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卖儿鬻女、饿殍遍野,堪称清代230余年来未见之凄惨

历史有料

19世纪的70年代,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已经失败,农民运动进入了低谷。而此一时期,中国也并未进入战争状态,局势较为缓和,这也是近代时期中国社会少有的政治氛围相对平静的阶段,甚至还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兴盛局面。但平静的政治环境下,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甚至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华北大旱灾—丁戊奇荒。 1874年,19岁的同治皇帝撒手人寰,醇亲王亦譞不到四岁的儿子便继承了皇位,开始了新的王朝纪元。这位后来罹遭不幸的光绪皇帝即位不久,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特大旱灾。<br><br>1875年,中国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干旱的景象,而京师和直隶地区的旱情来得最早。这一地区从1867年开始,都一直笼罩在以阴雨为主的天气中,那条横贯全境、变化无常、素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更是年年漫决,截至到1875年,竟创造了连续九年决口11次的历史记录。此时,漫长的洪涝灾害总算暂时缓解了,不料却又转向了一个异常干旱的年头,除了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也相继出现了严重的旱情。而一场汉人听闻的特大旱灾自此正式揭开了序幕。而北方数省在刚刚经历洪涝之下,又面临着新的生活困境。 1876年,旱区在进一步蔓延,旱情也日益加重,并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东濒大海,形成了一片面积广袤的大旱区域。在灾区,饿死、卖儿鬻女等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已经比比皆是。 在经过差不多两年的亢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荒情在丁丑年即1877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尤其是山西和河南地区,成为了这场大旱灾的中心区域。<br><br>史料有载:<br><br>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涸,岁洊饥;无禾无麦,无梁菽黍稷,无蔬无果,官仓匮,民储罄,市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卖田,卖屋,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四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亲友不敢相过;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生子女不举,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在饥荒的日子里,所有的人前富贵都显得微不足道,这个时候,能够活下去就成了一种奢求,人世间的各种道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一片凄惨的景象,宛如是人间炼狱,但这又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文字本身可能都不足以描绘这场灾荒的可怕,毕竟实在太过凄惨。 在当时的山西地区,自1877年春天滴雨未下,自春至夏,虽间有微雨,但从未渗透,麦收无望,此后直至夏秋,天干地燥,烈日如焚。全身只除部分地区稍有收获之外,几乎都面临着减产和绝收。在当时,人们不仅仅是挖食草根树皮等,之后人们只好把石子磨成粉,和面为食,之后更是将各种树皮、麦秆、牲畜等一食而尽之后,开始了更凄惨的过程。 在1877年入冬以后的山西地区,“人食人”其实是已经司空见惯的现实,人们的正常心态正因为饥饿到极端而演化为非正常状态。不仅杀人为食,而且易子为食,不仅易子为食,而且骨肉相残,父子相食,母女相食。到最后甚至自嚼其腕肉。而宣扬了几千年的“人伦”、“孝道”等信条在此时荡然无存。在灾荒的现实面前,很多人渴求的只是能活下来。<br><br>而河南省的灾情与山西也是不相上下。1877年也是雨少晴多,小麦也只有一半守城。当年河南全省报灾情者有87个州县,饥民达五六百万。在入冬以后,每年冻馁僵而死者就有数十人。死者无棺木收葬,而是被堆在一个随处开掘的大坑中。这可能是在灾荒之中最常见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5省卷入灾荒的州县总数达到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1.6亿—2亿,约占到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疫病或者饥荒的人数,至少也在1000万以上。很多人常常认为近代人口的衰减是因为多次的战争以及长达20多年的农民起义,但忽视了这场持久的大灾荒,无数人在天灾面前只能是无能为力。<br><br>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很多人只能是无所作为,毕竟各地的情况都颇为相似。而当时的山西地区著名的“走西口”便是起源于这次灾荒,在求生面前,很多人只能离开家乡,远赴他乡,形成了清代末期一次壮阔的人口大迁移。 总的来说,灾荒造成如此大的破坏,清政府的赈灾是不力的,灾荒引起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丁戊奇荒”之前,中国出口远多于进口,出超达一千余万两;大灾荒改变了中外贸易状况,出口锐减,进口增加,入超近一千万两,灾荒前后呈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使得本来就遭受各种冲击的中国社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也让清政府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br><br>每当提起此情此景,都奈何一个悲凉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