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莲叶何田田

<p>  我所回忆的老王,不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虽然相比之下,他们身上的确有些相似之处。这个题目自然不是敢挑战杨绛先生,而是因为 他的确姓王。</p><p> 我一直叫他王叔。我上小学时,他就在小学附近开照相馆,自然算我的长辈,叫他老王是大部分有教养的人,而街上大多数人无论男女老少,会扯着嗓子他:“王跛子。”他的确是个跛子,所以当少数毫无教养的人当面喊到“王跛子”的时间,他也只是张张嘴,脸上少了些笑容而已。仍然为他们服务。</p><p> 在小地方,身体残疾似乎就该被下眼看待,可这身体的残疾,残疾人本身又是什么错呢?身体的不幸本已遭受着折磨,周围人的嘲笑、同情是另一种更深的精神上的摧残。</p><p>老王的确是一个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典型。他的一条腿到底是什么时候残的?从来没有打听过,觉得这并不重要,他的照相技术到底是什么时候学的?谁给他指了这样一条不需要体力劳动谋生的道路?也不知道,只是街上的人都认为他照相照的的确好,这个不必用嘴说,只需要用脚来投票就可以了。从80年代末到大约2017年前后30年的时间,几万人的小镇上前前后后开了很多家照相馆、影楼,可是无论哪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也罢,还是装修高档的影楼都开了又关、不知所踪,只有老王的照相馆是一棵常青树,直到他干不动的那一天。尽管有人拍照时会喊:“可不要照歪了!”那是戳他腿跛的伤疤。但是人们照相都愿意找他。</p><p> 后来很多年她都住在我父母的房子里开店,我知道了他的店常盛不衰的原因。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对照相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他为人和善、乐观、随和、大方,所以来拍照的人都很放松,甚至口无遮拦地和他开玩笑。就在和顾客很轻松的沟通中,要求你的身体怎样调整,怎样逗得让你表情自然、恰到好处。衣服怎样搭配,他并没有很高的审美标准,但镇上的很多人对此并不苛求,人们更在乎的是把自己和家人拍的自然开心。</p><p> 而且老王是一个很善于钻研的人,早期他总钻在楼梯拐角的小黑屋里洗照片,一钻就是半天,出来后总是满意地和大家聊天,后来形势变了都是数码相机,后期修图,他也很快学会了,说心里话,我并不欣赏他在在照片上装饰的花花绿绿的图片、边框,可是我仍然在需要的时候找他拍证件照,时至今日我拍过那么多的证件照中最满意的仍然是他拍的。</p><p> 他思想并不守旧,记得在十几年前大头贴盛行时,他就马上买了一台机器,我和小伙伴还开心地去拍过好几回,电脑他都买过好几台,最新的技术并不吝啬花钱去学。</p><p> 他还善于研究市场,研究人们的消费心理,考虑镇上的人的不同需求,10多年前他敏锐地捕捉到人们的心理: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的新房,装修上了档次,于是“家和万事兴”这样高层次的需求就有了,过年前后一大家子都愿意拍一张全家福。他购置了大量的相关的材料,到各个村子,为很多家庭拍照,摆在店里的大幅全家福照片,掀起一股拍照的热潮,他的生意愈发红火。并未在家家有相机、手机的时代就冷清下来。</p><p> 他的头脑灵活,和镇上的机关单位、学校的合作,也让他有很多生意可做,他照的毕业照的确不错!</p><p> 按说他的经济状况应该很好,他有过人之处,所以3O年都能生存下来。而且这个行业的利润的确很大,可是他的生活并未因此有什么好转,和他中年之后的成家有关,他虽然技术好能挣钱,但无奈身体残疾,就在今天这个时代可能并不会一个对象都找不到,前几天还看到一个赵川小伙子,身体的残疾较之于他严重了不知多少倍,但时代变得更宽容开放,他在网上征婚,想必有欣赏他身残志坚的女孩子会和他牵手。</p><p> 老王那个年代不一样,何况他除了腿跛,身材还有些矮小,于是一直没有找到对象,年过40和一个丈夫因事故丧生的寡妇结了婚,那个女人是某个沟里的,中年丧夫,一儿一女还小,大约也难以养活,便嫁与老王,还记得他们拍合照时,那个女人偏偏人高马大,高他半个头,就显得很不协调,显得有些可笑。但是仍然记得他抑制不住高兴地咧着嘴笑。</p><p> 老王是略有开心的事就裂开嘴笑,大约对生活的要求低,自从有了家,有了两个孩子,他实心实意地和那个女人过日子。可是那个女人明显只是依靠他能生活下去,能养大两个孩子,大约是她觉得嫁亏了或许她就不想过踏踏实实的日子。也或许她本身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很快学会在街道上和那些闲人打牌,成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似的。镇上的人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匮乏,麻将馆的那几年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她便成了常客,可惜打牌也并不是天天苦练,技艺就能提高,屡战屡败、输钱无数,气恼之下回家把气撒向老王身上,于是饭也不做,常见老王忙碌过后已经过了饭点到街上买菜买面,后来还学会了包饺子,向我们传授经验,多少肉馅拌多少菜买多少饺子皮,配比正合适。有时实在忙得吃不上饭,妈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饭菜,狼吞虎咽之下感叹一句:“我家丹霞呀!”房子是不收拾的,狼藉一片,哪里又有一个家的样子?</p><p> 但是老王十几年帮着把两个孩子养大,而且让继子传承他的手艺接下他的店,还帮他娶妻生子、买房买车,有了营生的手段,只可惜继子冷面冷心,对谁都如此,靠着这母子养老是靠不住的,那女人连女儿的彩礼钱,老王生病,兄弟姐妹看望的钱,都拿去赌场一夜之间打了水漂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老王干不动了,兄弟姊妹们个个都有体面的,在老家给盖了房子,好歹有个安身之所。</p><p> 有一回修路时车要走便道,谁知就走到了他家门前,喊了一声王叔,他高兴得撵多远,一定要让我下车坐坐,只可惜便道上并不方便停车。我还记得他一闲时就坐到我父亲的诊所,谈天说地,还有一阵和我谈论时事政治。他感谢党的政策,那时我还是个愤青,有时会激进的指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他和父亲一样爱回忆:领袖毛泽东的伟大、战争的故事、建国历史、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好多年没有见他了,后来偶然听母亲说,他生病住进了老年护理院,有全面的护理。</p><p> 又过去了很久,再没有听到老王的消息。自己且自顾不暇,哪里有时间过问这些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