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总要回家。无论到哪里,还是回家好。叶落归根,返回原乡,安度余年,此生无憾。”这是伯父遗著《德声文集》扉页上最后几句话。2019年6月,伯父飞越千山万水,从海外回到故乡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月余,与世长辞,长眠故土,享年94岁。我想,伯父应是此生无憾!</p> <p class="ql-block">伯父遗著《德声文集》</p> <p class="ql-block">伯父孟德声,是我父亲孟爱声的二哥,1925年农历7月29日出生于鄂西北竹溪县水坪闫家坝村一个教师家庭,兄弟姊妹有六人。1944年,伯父离开家乡,先后在台湾、纽约、渥太华等地,求学工作70多年,获得美国圣约翰大学哲学博士等5个学位。</p><p class="ql-block">旅居他乡七十多年间,前四十四年伯父与故乡亲人失去联络,一直无法见面,直到1988年才第一次返乡探亲。后30多年,伯父与我父亲及其他亲人书信通讯联络不断,经常往返海内外,直到叶落归根。</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伯父1963年旅居加拿大,下图为2013年在故乡竹溪水坪闫家坝</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他二哥的事情,一个好学上进、爱国爱家的伯父形象,从小就深深地在印刻在我们脑海中。长大后,更是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到一个海外游子浓烈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伯父</p> 雄鹰展翅天际梦 <p class="ql-block">1925年初秋的一个深夜,鄂西北乡下一院平房里,一位怀胎十月的孕妇,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苍鹰,在屋顶上扇起翅膀,扶摇几下飞向天空。醒后,感觉腹部剧痛,不久产下一名男婴。这名男婴,就是伯父。伯父出生后,祖母常常对家人说起这个梦,说这个儿子长大后,不会在他们身边生活。伯父一生的经历,竟也与这个梦十分巧合。</p> <p class="ql-block">伯父的出生地 ——竹溪县水坪闫家坝</p> <p class="ql-block">伯父从小勤学敏思,志存高远。在他的自传《一个湖北竹溪山区乡下孩子的故事》中写道:“小学学习中,影响最大的故事是老师讲述鸦片战争经过,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爱国民族主义的根苗。看过的两本课外书《一位无名英雄的日记》和《曾胡治兵语录》,我发现治兵、从政、为人和处事,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谨守道德和学问原则。这两本书对我极具励志作用,使我向往艰苦卓绝、冒险犯难的生活。”</p> <p>伯父高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1944年,年仅19岁的伯父考取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今十堰市郧阳中学),到离家200多公里外求学。在校期间,他感受到了抗日战争的激荡风云,知道作为热血青年肩上的担子与责任。毅然投笔从戎,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从军的号召,同千千万万学子一道参加青年军,立志抗日救国。从军队伍从郧阳出发,步行月余,到达四川万县,编入青年远征军204师612团6连。军事训练结业,伯父全科成绩位列全队第一。</p><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伯父选择报考新疆军官学校,从四川入陕西,行至星星峡时,被拦截不许入疆。1947年春,只好转身,到浙江嘉兴青年中学就读高中。</p> <p>伯父抗战末年从军照</p> <p class="ql-block">1948年,伯父为了继续求学,在老师江应龙先生的鼓励下,自浙江经江西,从湖南到广州,次年9月到达台湾高雄。在朋友的帮助下,考入台湾大学政治系。1954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又考入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三年后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7年在政治大学任教,担任讲师,1962年任副教授。1963年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奖学金,前往该校研究行政学一年。同年秋,转入渥太华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图书管理,毕业后,在加拿大艾尔柏大学从事图书馆工作。1968年秋,回台湾,到醒悟商业专科学校教英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伯父获得学士学位照</p> <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伯父赴美国纽约,次年秋入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所,主修东西方思想史,获硕士学位。1980年1月,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0年至1997年伯父受聘担任台湾东海大学教授,主授西洋政治思想史,教学之余,撰写专著和论文数百万言。</p><p class="ql-block">1997年伯父退休,往返纽约、台湾居住,专心从事阅读与写作,每隔两年回大陆竹溪家乡小住。</p> <p class="ql-block">伯父获得博士学位照</p> 魂牵梦萦故乡情 <p class="ql-block">伯父出身教师之家,自小受到孔孟儒家思想熏陶,受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伯父与家中失去联络,十几年音信杳无。1959年,祖父母在极度思念中先后相继去世。</p><p class="ql-block">1963年秋,父亲突然收到了伯父从加拿大渥太华寄来的家信,这对于家中朝思暮想的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来说,该是多么大的喜讯。兹将原信封、信内容抄写如下:</p><p class="ql-block">信封正面写着:孟先声、孟爱声、孟福声收。背面注明:请中国各地邮政同志多多帮忙,将此信按地址交送收信人,功德无量!已经十五年不通信了,地址不清,请劳神找到那三位先生同志。寄信人鞠躬敬礼。</p><p class="ql-block">信的内容是:大哥、三、四弟鉴:多年不见,时在念中,父母亲大人健康否?二姐、三姐、大嫂、侄子们都好吗?请来信告诉我家中及兄弟姊妹们的情形,并示知通讯处,我现在加拿大渥太华做工,生活尚可维持。来信请写下址(略),兄弟德声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六日。</p><p class="ql-block">收此信后,父亲接连在十月二十七日又收到两封,一封是写给在大陆三兄弟,一封是写给水坪镇公所即当地政府的寻找亲人的信。</p><p class="ql-block">自此,大洋两岸,亲人之间鸿雁传书不断。</p><p class="ql-block">伯父少小离家,叶落归根,家书数以百计。在车船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书信是他与亲人唯一的联系纽带。父亲一直将这些书信保存的非常完好,每每展开,字字句句无不透着故土难忘,家国情深。摘录几段如下:</p><p class="ql-block">1964年写道,“三弟,当我第一次接到你的信时,我兴奋得难以自制,于是跪在床前,好久才站起来读你的信。足有一星期之久,高兴得很,是一生中所没有的那种高兴。</p> <p class="ql-block">伯父寄给家人的部分书信</p> <p class="ql-block">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伯父写道:“我们从纽约专程赶到洛杉矶,当看到中国奥运会代表队进场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女排打败美国女排时,所有的中国人都由衷地感到无比兴奋、骄傲,我也不例外。虽然我在美国居了近二十年,我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不爱着自己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1984年,伯父伯母与女儿孟正耘在洛杉矶</p> <p class="ql-block">1986年写道,“三弟寄来的照片中,谭家梁子又给我带来许多回忆及喜悦。山上有我的足迹,我曾在梁子上打过猪草,东头是太元寺。曾越过梁子到大姐家去过多次。1944年的农历新年前夕,大哥送我翻过梁子,离别故土,踏上征途。一别四十余年了,风景依旧,人事全非,大哥早已离开我们一去不返。哪一天,我这个天涯游子才能重登山上,眺望梁子下坝上的景色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回忆前程,展望未来,不胜唏嘘!在回忆中我最不能淡忘的是故乡的一切。我曾想过多少次,我未来半生的最大愿望之一是回到故乡——我那生长的地方,去看我曾到过的每一角落和我记忆中的每一个人,去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p> <p class="ql-block">1983年,竹溪县没有程控通讯设备,居民家中没有电话。伯父与父亲在信中约好通话时间与地点。6月19日中午,父亲和其他家人等在约定地点,接到伯父从纽约经上海转接的电话,当听到大洋彼岸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音时,双方激动得喜极而泣,好一阵都说不出话来。这一“特大新闻”,在次日的《郧阳报》上,以《兄弟分别四十载,隔球通话叙深情》为题作了报道。</p> <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4日,伯父首次从纽约途经台湾、香港回到祖国。父亲和幺叔孟福声从竹溪坐车出发,经过两天行程,到达武汉迎接,见面地点定在长江边的晴川饭店。44载春夏秋冬,从青丝到白发,亲人朝思暮想,魂牵梦萦。兄弟三人见面,抱头痛哭,彻夜长谈,话叙亲情。</p><p class="ql-block">伯父在两个弟弟陪同下,从武汉回到竹溪家中。踏上故土,伯父长跪不起,泪流满面。在家中小住数日,离开时,伯父用手帕精心包好一捧家乡泥土,放在行李箱底,带回纽约家中。</p> <p class="ql-block">1988年,伯父(中)、父亲(左)与幺叔孟福声(右)在闫家坝老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到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伯父感慨万千。他说,家乡的变化比预想的要好得多,没想到鄂西北这个山区小县变化如此之大。他表示,今后要老当益壮,为祖国统一贡献一份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竹溪县城关镇鄂陕大道南侧幸福东路的海清楼</p> <p class="ql-block">1992年,伯父伯母出资,在竹溪县城关盖了一栋楼房,房屋占地近两亩共四层,是一个独立小院,供他们兄弟四家人居住。楼房取名为“海清楼”,楼房的建设是为了感恩父母养育之恩,也是为了感念兄弟姊妹亲情,更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祖父孟海清大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以祖父学号“海清”命名,同时,寄予“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心目中,海清楼是竹溪孟姓家族尊师重教、爱国爱家、孝老敬亲、奋发进取、厚德载物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1996年,伯父伯母与我父母及家人在竹溪家中合影</p> 爱国情怀与学术成就 <p class="ql-block">伯父虽身居他乡异国,但时刻牵挂着亲人、家乡和祖国。他殷切希望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伯父曾担任美国《自由人》杂志主编,在许多关键时刻,以笔为武器,在各大华文报刊发表文章,批驳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错误言论,捍卫祖国尊严,维护祖国统一。</p> <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4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成立。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陈映真先生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伯父为理事兼顾问,伯母李玉蓉女士也是“联盟”成员。</p><p class="ql-block">中国统一联盟有一个共识:认为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反对分裂。他们都是自愿地把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p><p class="ql-block"> “中国统一联盟”成立伊始就明确阐明自己的宗旨: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平,建设民主统一的国家。它提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主张民主运动与民族统一运动同时并举,巩固和发展海峡的和平构造,推动两岸同胞探亲、旅游、互访,增进两岸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交流,以及直接商贸投资、邮电航运,促进海峡两岸召开共商统一的会议。正是由于旗帜鲜明地主张“两岸统一”,“中国统一联盟”在很长时间内,特别是在李登辉掌权的十余年间,成为台湾岛内立场最为坚定的“反独促统”的政治团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团结报》1990年1月13日报道:设在台湾的“中国统一联盟”组团于2月14日启程访问大陆。这是该组织成立两年以来,首次邀集全体数十名执、监委及统一主张代表人物所作的叩关行动,颇值注目。代表团由“统联”主席陈映真率领,主要团员有孟德声等。</p><p class="ql-block">“统联”访问团一行二十七人,于2月15日下午抵达北京,备受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登新华社消息:中国中央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中国统一联盟”大陆访问团,江泽民和各位同胞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在京期间,政协副主席王任重、钱伟长、程思远等会见并座谈。同时,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民革中央主席朱学范,副主席贾亦斌等设宴招待并会见座谈。”</p><p class="ql-block">访问团先后到北京、西安、南京、上海等地访问,离开上海返回台湾时发表了声明,到台后,举行了扣关之旅的报告会。</p><p class="ql-block">1994年9月23日,伯父受北京海峡两岸协会邀请,与台湾、香港八所大学十位教授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接见及座谈。</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全球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东欧发生信仰危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形势,伯父在《海峡评论》上,大书特书中国富强因素,以《迎接中国下一个汉唐盛世之来临》为题,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心与爱国情怀。《时代周刊》(1993年6月14日)专栏报道他的《中国——世界下一个超强》,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办法有气魄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在海外的媒体,常常可以看到伯父掷地有声的文字:“中共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而且历史悠久,组织严密与纪律良好的政党。中共党员加上共青团员有一亿八百万人,这当然是世界历史空前庞大政治组织。”“中华民簇由广大爱国的勤奋的群众同胞与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所构成,必能不分阶级、地域及宗教,精诚团结、自强不息,迎接下一个汉唐盛世之来临,并联合爱好和平之民簇,促进世界大同。”</p><p class="ql-block">伯父著有《西方政治思想史大纲》、《两岸关系之性质:中国民族主义、台湾分裂主义与美帝国(霸权)主义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核子时代战争与和平》、《21世纪仍然是民族主义世纪》等中英文专著及学术论文数十种。</p><p class="ql-block">由于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伯父伯母多次受邀参加国庆庆典、香港回归庆典等国内重大活动。</p> <p class="ql-block">伯父赠送的书《万年长青》,这本书谈为人、谈处事、谈修养、谈学问,我曾经读了很多遍,对我影响非常深刻。</p> <p class="ql-block">伯父出身耕读之家,纵身于大千世界,这于他勤奋好学,自励向上,有直接关系。在获得博士等五个学位的同时,十分关注家人、国人的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的培养。</p><p class="ql-block">1999年,在纽约寓所,他写下近两万字的文章,专门讲求知的重要性及方法。题目为《精读记诵、苦练成功——学问为自救济世之本》,从十八个方面论述列举求学的重要性和方法。这不仅是个人治学心得之总结,也是对后来者的殷殷希望。文章说:</p><p class="ql-block">“在生存困难、竞争激烈的人类社会中,个人与民簇的落伍失败,被侮辱奴役、至被肢解消灭,扮演悲剧主角,其根本原因在于愚昧无知、自暴自弃、苟且偷安;丧失信心、尤其是民簇自尊心、自我作践、怨恨祖宗、鄙弃传统、喜新厌旧、漂浮无根、崇洋媚外、东倒西歪、食洋不化、鲁莽蒺裂。”</p><p class="ql-block">“吾国人同胞,为自救救国计,必须立定志向,下定决心,效法前贤,健全自己。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在,从古代到现代,从古典到时尚,从文言到白话,从中到外,从古到今,前后相接,融会贯通,兼容并包,综全创新。”</p><p class="ql-block">“就国簇而言,勤俭建国,教育第一。就治学而言,泛览以知概略,而精读记诵尤为学习之基本功夫。眼、耳、口、心、手,五到俱备,勤学苦练、牢牢记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p> <p class="ql-block">1997年伯父题字对我们的希冀</p> <p class="ql-block">2016年,91岁的伯父回母校郧阳中学与高三学子交流</p> <p class="ql-block">2016年,91岁的伯父为母校郧阳中学题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伯父的影响下,尊师重教,正直上进,崇德向善成为海清大家庭的家风,</span>祖父后人中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博士3人、硕士10余人,其中从事教师职业有近三十人。后人们立足老家竹溪,奋斗在十堰、武汉、上海、北京、深圳、山东,乃至美国纽约等世界各地,从教、从医、从政、从商以及科研岗位有50余人。被竹溪乡亲称赞为书香门第、名门望族。</p> 夫妻恩爱比翼飞 <p class="ql-block">伯父1969年与李玉蓉女士结婚。伯母祖籍南京,5岁时随父母移居台湾。毕业于复兴岗学院,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美国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曾任台中《台湾日报》编译,纽约《联合日报》编译,纽约《世界日报》编译部主任,纽约《明报》编译部主任与副总编辑。</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孟正耘出生。正耘先后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考得律师执照,获聘美国永久教职。</p> <p>1969年伯父伯母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伯父伯母夫妻恩爱,并肩奋斗,相伴相随,比翼双飞。1990年,伯母第一次随伯父回到竹溪,此后经常与伯父一起回家乡探亲小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伯父、伯母与女儿孟正耘在海外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伯父伯母与女婿大卫及外甥女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孟正耘与丈夫大卫、女儿在纽约布法罗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伯母病逝于台北桃园林口长庚医院,享年73岁。伯母病重期间,伯父向伯母征询身后安葬地,伯母说:“你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这个表达是海誓是山盟,胜过千言万语。夫妻恩爱,生死相随,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伯母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家人跨越海峡远赴台北接回了她的骨灰,在故乡竹溪为她举行葬礼,安葬在竹溪县城北公墓。</span></p> <p class="ql-block">2016年,伯父在海清楼与我父亲及部分家人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伯父在竹溪龙王垭与我父亲及部分家人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伯父与父亲在海清楼门前聊天,90高龄的兄弟俩情深似海</p>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93岁的伯父与89岁的父亲团聚在竹溪,海峡两岸兄弟俩共庆教师节</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伯父从海外回到故乡竹溪县,定居海清楼,准备安享晚年。一周后,突发疾病入院治疗月余无效,7月30日安详的在竹溪与世长辞。伯父逝后,家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与伯母安葬在一起,永远长眠于竹溪县城北公墓。</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伯父女儿孟正耘从美国纽约回到竹溪,与部分家人在海清楼院子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孟正耘从纽约回竹溪祭奠父母</p> <p class="ql-block">2019年,孟正耘与哥哥孟正平、孟强、孟正义在家乡竹溪合影,背后就是伯父牵挂一生的故乡山——闫家寨。</p> <p class="ql-block">2019年,孟正耘在竹溪海清楼,与部分兄弟姊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2年夏天,孟正耘、大卫及女儿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2024年圣诞节,孟正耘、大卫及女儿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伯父从1949年离开大陆,到2019年叶落归根,旅居他乡异国70年。70载斗转星移,70年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牵挂与惦念。如今,故乡的厚土已经永远地拥抱着远方归来的游子。</p><p class="ql-block">伯父虽去,但他树立的典范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辈发奋图强,为家的美好、国的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