955年3月,在上屋场挂起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旧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61年4月9日清晨,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从韶山招待所步行到毛泽东故居。工作人员汪久成、毛乾吉等人闻讯后,飞快地跑出来迎接他们。刘少奇笑着与大家一一握手,很快他的眼睛凝视着“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沉思起来。刘少奇指了指这块门匾,轻轻地问:“知道这个门匾是谁提议写的吗?” 汪久成摇摇头,他确实不知道。毛乾吉想了想,他是知道一点,但不确切,也摇摇头。刘少奇缓缓说道:“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我们的毛主席身体很健康,应当把‘故’字改为‘旧’字。”不久,湖南省委办公厅下文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196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旧居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从此,“故居”改为了“旧居”,此名称一直沿用到1983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四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83年,韶山管理局派人到北京,请邓小平题写故居和纪念馆的匾额。邓小平在1983年4月2日他几易其稿,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两块匾额。现今,故居和纪念馆用的就是这两块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夫人杨开慧年轻时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南岸是毛主席少时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 毛泽东铜像是在南京制造的,重3.7吨,10.1米高。这个铜像充满传奇色彩。1993年铜像从南京运到往韶山,途经江西,载铜像的大卡车突然抛锚了,怎么也检查不出哪里出了故障。第二天,司机恭恭敬敬地朝铜像鞠了三个躬,说:“毛主席啊毛主席,井冈山是您老人家打游击的地方,我知道您想在这里住一晚,休息一下。现在我们该走了吧?”说完,上车一发动,车居然又能跑了。1993年12月6日,铜像运抵韶山当天,韶山的杜鹃花突然反季节开放,比正常开放提前3个月。1993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0分,铜像揭幕时,天空出现“日月同辉”的奇异景象,前后共持续了8分钟。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现名毛泽东广场),受当时环境条件所限,广场面积仅3970平方米。毛主席铜像以开国大典时手执文稿的姿势为母本,总高10.1米,朝向为东偏南。2008年1月,中央批准了改扩建方案,并同意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改扩建后命名为“毛泽东广场”。韶山毛泽东广场改扩建工程总投资6600万元,于2008年7月3日正式开工,毛泽东铜像从原位置向西南移动84.5米,面朝故居。改建后的毛泽东广场上可容纳1万至1.5万名游客,能够满足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的需求。毛泽东铜像向西南移动后,主轴线顺应韶山冲的地势走势,背靠韶峰、面向故居,与纪念馆大门建筑平行,整体空间上形成“韶峰―太公山―铜像”的远、中、近背景层次。改扩建后,广场较好地组织了景区内各景点,形成合理、便捷的参观线路,也与自然地形地貌相适应。</span></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母亲文七妹孩时为其认(契)的干娘“石观音”。</p> <p class="ql-block">(遗憾本人在编辑美篇前不慎把参观毛主席韶山故居所拍大量相关的相片删除,故只好用仅有的十几张相片用于制作美篇,来日再参观时弥补相关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