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留不住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半年,我总喜欢带个相机去市里残存的几条老街小巷走走看看,不时在老地方拍几张怀旧的照片。喜欢怀旧,我是不是老了,很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机明明是彩色的,有那么两回却直接调到黑白模式,以为黑白照片更能让我找回童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湘潭,在祖居的老屋里断断续续生活过几年,那几年的生活记忆其实非常模糊。然而,那条老街和周边的几条小巷却经常从记忆深处浮出,在脑海里映现。</p> <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居座落在十六总河街上,是栋三进的楼房。前屋临街,没有门只是一溜铺板,解放前或许是店堂。再往里是堂屋,靠墙有楼梯口,第三进是主卧房。堂屋和主卧没有窗,采光靠房顶的明瓦。楼上有好几间房子,还有一个面对湘江的晒台。楼下主卧后是几间平屋,分别是厨房、茅房和猪栏,后门直达江边。</p> <p class="ql-block">我童年里的河街还是麻石路面,临街房屋像我家这样的铺面居多,说明这里以前商铺云集,很是热闹。小街既繁华又宁静,路面不宽却显得幽长,似乎通向很远很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该上小学了,我离开了河街。文革中,房屋充公,办了一家街道工厂,我再没有进去过。再后来河街完全拆掉了。之前,我赶到河街拍了几张照片。可我已经无法确定哪一栋是我的祖居,不知是它的外观改变太大,还是我童年的记忆太过模糊。</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摄影多年,但在湘潭我极少专门去搞什么摄影。很多时候,我都是在骑行、散步或者公干时带个小相机,遇到想拍的就留几张照片。这样,积累了一堆电脑垃圾,长期没整理也不知道存放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有了几次专门的老街小巷扫街,想赶在它们彻底消失前,找回我一丝童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因怀旧,那天我直接用相机的黑白模式。光线昏暗则提高感光度,以保手持拍摄不虚不糊。从四点多到华灯初上,一个多小时拍了十多张很有烟火气息的“老照片”。这些片子让我又忆起一些童年故事,那个立在墙边大哭的孩子似乎就是当年的我。小巷灯火深处的某个大门就是俺家。那只在小店门口溜达的小猫似乎也是从我家跑出来看热闹的。 </p><p class="ql-block"> 7</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来到离我祖居不远的一条小巷。这小巷,我以前来过多次。七十年代,这巷子深处住着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现在,小巷面目全非。老红军走后,小巷最里面那个院子就一直空着,现在已经破烂不堪。</p><p class="ql-block"> 无人的小巷寂静无声,拐角处猛地走出个行人,小巷一下就生机盎然。街巷中不时有行人出入,有小贩摆摊,也有小贩推着三轮沿街巷叫卖,有狗儿在街上溜达,也见猫儿在墙头悄悄行走。</p> <p class="ql-block">这间门面装修了一下,就成了音乐培训室,一个孩子正在里面练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放学铃声响了,一群小学生“轰”地涌出了校门。这里的孩子没有家长开车接送,离开校门不久就闪入各自回家的小巷。小巷里大爷大叔奶奶阿姨甚至小狗小猫都和小学生们熟稔无比,他们胸前挂着一串门钥匙,回家自己开门,不用提防什么不测。这与我们的童年非常相似,时光在这里似乎慢了很多。我作为外人闯入,他们一眼就能认出。</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去了几次,我更喜欢雨天感觉。 雨中,街巷灰墙水泥地被雨浸得湿渌渌的,街巷的色彩浅灰而凝重,更有江南湿润温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大拆大建的年代,一条条老街小巷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消失殆尽。残存的老街小巷似乎也岌岌可危,这些老街的记忆和时光一起也将渐渐远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