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的我最怕夜晚。没有月亮的夜晚,村子里一片漆黑,胡同里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出门时必须紧拉着母亲的手,心里还突突突突的跳的厉害,生怕黑暗里会窜出什么鬼啊怪的。那时候最盼望有一盏灯,能照亮这吓人的黑夜。</p> <p class="ql-block"> 记事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村子里还很穷,晚上家家户户点个煤油灯。拳头大的玻璃瓶,盛满煤油,铁瓶盖上捅个眼儿,穿一截铁管,装上棉絮或棉线做灯芯,划根火柴点上,黑乎乎的屋子里就亮起昏黄的光。煤油灯一般放在正间屋和里间屋中间墙壁专门留的小窗洞里,这样一盏灯可以照亮两间屋子。穷百姓就得想节省过日子的门道儿。</p> <p class="ql-block"> 煤油在当时是紧缺物资,要拿个大点的玻璃瓶,到村大队部旁边的代销点购买,两毛钱一斤,打5斤煤油差不多能用两三个月。代销店里有一盏很高级的罩子灯,也烧煤油,点上特别亮。它的灯瓶上罩了个玻璃罩,灯芯能调节亮度,晚上常常有一群村里的爷们儿围在灯旁抽烟、拉呱、打扑克。</p> <p class="ql-block"> 高级的罩子灯买不起,晚饭后就在土炕上放一个小方桌,小心翼翼地把煤油灯移到方桌上,母亲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纺线,绕线,纳鞋底,补衣服。姐姐和我在方桌上写作业。第二天早上起来,姐姐笑话我长了胡子,我一看她也一样。照镜子才发现我们的鼻孔和周围都熏的黑黑的。</p> <p class="ql-block"> 到了五年级,村小学开始上晚自习。学生们需要自带煤油灯。教室里30多个学生,30多盏煤油灯点起来,灯火辉煌,好不壮观。放晚自习时,走在漆黑的胡同里就不大自在了。男生虽然也怕黑,但在女生面前还是要冲在前面,作一回英雄好汉。女生胆小如鼠,有个风吹草动就吓得哭腔乱叫。后来有个女生从家里提来一盏小提灯,非常稀罕。提灯看上去是个老物件,四块玻璃用木框镶住,围成方形,上下用木板钉牢,其中有一扇玻璃可以活动,拉开玻璃,里面放一盏煤油灯点亮,关上玻璃,上方留有一个核桃大小的气孔,可以进气放烟。木框上有提系,走夜路可以用短木棍挑着照亮。这盏灯,让班里的女生骄傲了好长时间,为了这盏灯,班里的男生晚自习放学时宁可绕远也要送女生到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 后来爸爸从厂里带回一盏嘎斯灯。它半截是个罐头瓶大小的钢罐,上半截是个铜制的盖子,盖子上焊接一根黄铜管,铜管圆头上留一个比针鼻还小的气孔那是灯芯。拿几块像干硬的石头放进去,再加点水拧紧盖子,从铜制灯芯里就能冒出气来燃烧,蓝色的火焰发出丝丝的声响,比煤油灯可亮多了。那时,对这种加上水就可以的“石头”出奇的好奇,一直到初中李老师的化学课上才知道所谓的“嘎斯”就是电石,它被水浸泡所冒出的气就是乙炔气体。“嘎斯灯”,伴随着它的嘶嘶声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夜晚,东邻西舍听说后都来来串门看稀罕,大家围在灯的周围拉拉家常,说说生产队里的新鲜事,憧憬着未来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前景。</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村子里通了电,大队部率先装上了电灯。晚上,小小的电灯泡把屋子里院子里照的那么亮,赶来看热闹的村民脸上露出惊奇,眼里透着羡慕。他们兴奋的说笑着,议论着,直到夜深了还不肯散去。后来学校里装上了电灯,学生们可以在明亮的电灯下上自习写作业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乡村,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入夜之后,村里休闲广场上,灯火辉煌。妇女们跳起时尚广场舞,音响里流淌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街道铺上了柏油路,安上了路灯,夜晚的乡村从此告别了黑暗。</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还是会时常想起儿时的煤油灯,想起煤油灯下的温馨往事。</p>