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距上一次去故宫参观已经过去35年了。前几年从网上了解到,自从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故宫作出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拆除了所有临建,开放面积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展出的文物也丰富了很多。因为这些变化和宣传,又有了再去故宫看看的想法,机会终于来了。</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后的当晚,便在网上预购了次日的预售票。由于是淡季,门票是40元,珍宝馆和钟表馆单另售票,都是10元,计60元。</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总高34.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华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通高9.57米,材质为汉白玉。重20000多公斤,在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是主体建筑天安门的重要装饰。↓</p> <p class="ql-block"> 外金水河,已经结冰。↓</p> <p class="ql-block"> 从天安门东侧这个门洞进入。↓</p> <p class="ql-block"> 进去后沿中间券门往外看,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都在这条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天安门后,接下来就是端门。中间门洞上方悬挂着故宫博物院的牌子。端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p> <p class="ql-block"> 过了端门后往午门方向走,左侧是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午门的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平面上呈凹字型,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p> <p class="ql-block"> 午门是紫禁城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通高38米,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雄伟高大的城门。清顺治和嘉庆年间分别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推出午门斩首,只不过是一句戏词,皇宫门口杀人,岂不是不详?↓</p> <p class="ql-block"> 在午门处回看端门方向。↓</p> <p class="ql-block"> 网上推荐的游览路线以这两种方案比较全面,我采用的是右边这个方案,即从故宫南门进→武英殿→文华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宁寿宫区(珍宝馆)→奉先殿(钟表馆)→东六宫区→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养心殿→西六宫区→御花园→神武门出。左侧的方案虽说连续游完中轴线,但把珍宝馆和钟表馆放在最后,如果前面时间没控制好的话,有可能到这里时时间不够用了。游览虽按右侧的方案,但下列的介绍还是先中轴线再两侧的顺序。↓</p> <p class="ql-block"> 穿过端门,便是内金水桥。桥有五座,中间一座叫御路桥,专供皇帝通行。两侧各有两座,长、宽依次递减,供王公大臣、文武官员通行。↓</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福临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和太和殿之间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坐落在三层须弥座之上,高约8米,由汉白玉构成。须弥座既可使建筑远离地下水、通风透光,衬托了建筑的完美,又加强了排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曾称奉天殿、皇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殿。太和殿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前广场西侧的弘义阁,内务府的银库。↓</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前广场东侧的体仁阁,内务府的缎库。↓</p> <p class="ql-block"> 丹陛石,帝王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太和殿的基座之上回望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 “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太和殿进行。↓</p> <p class="ql-block"> 殿顶正脊上两头的琉璃构件叫大吻,也叫正吻、鸱(chi一声)吻、龙吻,吻上的龙形有镇火之意。除了装饰性,实用功能是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侵蚀。↓</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内的扁额“建极绥猷”,是乾隆皇帝的御笔,这是个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建极绥猷的意思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的屋顶脊兽,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以下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xia三声)鱼、狻(suan一声)猊(ni二声)、獬(xie四声)豸(zhi四声)、斗牛、行什。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的排列有严格的规定,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而太和殿是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行什只在太和殿上才能看到)。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檐角,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龙头龟和一只铜鹤,象征长寿,实为香炉。↓</p> <p class="ql-block"> 西南角有嘉量(左),东南角有日晷(右)。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有斛、斗、升、合、龠(yue四声)五个容积单位。宫殿前设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日晷是中国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这两样东西在一起又象征着皇权公正平允。↓</p> <p class="ql-block"> 镏金青铜太平缸,重约2吨,用来储水防火,以及日常打扫卫生之用。↓</p> <p class="ql-block"> 从太和殿的东侧绕过来,后面就是中和殿、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之后,单檐四角攒尖顶。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方形,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中和殿是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先在此休息,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殿内宝座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允执厥中”匾。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寓意实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现在主体梁架仍为明朝时期的建筑。此殿初名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清顺治时更名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经,意即保持万物和谐。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p> <p class="ql-block"> 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西侧的建筑。近处这个是歇山顶,远处那个是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东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歇山顶侧面这个三角叫山花。↓</p> <p class="ql-block"> 在保和殿后面看后三宫。↓</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后的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雕。大石雕上部雕刻着象征皇帝“九五至尊”的九条蟠龙图案,下部为海水江崖图案。↓</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须弥座上龙凤云纹望柱下的排水螭(chi一声)首。螭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在古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地砖。故宫曾在检修太和殿广场地砖时发现,足足铺了十五层地砖,推断的原因是避免有人挖地道进入故宫。不知是否故宫内的所有地砖都是十五层。↓</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西侧这间不起眼的小房是军机处。雍正七年(1729年)用兵西北,为及时处理军务,特设军机房。乾隆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均为兼职,无定额。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p> <p class="ql-block"> 军机处内部,布置成介绍军机处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是内廷后三宫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乾清门高16米,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后三宫是帝后寝宫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内西侧是南书房,东侧是上书房。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乾清门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清两代数次被焚重建,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前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嘉量、日晷,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明至清初乾清宫是皇帝寝宫,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居养心殿,之后乾清宫便成为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乾清宫殿内正中高悬着顺治帝书写的“正大光明”匾额。雍正鉴于康熙立太子及诸子夺嫡斗争的教训,创立了新的储君方法。皇帝把亲书传位诏书密封后置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一份随身密藏,以便日后对照。↓</span></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之后是交泰殿,形状与中和殿相似。平面为方形,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比中和殿小。交泰殿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交泰”出自《周易》: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合。所以交泰殿处于乾清宫(天)、坤宁宫(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宝座之上悬挂乾隆皇帝临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冬至三大节日,皇后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东侧的景和门,通往东六宫。↓</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西侧的隆福门,通往西六宫。↓</p> <p class="ql-block"> 坤宁宫,明代皇后寝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现在的坤宁宫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式房。↓</p> <p class="ql-block"> 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坤宁门是后庭的后门,向北开,出坤宁门便是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后曾有增建,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天一门,位于御花园内,为钦安殿院落之南门。钦安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北端,是皇帝供奉北天玄武大帝的场所。“天一”乃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意,与五行之说相应。天一门是紫禁城内较为少见的青砖建筑。门未开,钦安殿也没看成。↓</p> <p class="ql-block"> 承光门,位于钦安殿北,御花园顺贞门内南北向之门。承光门明代已有,清沿明制。庑殿式琉璃门楼。承光门北相邻不远就是顺贞门,是御花园北门。游到此时已经开始清场,门小人多,没有拍照。↓</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熙皇帝名讳玄烨而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介绍完毕,以下是两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午门后,按照选定的游览路线,先沿着内金水河穿过西侧的熙和门,去看武英殿。这里是康熙皇帝利用布库智擒鳌拜的地方。但是刚出熙和门便有彩带和保安拦着不让过,说是在施工。这是在熙和门处看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 然后顺着内金水河走到东侧穿过协和门去看文华殿。这是文华门。↓</p> <p class="ql-block"> 文华门也是大门落着锁。↓</p> <p class="ql-block"> 只能隔着门缝向里张望一下。文华殿是皇帝学习的地方。在其后面的文渊阁,是馆藏四库全书的地方。打折的门票,往往对应着打折的景点。文华殿没开放,想看的字画精品自然没着落了。↓</p> <p class="ql-block"> 原路返回,从昭德门进入太和殿前的广场。昭德门位于太和门的东侧。明清两代大朝,文官由此门进退。↓</p> <p class="ql-block"> 后左门,位于保和殿东侧。明代和清初皇帝常在此会见臣僚。康熙年间,康熙帝在乾清门上朝前,大臣们就在此等候。这里是大臣们平常不经过皇帝特准而所能进入皇宫的最里处。↓</p> <p class="ql-block"> 锡庆门,在保和殿的东部,门朝西开,从此门通往皇极殿、宁寿宫。门前是一个小广场,西边斜对面是景运门,通往保和殿、乾清门。去珍宝馆在此检票。↓</p> <p class="ql-block"> 进入锡庆门后直走右侧是九龙壁,面朝北。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此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穿过皇极门,进入宁寿宫区。这是宁寿门,宁寿宫区的第二道宫门。宁寿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顶。明代时宁寿宫区只有稀疏的几座宫殿,是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康熙皇帝在此建造了宁寿宫,给孝庄皇太后颐养天年。乾隆皇帝又改扩建,给自己准备了太上皇宫殿。↓</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始建于康熙年间,初名宁寿宫。乾隆皇帝改扩建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在故宫中品级仅次于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 乾隆太上皇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共五千余人。慈禧太后在此举办六十寿典。↓</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匾额,是慈禧太后手书,这字比现在很多“书法家”强多了。↓</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之后两侧的庑房现在布置成珍宝馆,东侧是珠宝馆,展出金银器等;西侧是玉石馆,展出的是玉石制成的盒景等。↓</p> <p class="ql-block"> 金嵌珍珠皇后冬朝冠,清。该朝冠为清代皇后、皇太后于冬季参加大典时所戴的礼帽。此朝冠使用大量东珠、猫睛石、青金石、珊瑚等珍贵材料,结合精美的金累丝镶嵌技艺制成。↓</p> <p class="ql-block"> 点翠嵌珍珠宝石金龙凤冠,明万历。凤冠为皇后参加大典时戴的礼帽。通体以点翠和珍珠、宝石装饰,共用大小珍珠5000余颗,红、蓝宝石100块。出土于明十三陵之定陵,为明神宗万历皇帝孝靖皇后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 金累丝嵌珍珠宝石五凤钿,清。↓</p> <p class="ql-block"> 东珠朝珠,清。东珠满语为“塔娜”,清朝将产自东北地区的珍珠称为东珠(或北珠),以区别产自南方的南珠。↓</p> <p class="ql-block"> 金胎绿珐琅嵌红宝石高足盖碗,清乾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恭贺乾隆皇帝七十寿晨的贡品,乾隆十分喜爱,特命造办处仿制了一个。↓</p> <p class="ql-block"> 白玉错金嵌宝石碗,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金錾花卉纹嵌宝石盒,清。↓</p> <p class="ql-block"> 金嵌宝石炉、瓶、盒,清。↓</p> <p class="ql-block"> 金双凤纹盆,清。清代帝后卤簿仪仗中金八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 金錾花卉纹嵌珠宝如意式香薰,清。↓</p> <p class="ql-block"> 金盖、托白玉杯,清。↓</p> <p class="ql-block"> 金嵌珍珠天球仪,清乾隆。此器为造办处用黄金制成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 金累丝万年如意,清乾隆。一套共60柄,每柄均以绿松石镶嵌“甲子”、“乙丑”等干支纪年和“万年如意”字样,恰好组成一甲子。该套如意是乾隆皇帝六十寿辰(1770年)时王公大臣进献的礼品,共用黄金1361两。↓</p> <p class="ql-block"> 金嵌宝石八角覆钵式塔,清。↓</p> <p class="ql-block"> 金累丝嵌珍珠宝石覆钵式塔,清。↓</p> <p class="ql-block"> 掐丝珐琅海棠式盆玉石牡丹盆景,清。↓</p> <p class="ql-block"> 碧玉雕云龙纹瓮,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嵌画珐琅盆珊瑚菊花盆景,清。↓</p> <p class="ql-block"> 画珐琅盆蜜蜡佛手盆景,清。↓</p> <p class="ql-block"> 青花瓷盆玉石腊梅盆景,清。↓</p> <p class="ql-block"> 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清。↓</p> <p class="ql-block"> 碧玉雕采玉图山子,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木槎葫芦架玉石仙人景,清。↓</p> <p class="ql-block"> 翠雕鹤鹿同春图山子,清。↓</p> <p class="ql-block"> 玛瑙雕螭耳杯,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画珐琅花卉纹瓶,清。↓</p> <p class="ql-block"> 金星玻璃双耳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翠雕卧牛,清。↓</p> <p class="ql-block"> 画珐琅开光山水图方瓶,清乾隆。↓</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北面就是宁寿宫。这个宁寿宫开始是宁寿宫的后殿,乾隆改扩建宁寿宫时,仿坤宁宫形制重建了这个后殿,并将原宁寿宫的匾额移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 宁寿宫内现在布置成石鼓馆。这是我看到的第二个石鼓展,头一个是宝鸡青铜博物馆旁边的石鼓园。↓</p> <p class="ql-block"> 苏轼和韩愈的石鼓歌。↓</p> <p class="ql-block"> 石鼓上的石鼓文没有宝鸡石鼓园的石鼓保存的好。↓</p> <p class="ql-block"> 养性门为宁寿宫区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养性门的造型与乾清门、宁寿门、慈宁门相仿,但体积略小,台基较低。↓</p> <p class="ql-block"> 穿过养性门之后就是养性殿。这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养心殿规制建成。↓</p> <p class="ql-block"> 位于养性殿东侧的畅音阁,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畅音阁三重檐,通高20.71米,卷栅歇山顶式,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p> <p class="ql-block"> 畅音阁北面是阅是楼,也是乾隆四十一年建成。阅是楼是皇帝、皇后等看戏的地方。“阅是”,指通过观戏,以求对现实事物做出资治、求是的评判。↓</p> <p class="ql-block"> 勾心斗角。↓</p> <p class="ql-block"> 养性殿之后是乐寿堂。乾隆四十一年仿西效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建成,为乾隆皇帝预备归政后憩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内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由新疆和田玉雕成,重约九千斤。玉山取材于《尚书•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事迹,描绘了大禹治水,开山引洪、兴修水利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之后是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颐和,是颐养天和;轩,有窗的廊或小屋,古人多用来做书房。↓</p> <p class="ql-block"> 珍妃井,位于贞顺门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前慈禧命太监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推入此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p> <p class="ql-block"> 从珍妃井往北不远,出了贞顺门,宁寿宫区就游览完了。出贞顺门后左拐再左拐,沿着东筒子夹道南行,去看钟表馆。</p> <p class="ql-block"> 这条道叫东筒子夹道,也叫故宫东区阴阳道。所谓阴阳道是指明月高挂的夜里,在长长的夹道地面上呈现一阴一阳两个界面,传说鬼虽然是夜里出来,但会躲着人走,人走阳道,鬼就走阴道,人走阴道,鬼就走阳道。但如果人踩着中间走,一脚阳道一脚阴道,鬼没地方躲就会撞着人。↓</p> <p class="ql-block"> 钟表馆位于皇极殿西侧的奉先殿区域,门口因防役通道显得杂乱,没有拍照。</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中国,至18世纪,清代宫廷已大量使用。故宫博物院现藏各式钟表1580余件,精选部分展出。</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奖杯式寒暑三面表,19世纪末,法国。↓</p> <p class="ql-block"> 铜轮船模型表,19世纪末,法国。↓</p> <p class="ql-block"> 铜灯塔式座钟,19世纪,法国。↓</p> <p class="ql-block"> 铜热气球式钟,19世纪末,法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石座水法亭式钟,19世纪末,法国。↓</p> <p class="ql-block"> 鸟音山石钟,19世纪,瑞士。↓</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转花自鸣过枝雀笼钟,1783年,瑞士。↓</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园丁莳花钟,18世纪,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自开门人打钟,18世纪,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象拉战车钟,18世纪,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七政仪表,18世纪,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太平有象钟,18世纪,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嵌珐琅转花鸟音水法钟,18世纪末,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四羊驮双人擎表,1770年,英国。↓</p> <p class="ql-block"> 彩漆描金自开门群仙祝寿楼阁式钟,清乾隆,清宫做钟处。↓</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福禄寿三星钟,清乾隆,广州。↓</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珐琅葫芦顶渔樵耕读钟,清乾隆,广州。↓</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珐琅倒球卷帘转人钟,清乾隆,广州。↓</p> <p class="ql-block"> 紫檀重檐楼阁式嵌珐琅更钟,清乾隆,清宫做钟处。↓</p> <p class="ql-block"> 铜镀金四狮驮跑人水法钟,18世纪,英国。↓</p> <p class="ql-block"> 铁缸,宫中防火设备,数量比铜缸多很多。↓</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东六宫,由南向北游览。</p> <p class="ql-block"> 咸和左门,由此门进入可到达景仁宫和延禧宫。↓</p> <p class="ql-block"> 景仁宫,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明代时为嫔妃居所。清康熙帝生于此宫。雍正帝熹贵妃、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曾居此宫。↓</p> <p class="ql-block"> 景仁宫内陈列的是捐献文物,并在馆内设立“景仁榜”,取“景仰仁德”之意,景仁榜上记录了向故宫捐赠文物的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几件青铜器是章乃器捐赠的。章乃器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将收藏的1192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上张照片的第二列。↓</p> <p class="ql-block"> 延禧宫,东六宫之一,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从门缝中看看。延禧宫明清两朝均为嫔妃所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失火被毁,此后一直没复建。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在延禧宫原址兴建一座三层西洋式建筑-水殿,但还没建好清王朝就覆灭了,留下了这座烂尾楼。↓</p> <p class="ql-block"> 广生左门,可通往承乾宫和永和宫。永和宫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承乾宫现在布置成青铜器馆。↓</p> <p class="ql-block"> 承乾宫是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初名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改为承乾宫。明代为太子或贵妃所后,清代为后妃居住。↓</p> <p class="ql-block"> 三羊尊,商代后期。高52厘米,口径41厘米。肩饰三羊头,腹饰细密的兽面纹。此尊花纹细密,高圈足上有十字型镂孔,应为商代后期器。肩部羊头与器身采用分铸法,说明分铸法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整器典雅庄重,工艺精湛,为商代青铜器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 师趛(yin三)鬲,西周中期。高50.8厘米,口径47厘米。颈、腹饰夔纹,以云雷纹为底纹。腹内有铭文5行28字,记述师趛为逝去的父母做器。造型雄奇,纹饰瑰丽,为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者。铭文字体结构严谨,点画到劲,为金文书法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追簋,高38.6厘米,宽44.5厘米,重18.9公斤。西周中期的盛食器,风格宽疏流畅,器形厚重,为西周中期簋类极精之作。↓</p> <p class="ql-block"> 宴乐渔猎攻战纹壶,战国前期。高31.6厘米,口径10.9厘米。壶身满饰嵌错红铜图案,以三角云纹带为界,上层是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弋射图,下层是水陆攻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场景,对研究当时生产、生活、战争、礼俗、建筑等都有重要价值。清宫旧藏。↓</p> <p class="ql-block"> 虎足方壶,春秋中期,出土于河南新郑。通高87.5厘米,宽47.2厘米。外形呈椭方形,长颈,鼓腹下垂,长方形盖,盖上端为透空的蟠虺(hui三声)纹盘形提;颈部饰蕉叶纹;体侧镂空回首双虎耳;腹部饰成十字的凸带纹,上区为蟠虺纹下区光素无纹;圈足饰有蟠虺纹和云纹,下置两虎。这一通描述太专业了。↓</p> <p class="ql-block">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秋莲鹤方壶未见展出。</p> <p class="ql-block"> 故宫内的这种夹道有很多,门也多。不知每个夹道有没有准确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钟粹宫现在布置成古琴馆,展出的是故宫藏琴。↓</p> <p class="ql-block"> 钟粹宫,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初名咸阳宫,嘉靖十四年更名钟粹宫。明朝主要嫔妃居住,清代主要为后妃居住。慈安太后和裕隆皇后都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大圣遗音琴,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至宝。此音属唐代,清宫旧藏。通长120.3厘米,额宽19.2厘米,肩宽20.2厘米,尾宽13.5厘米,厚5.2厘米。神农式,桐木斫成,鹿角灰胎,栗壳色漆。圆形龙池,长圆凤沼,琴腹内纳音隆起,金徽玉珍。琴背龙池上方刻“大圣遗音”琴名,龙池两侧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均贴金漆。铭刻安排妥当,均系旧刻。腹内龙池之四角朱漆隶书“至德丙申”(公元756年)四字,为唐肃宗李亨年号,是其继位的第一年。↓</p> <p class="ql-block"> 墙上这些字是古谱么?↓</p> <p class="ql-block"> 院内的玉兰树。↓</p> <p class="ql-block"> 东六宫区转完,开放了三个。</p> <p class="ql-block"> 慈宁门,在乾清门的西侧,是慈宁宫的正门。清乾隆年间改建慈宁宫时一并拆建。慈宁门是殿宇式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p> <p class="ql-block">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为重檐歇山顶。慈宁宫区域为明清太后所居,如明代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清代前期孝庄太后(后成为太皇太后)等。↓</p> <p class="ql-block"> 慈宁宫内现在为雕塑馆。↓</p> <p class="ql-block"> 寿康门处一游客着清代服装拍照。↓</p> <p class="ql-block"> 寿康宫,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建造。↓</p> <p class="ql-block"> 殿内匾额“慈寿凝禧”是乾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 遵义门,此门通往养心殿。从门旁的敬告看,养心殿修缮了五年还未完工,工程可够艰巨的。↓</p> <p class="ql-block"> 咸和右门,经此门去往永寿宫和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 永寿宫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永寿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此处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此处正举办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没有实物,都是展板。↓</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名未央宫,清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后,明神宗朱翊钧曾在此居住十数年,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在此处居住和处理政务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初称万安宫,嘉靖时改名翊坤宫。明清两代为后妃居住之所。“翊”即护卫、辅佐,寓意居住于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协助正宫皇后,勤修妇德。↓</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嫔妃居所。清晚期,慈禧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p> <p class="ql-block"> 至此西六宫区看完,六个宫看了四个。</p> <p class="ql-block">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西南隅,明代所建,初名“乐志斋”,清代改今名。↓</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 堆秀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正面有岩洞。↓</p> <p class="ql-block"> 出宫后在外看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 故宫北面的景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故宫是继军博、国博之后连续第三天被清出场的。八小时的游览时间如果看的详细是比较紧张的,展出的馆藏文物部分虽说仅仅是180万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就能不断留住你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故宫虽然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但现在看到的故宫,基本上都是清朝重建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随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只当了42天大顺皇帝的李自成兵败,从北京败退时将紫禁城焚毁,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幸存,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历经顺治和康熙两朝,才基本修复完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