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一生难忘情!

赵晓丽

<p>儿时的家,</p><p>就像父亲天空下的云,</p><p>漂浮不定。</p><p>飘到一个叫云南的地方,</p><p>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p><p>第十航空学校,</p><p>成为我们这群“空军娃儿”,</p><p>一个共同的家。</p><p>这里有我们父辈的光荣与骄傲,</p><p>有我们成长的足迹和梦想,</p><p>这里有蓝天白云下的情缘,</p><p>有我们对红土高原美好的回忆,</p><p>这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p><p>犹如父亲身上的绿军装,</p><p>头顶的红五星,</p><p>永远不会褪色,</p><p>永远不能忘怀。</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所在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校第二飞行团)为实现“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的梦想和国防建设需要,整编为第十航校,从祖国东北平原黑龙江飞向西南云贵高原。</p> <p>  1970年5月中旬,一列满载着军需装备和部队官兵及家属们的专列,从黑龙江富裕二道湾机场出发,我们家和当时生活在齐市的家属们,在齐齐哈尔随军登上南行的军列。</p><p> </p><p> </p> <p>  列车徐徐启动,车轮滚滚向前,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童年生活的地方,幼儿园、学校、公园、大院……那熟悉的一切离开视线渐渐远去,慢慢地变成了回忆。</p><p> 也许是不太成熟的年龄,又是和父母一起远行,所以少了背景离乡的感觉,也没有太多童年过往的留念,更多的是好奇和向往。</p> <p>  军列经站不停,一路向南行驶,只是在沿途兵站下车就餐和参加一些部队组织的文艺活动。</p><p>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要坐很多天的火车,要经过十几个省,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p><p> </p><p> </p> <p>  火车行驶了一星期,在贵州水城(今六盘水)车站停下来,前行方向没有铁路了,我们下了火车,部队官兵和家属乘坐大客车,十几辆大解放车承载着飞机和军需物质,沿着云贵高原蜿蜒绵亘的盘山路继续前行,在乌蒙大地和峡谷之间进入云南境内。</p><p> 正值五月七彩云南,漫山遍野山花烂漫。山高云低,云雾缭绕。从早到晚一天的路途,傍晚到达位于滇东北云贵川交界的高原平坝——昭通。</p><p> </p><p> </p><p><br></p><p> </p><p><br></p><p><br></p><p><br></p> <p>  昭通地名源于清代,猿人时期就有“昭通人”记载。1950年3昭通县和平解放,1983年为省辖地级市。</p><p> 昭通位于滇东北,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乌蒙山腹地,金沙江下游沿岸,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p><p> 昭通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果蔬飘香,人们勤劳善良,昭通是个好地方。</p><p> </p><p> </p><p> </p><p> </p><p><br></p><p> </p><p><br></p><p><br></p><p><br></p><p> </p><p> </p><p> </p><p> </p><p><br></p><p> </p><p><br></p><p><br></p><p><br></p> <p>  初到昭通,营房还没建好, 部队和家属分别安排在昭师等三个地方,母亲在昭通县委会工作,我家被安排在位于城镇中心的党校临时居住 。 </p><p> 这是一座仿古式建筑,花草树木,庭院深深,院里有小桥池塘礼堂,据说是军阀龙云姑姑的旧宅。对于我们来自“北大荒”的孩子们,一切都很稀奇,南方生活从这开始。</p> <p>  昭通四小离我家很近,在家能听见上课的钟声,几栋木板结构小楼围成校园,房顶的砖瓦上长着草,教室在楼上,楼下是老师办公和住的地方,与北方的学校显然不同,有点古老。</p><p> 到云南上学的第一个难题是听不懂云南话,只能看课本和书写,老师和同学们把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孩子统称“空军娃儿”。虽然听不懂话,但从老师同学的目光中感觉到友好和欢迎。老师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和我们交流同学们学着北方口音与我们接触,我们也学着说昭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但能听懂,而且会说昭通话了。</p><p> 在昭通四小的班主任老师叫虎尊友,是一名回族老师。1971年7月我在昭通四小小学毕业。</p><p> </p><p> </p><p><br></p><p><br></p><p><br></p><p><br></p><p><br></p> <p> </p><p><br></p><p> 我的初中高中都就读于昭通地区二中。</p><p> 母校创立于1893年,叫做中西学堂,创办者是英国传教士,是最早开设天文地理英语新教育学校之一,解放后由私立学校改为昭通地区二中,2006年与昭通一中合并为现在的昭通一中。</p><p><br></p><p><br></p><p><br></p> <p>  我初中在昭通地区二中28班,班主任尹觉民老师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生物老师,那个年代学校没开生物课,尹老师教的课叫“农基”课,尹老师那和蔼可亲的语气,讲“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方针时,把那么多的生物知识教授给我们,在老师的“光合作用”下,我们茁壮成长。</p><p> 2004年初中毕业三十年,在昭通师生合影留念。</p><p> </p> <p>  离开昭通后,虽远隔万水千山,老师的书信仍是语重心长,1992年我去昭通,尹老师在自己家里做了一桌昭通饭菜,饭后带着我在校园里走了一圈,介绍二中的新变化。</p><p> 2016年夏天,在昆明和同学们为老师庆生,敬杯酒,谢恩师,祝福老师健康长寿!</p> <p>  我高中在昭二中高八班,分科是文科班,班主任褚家猷老师是语文老师。褚老师在语文教学水平上是资深教师,眼镜后面那深邃的眼神里,有爱戴有严厉,言谈儒雅,教学时慢条斯理,平易近人,讲理时铿锵有力,时而用浓重的滇西话畅谈,时而讲着云南普通话。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得天独厚的学到了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文学知识。</p><p> 高中毕业后,褚老师推荐我留校二中当语文代课老师,在老师的鼓励支持下,我走上讲台,从此走上工作岗位,人生中有过人民教师的光荣履历。</p><p> </p><p> </p> <p>  褚老师退休后定居老家泸西。2013年去云南聚会时,专程去泸西看望褚老师,从昆明到泸西大约两个小时路程,我们刚刚出发,老师来电话说已在路口等候,反复叮咛行车路线,就像当年上课一详细认真。按老师指点,我和同学到了泸西古城的一个牌坊下,车未停稳我就一眼看见站在路边的老师,三十多年没见,老师还能认出我吗?叫一声褚老师……,七十六岁高龄的老师拄着拐棍快步走向我们,跨越时空的奔跑,相视无言的泪光,亲爱的老师您好!</p><p> </p><p> </p><p> </p> <p>  2016年夏天,高中毕业四十年之际,昭通二中高八班的同学们,带着思念,带着回忆,带着最纯真的情感,从四面八方来到昭通,相聚在承载着我们青春理想的地方,重温学生时代的友情,再现风华正茂的美好时光。</p><p> </p> <p>  毕业四十年,师生再相聚 , 拍下这激动的场面,记录着珍贵的时刻。 </p><p> 聆听老师讲话,依然倍感亲切,好像当年的课堂,思绪回到了从前。无论毕业多久,不管走的多远,老师的谆谆教诲仍铭记心间 ,岁月增添了我们对老师的爱戴和敬意。 </p><p> 四十年弹指挥间,同学相见有说不完的话题,分别时豆蔻年华,相聚时已年近花甲,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p><p> </p><p> </p> <p>  再回校园,不见当年,唯有几棵大树还能依稀记得教室和球场,每天上学走的小路变成宽阔大道,只有校园傍边的小溪还在涓涓流淌。寻觅青春的足迹,满满的都是记忆。</p><p> </p> <p> 分别当年正芳华,</p><p> 再见妙龄已婚嫁,</p><p> 相聚花甲续情缘,</p><p> 举杯祝福映晚霞。</p><p> </p><p> </p><p> </p> <p> 同校同班同学习,</p><p> 同窗五载结友谊,</p><p>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p><p> 相逢《笑脸》《同桌的你》。</p> <p>  短暂的相聚,转眼又各奔东西,同学情意永远不会忘记,带着祝福,带着回忆,希望更加美好的明天,期盼着再次相聚。</p> <p>  2013年夏天,一个QQ群《十航校的天空》吹响了“回家”的集结号,离开云南几十年的部队发小们,从祖国各地相约云南,实现一次穿越时空故地重游的聚会。</p><p> </p><p><br></p><p><br></p> <p>  带着童年的记忆,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带着离别后的思念……我们来了。</p> <p>  为聚会部队子弟创作并演唱群歌《这里》。</p><p> 《这里》谱写出空军后代对父辈们崇高敬意,对一起成长伙伴们的情谊,对部队营房的留恋,对过去岁月的无限遐想。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唱出我们的心声。</p><p> 当《这里》的前奏响起,滴滴答答的军号声,飞机滑翔的轰鸣声,全场泪奔。视频中再现出的飞行画面和营房旧影,以及那熟悉的身影和曾经的过往,发小们群情激奋,高唱《这里》。</p> <p>十航校的风,  </p><p>吹过儿时的脸庞,</p><p><br></p><p><br></p> <p>十航校的天空,</p><p>擦亮青春的梦想。</p> <p>这里是父亲带我来到的地方,</p><p>蓝天白云和红土的山岗 。</p><p> </p><p> </p><p> </p><p> </p> <p>父亲的军装,</p><p>染绿轻狂的岁月。</p><p>青砖红墙筑守少年的时光。</p><p><br></p> <p>营房大院跑道机场,</p><p>矫健的银鹰驾一缕长风翱翔。</p><p> </p><p> </p> <p>这里是我和你,</p><p>一起成长的地方,</p><p>田野果园蛙鸣的池塘。</p> <p>一行行茁壮的大树,</p><p>还刻着我们不老的年轮。</p> <p>一首首熟悉的歌谣,</p><p> 还唱着我们曾经的过往。</p> <p>一个个难忘的身影,</p><p>总唤起我们温暖的怀想。</p> <p>一张张熟悉的笑脸,</p><p>还笑成你从前的模样。</p> <p>这里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p> <p>那个年代让我永生难忘。</p> <p>呼唤你的名字,</p><p>我们忘情的奔跑。</p> <p>又看见父亲的旗帜迎风飘扬!</p> <p>  1978年秋天,父亲转业,我们全家从云南回到了黑龙江老家。这张照片是途经北京时,我们全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合影,也是唯一一次和父母全家人在北京。</p> <p>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岁月流逝,带不走我的记忆。往事如烟,结下了云南情缘。从跟父母随军到云南,离开云南也四十多年,至今,已整整五十年。</p><p> 我的云南行,一生难忘情。</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