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漫谈

乎乎堂

<p class="ql-block">  乞丐现象,作为文明社会的“癞疮”,不仅中国有,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在国外期间,我就经常在公寓附近的步道、广场、街区等外国游客较多的地方,被当做“善财童子”而索乞不断。他们会盯着你的眼睛很认真的告诉你:“契诺,温刀勒”,就是说“中国人,我只要一美元”。还有的小伙子,远远的还健步如飞,走过来却突然告诉你他的腿脚有病不能劳动,特别需要我们资助他一美元。这让见惯了鹑衣枵腹、蹒跚哀嚎或断肢惨体乞怜卖惨的国内乞丐的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而又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哈城国会大厦前的马路上遇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向我伸手,见是个白发苍苍的残疾老太太,我便毫不犹豫的给了她一红比索,合1.15美元,没想到老人家非常感动,一边热泪盈眶的连声道谢,一边又连连亲吻拿在她手里的那枚硬币,令人大感意外和动容。翻译说,老太太大概想不到我会给她这么多钱,喜出望外又喜极而泣了。</p><p class="ql-block"> 同事说,有次遇到一个壮汉向他乞钱,他便告诉对方说自己是越南人,对方连忙向他道歉后便离开了。这让我很诧异 ,莫非在乞丐眼里中国人与越南人有什么不同吗?就此,我咨询一个当地的朋友,朋友说谁叫你们中国人有钱并乐善好施嘛,言下之意,多少有点“钱多人傻快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看到一个短视频,说的是天津地铁六号线上一个外国大爷在大声斥责一对拉着二胡拿着二维码挨个强乞、赖着不走的男女乞丐,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工作,你们这么年轻不但不工作还要向我要钱……,搞的这俩乞丐羞愧难当,不得不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这外国大爷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主流文化对待乞丐的态度。与此相反的国人,对待乞丐,儒家讲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之发端,佛家讲“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人思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基督文化虽然也讲博爱,讲爱人如己,但他们的骨子里却渗透着弱肉强食的丛林基因,他们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和自我奋斗、自强不息的竞争理念,其主流文化对于游手好闲和不劳而获的现象,一般来说是不屑一顾和鄙视排斥的。他们对我们祖先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思想就很费解和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中西文化土壤的不同,使两者间的乞讨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国内的乞丐大多以出卖尊严博取怜悯,以极尽卖惨之能事骗取人们的施舍。国外的乞丐,绝大多数并不放弃尊严,而是通过街头表演或兜售“服务”来换取路人的解囊。比如哈瓦那老城,就有长时间一动不动扮演雕像吸引人打赏的,有头顶基督脚拖“石块”替人受难赎罪“挣钱”的,也有让宠物狗狗假扮可怜博人施舍的 。凡此,都表现为静默不语、守株待兔甚至幽默的行为艺术,不但不令人讨厌,某种程度上还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游客根本不用担心会受到突如其来的骚扰与纠缠。即使在一些青年失业率很高的国家,也很少遇到国内那样追着人要钱的乞丐。五年多时间,我所碰到最简单粗暴的乞讨行为,是在牙买加的首都金斯顿,我们开车从驻地到吃饭的的地方要路过一个车流量很大的十字路口,一旦红灯马上就会有几个黑人小伙子围上来给你擦汽车玻璃,其速度之快、动作之麻利,十分魔幻。对这样的“强迫服务”,我们虽不情愿,但也难以拒绝。至如国内这种蹒跚哀嚎甚至拦路、跟踪强索的乞讨行为,在国外是断难见到的。</p><p class="ql-block"> 两相对比,我时常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陪领导出差京城的一次遭遇:当时领导和我一前一后路过西单人行天桥时,突然冲出一个约莫五岁左右的脏娃娃向领导讨钱,经验丰富的领导顺手向我一指:“向他要”,我便飞快的掏出五角钱递过去给领导解围,不料脏娃娃说“最低一元”,哦,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脏娃娃已紧紧的搂住了我的大腿。我虽恼羞成怒,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不能拿一个娃娃咋样,只好乖乖的再交出一张一元的买路钱给他。</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学生在郑州某地遇到一个拿着微信二维码扫描的中年乞丐,遭拒绝后,乞丐竟骂他“你的心坏得很,一定挣不了钱”。仔细想来,一介文弱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遇到这样一个放刁撒泼的无赖纠缠,还真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正如社会学家所说,原本社会底层的弱者,一旦放下尊严破罐子破摔,则很容易转化成令人恐怖的强势力量,即所谓的“乞丐恐怖主义”。在这种“乞丐恐怖主义”面前,一般的正常人除了花钱买平安又能怎样?</p><p class="ql-block"> 过去山东、河北一带有个古老的传说,孔夫子周游列国时,厄于陈蔡,绝粮七日,派弟子向乞丐的祖师范丹老祖借粮,事后孔子告诉范丹说你的粮我还不了,以后让我的弟子还吧,范冉说那以后就让你的弟子还给我的徒弟们好了。孔子说,今后你的徒弟凡是见门上贴对联的人家,都可以进去讨要。所以,这里的乞丐认为他们向有钱人乞讨不是求施舍而是理直气壮的讨还旧账,而作为孔圣人的的传人,也理当履行好替先师还债的责任。如果说这个故事为中国乞讨行为的正当合法性提供了依据,那么佛教的“托钵化缘”思想,则大大强化了乞丐文化的理论基础。在佛教看来,出家人托钵化缘的生活方式,不仅是自身少欲知足、净心修行的需要,也是在家人礼敬三宝,广种福田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乞讨不但对乞讨者好,也对乞讨对象是一个行善积德的好机会,所以过去也有称乞丐为教花子或花子的,本是教化的转音,教而化之的意思。有这样的主流文化作温床,自然就有我们这种独步全球的豪横乞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